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认识世界:21世纪,从信息时代迈进“创感时代”。
21世纪,创新将引领世界。美国前副总统戈尔的顾问丹尼尔·平克写了一本书叫《全新思维》,他认为:左脑统治的逻辑、线性、基于推理思维方式的“信息时代”即将过去;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全新的注重右脑:综合的,创造性的,基于境脉思维方式的“创感时代”。21世纪人类为什么进入“创感时代”?
1、物质丰富。经过近三百年的工业和信息化发展,人类已经进入了一个物质相对丰富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世界会变得更加人性化、艺术化。比如仅仅生产一个价廉的、有实用价值的商品已经远远不够了,这个商品还必须美观、独特、有意思,能满足审美需要,追求与众不同;通过创感设计提升商品的高额附加值,这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必然。
2、世界分工。欧美发达国家掌握核心技术和先进设计理念,引领着世界科技经济发展方向,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核心技术、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更多依靠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依靠资源能源的大量投入来赚取国际产业链低端的微薄利润。《世界是平的》这本书,描述了全球化的“脑分工”,美国人在做什么,他们在用右脑,让亚洲人做左脑的事情,一种新型的殖民革命在悄然发生。
3、自动化盛行。 20世纪机器被证明可以替代人的体力,21世纪自动化机器被证明可以替代人的左脑。而要赢得未来的市场,需要开发21世纪新能力做电脑无法做的事情。
4、中国的命运。
中国制造必须转变为中国创造,中央多次发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的警示。孩子是祖国的未来,要使我们国家要赢得未来的市场,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就必须从童年时代开始培养中华民族下一代的全新思维,开发学生21世纪新能力,做电脑无法做的事情,用创感参与竞争,这是我们教育者新的历史责任。
二、时代呼唤教育新思维。
培养出新时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孩子,并不在于配备多好的教学设备,而是要求教学工作者彻底抛弃陈旧的教育观念,与时俱进,用全新的理念和教学方法开发孩子的潜力,培养孩子的新思维。
(一)、21世纪创感素养的培养,从教学方式的改变开始。
创感时代,实指具有创造力,感性的时代,“创” 指创造力,创新能力,“感”是指感性,通俗的理解要更加注重情商。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就要帮助学生破除思维定势,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解构和重构能力,首先要体现在课堂思维教学改革上,要求教师打造智慧的课堂、创造的课堂、拓展的课堂,激发学生天性,使他们充满创造的欲望和灵感。
(二)、21世纪创感素养的培养,需要培养学生具有故事感。
所谓的“故事感”,即是培养学生情节构建能力和创新叙事能力。创感时代,不只关注的是创造出新事物,更重要的是如何把新创造事物更感性地表达出来,让人更容易接受,这需要培养学生具有更强烈的表述能力—故事感。例如:一个简单的手影,可以创作出丰富多彩的图形和情节故事。每个人都能说出自己的故事,用故事去叙述,往往比生硬的陈述更加说服力和感染力。为此,学校特别注重学生故事感的培养,并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
(三)、21世纪创感素养的培养,需要培养学生的综合感
什么样的人能走在时代前列?什么样的能力是最受欢迎也可能是最重要的?就是具有较高综合素质。钱学森在离世之前曾多次发出感叹:为什么中国培育不出杰出人才?这个问号在钱老死后就成了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我想中国没有培养出杰出的人才的原因之一是我们对学生缺乏综合感的教育。培养综合感,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整合资源的能力。
(四)、21世纪创感素养的培养,需要培养学生的娱乐感。
生命不仅是严肃工作,娱乐是生命的基本需求,人在快乐的状态下学习力、创造力是无穷的,印度一位心理学家叫买丹·卡塔瑞尔(Madan Kataria)他研究得出:“当人感到快乐的时候,右脑就会受到刺激,主导逻辑的左脑会受到限制。右脑的力量是无穷的,能帮助人们做好任何事情。”笑声能够带来左脑所不能给予我们的东西,爱笑的人更具有创造性。俞敏洪:中国教育整体来说肯定是非改不可,一个国家的未来就是孩子,教育水平高低决定这个国家的力量,我们接触很多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两个问题他们生活的不快乐,第二他们生活的没有创造力。这句话或多或少说明我们教育严重缺乏快乐和创造力的现状。在这个物资充足的年代,人已经不再为基本的生理生存的需要而迫于开拓创新时,如何让学生在快乐中创造,在创造中享受快乐已成为迫切的课题。
(五)、21世纪创感素养的培养,需要培养学生的共情感。
什么是共情感或共情能力?在丹尼尔·平克的《全新思维》一书中说,共情能力是指设身处地、认同和理解别人的处境、感情的能力。站在别人的立场上,用他们的角度来看待事务,理解他们的感受。共情能力就是换位思考。具有共情能力的人会时常反思:如果是我的话会怎么样,深入到对方的思想里,体验别人眼中的世界。
(六)、21世纪创感能力的培养,需要培养学生的意义感。
世界跨入21世纪,尽管贫穷和疾病问题仍然存在,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大部分人都已经摆脱了生存的危机。我们生活在物资充足的时代,人们不必为生存苦苦挣扎,世界历史上的任何时代都无法与之相比。但在丰富的物质生活下,人们开始对生存的意义产生了迷茫,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出生的新一代,信仰缺失,道德标准模糊,生活缺乏动力等,如何教会学生能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对生命意义的探寻之中,这又是一个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迫切问题。
三、教育改革我们行动
21世纪,在物质条件极大丰富的大背景下,必将引起社会的重大变化,特别是我国从社会物质匮乏迈向中等发达国家的过程,教育改革如何跟上社会的变化成为了我们必须要研究的问题。《全新思维》这本书告诉我们,美国人现在思考的问题是:1、这份工作外包给海外的工人做成本会不会更低?(言外之意是指他们制作外国能不能做的事情。)2、使用电脑,你的工作效率会更高么?(言外之意,他们只做电脑做不了的事情。)3、在这个物质丰富的时代,我们所做的能否满足非物质的精神需要?(言外之意是指,他们不只在乎物质的需要,更重视的精神的满足。)21世纪是创感的时代,我们的教育思维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推进我们的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