核辐射怎么传播

2024-12-30 04:26:33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通过放射性物质的流通传播.
1. 水,食物受放射性核素污染,直接被摄入人体或者通过食物链传播;
2. 通过大气流通,含放射性物质(气溶胶)的空气或云流通
3.放射性物质通过降雨进入水系统,通过饮食或食物链传播;或则含放射性的降水直接沾染皮肤.

回答2:

怎么检测核辐射 ,预防核辐射 ,核辐射范围 ,核辐射的后果 ,日本地震核辐射
怎样知道核辐射 ,防核辐射 , 核辐射的影响 ,核辐射的反应 ,核辐射防护 核辐射传播 核辐射怎么传播 核辐射传播途径
核辐射传播速度 核辐射通过什么传播 核辐射是怎么传播的 核辐射 空气传播 核辐射能传播多远

1.什么是核辐射?
核辐射是原子核从一种结构或一种能量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结构或另一种能量状态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微观粒子流。核辐射可以使物质引起电离或激发,故称为电离辐射。
电离辐射又分直接致电离辐射和间接致电离辐射。直接致电离辐射包括α、β、质子等带电粒子。间接致电离辐射包括光子(γ射线和X射线)、中子等不带电粒子。
早期核辐射在核爆炸最初十几秒钟辐射出来的人眼看不见的伽玛射线和中子流。它是核爆炸特有的杀伤破坏因素。早期核辐射接近光速呈直线传播。当发现闪光时,人员早已受到射线的作用了。早期核辐射能像X射线那样穿透人体和物体, 能穿透几千米的空气层。当射线照射到人体、杀死细胞达一定程度时,人员就会得放射病;照射到土壤、食盐、碱、食品和某些金属器具上,还会使这些原来没有放射性的物质产生感生放射性病;也能对人员造成伤害。它还能使光学玻璃变暗、胶卷曝光、化学药品失效,并能影响电子仪器的性能。2。制作一个类似收音机的仪器,当仪器收到核辐射的电磁干扰就会出现沙沙的杂音,其实现在很多测试核辐射的仪器都是同一原理 。3.为了预防放射性事故的发生,全世界都通行三叶形的电离辐射标志。使用该标志旨在引起人们对电离辐射危险因素的注意,以期对防止发生不安全事件或事故能起到警示作用。该标志应粘贴在放射性物质外包装上、射线装置上以及存在电离辐射的工作场所。4.核爆炸
nuclear explosion
核武器或核装置在几微秒的瞬间释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为了便于和普通炸药比较,核武器的爆炸威力,即爆炸释放的能量,用释放相当能量的TNT炸药的重量表示,称为TNT当量。 核反应释放的能量能使反应区(又称活性区)介质温度升高到数千万开,压强增到几十亿大气压(1大气压等于101325帕),成为高温高压等离子体。反应区产生的高温高压等离子体辐射X射线,同时向外迅猛膨胀并压缩弹体,使整个弹体也变成高温高压等离子体并向外迅猛膨胀,发出光辐射,接着形成冲击波(即激波)向远处传播。
核爆炸景象 核爆炸发生后,先是产生发光火球,继而产生蘑菇状烟云。这是核爆炸的典型征象。
火球 核武器在距地面一定高度的空中爆炸时,高温高压弹体迅猛向四周膨胀并以 X射线辐射加热周围的冷空气。热空气吸收高温辐射所具有的特点使得加热、增压后的热空气团是一个温度大致均匀的球体,并且温度、压强具有突变的锋面,这个热空气团称为等温火球。火球(见彩图[核爆炸火球和冲击波])一面向外发出光辐射,一面迅速膨胀,同时温度、压强逐渐下降。温度下降到3×10开时形成以40~50千米/秒的速度向四周运动的冲击波,其阵面(也就是火球的锋面)仍然发光。冲击波形成后,火球内部的温度分布是表面低,向内逐渐升高,火球里面有一个温度均匀的高温核。冲击波阵面温度降低到略高于2000开时,冲击波脱离火球,并按力学规律向外传播,而后其阵面不再发光。
蘑菇云 火球熄灭后形成上升的烟云。冲击波在爆心投影点附近地面的反射和负相的抽吸作用使得地面掀起巨大尘柱,上升的尘柱和烟云相衔接,形成高大的蘑菇状烟云(简称蘑菇云)。5.核武器的杀伤破坏方式主要有光辐射、冲击波、早期核辐射、电磁脉冲及放射性沾染。光辐射是在核爆炸时释放出的以每秒30万千米速度直线传播的一种辐射光杀伤方式。1枚当量为2万吨的原子弹在空中爆炸后,距爆心7000米会受到比阳光强13倍的光照射,范围达2800米。光辐射可使人迅速致盲,并使皮肤大面积灼伤溃烂,物体会燃烧。冲击波是核爆炸后产生的一种巨大气流的超压。一枚3万吨的原子弹爆炸后,在距爆心投射点800米处,冲击波的运动速度可达200米/秒。当量为2万吨的核爆炸,在距爆心投影点650米以内,超压值大于1000克/厘米2。可把位于该地区域内的所有建筑物及人员彻底摧毁。早期核辐射是在核爆炸最初几十秒钟放出的中子流和γ射线。1枚当量2万吨的原子弹爆炸后,距爆心1100米以内人员可遭到极度杀伤,1000吨级中子弹爆炸后,在这个范围内的人员几周内会致死,在200米以内的人员则当即致死。电磁脉冲的电场强度在几千米范围内可达1万至10万伏,不仅能使电子装备的元器件严重受损,还能击穿绝缘,烧毁电路,冲销计算机内存,使全部无线电指挥、控制和通信设备失灵。1颗5000万吨级原子弹爆炸后破坏半径可达190千米。放射性沾染是蘑菇状烟云飘散后所降落的烟尘,对人体可造成照射或皮肤灼伤,以致死亡。1954年2月28日,美国在比基尼岛试验的1500万吨级氢弹,爆后6小时,沾染区长达257千米,宽64千米。在此范围内的所有生物都受到致使性沾染,在一段时间内缓慢的死去或终身残废。
2.冲击波对人员损伤的特点:一是伤情复杂,不仅有体外表伤还有内脏损伤;二是外轻内重;三是发展迅速。
光辐射的特点:一是有朝向性,烧伤多发生在朝向爆心暴露部位;二是眼睛和呼吸道烧伤比常规条件下多;三是持续时间短,烧伤深度浅。
早期核辐射的特点:一是重度以上的伤情多于中度以下的伤情;二是急性放射病有明显的潜伏期;三是损伤范围广,症状复杂。
核武器的杀伤范围是以杀伤边界、杀伤半径和杀伤面积来表示的。核爆炸时,由三种瞬时杀伤因素的作用面人员,使人员发生现场死亡(阵亡)和损伤的地域,称为杀伤区。从地爆时的曝心或空爆时的爆心投影点到达能发生不同程度杀伤(伤情)的距离称为杀伤半径,其最远处称为杀伤边界。由杀伤半径可以计算杀伤区的面积。这样就可以划出光辐射、冲击
波和早期核辐射的单一杀伤范围和它们的综合杀伤范围。从爆心向外,由近到远,人员所受损伤的程度,由重到轻,一般可将人员遭受杀伤的地域划分为极重度、重度、中度和轻度
四个杀伤区,轻度杀伤区的边界也就是整个杀伤区的边界。10kt级以上核爆炸时,以发生皮肤浅II度烧伤的最远距离为其边界;10kt以下核爆炸时,以发生轻度放射病(>1.0Gy)的最远距离为其边界。
三种瞬时杀伤因素对开阔地面暴露人员的单一和综合杀伤半径均以致伤概率为50%计。杀伤区面积的大小,作为概数,kt级核爆炸时为零点几至数km2;10kt级核爆炸时,为十几至数十km2;102kt级核爆炸时为上百至数百km2;Mt级核爆炸时为数百至上千km2。要强调指出的是,杀伤区面积虽这么大,但中度和轻度杀伤区面积约占40%~70%,也就是说,在人员分布比较均匀的情况下,发生核武器损伤的很大一部分属于中、轻度损伤。
不用紧张,绝对没有问题,这次实验的当量最多只有当年广岛的那颗那么大,辐射量很小,几百公里的距离根本没问题,加上现在的季风方向,辐射尘更不可能对中国地区造成影响.

回答3:

具有核辐射那些放射性同位素们就像灰尘一样,可以通过大气(风)、海洋、水流来传播。
这些放射性同位素若本身不能移动(如被密封),那它们产生的光子(核辐射)有一定的穿透能力,光子传播不需要介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