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能日常服用吗?

2025-04-16 16:20:50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当然不能了!不要说西药,连中药也是有毒性副作用的,只要是药就尽量不要吃,时间长了必然对肝脏,肾脏造成损坏!

阿司匹林的副作用
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一向被认为是较安全、理想的对症治疗药物,近年来阿司匹林在临床治疗上的新用途引起了笔者极大兴趣和重视。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阿司匹林有一些明显的副作用,现报告如下。

1 过敏反应

特异体质者服用此药后可引起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及哮喘等过敏反应,其发生率约为20%,多见于中年人或鼻炎、鼻息肉患者。哮喘大多严重而持久,可伴有荨麻疹或喉头水肿,用皮质激素有效。这种现象机制还不十分清楚。可能这些人对阿司匹林具有特异的药理反应。

2 胃黏膜损伤

阿司匹林可引起胃黏膜糜烂、出血及溃疡等。多数患者服中等剂量阿司匹林数天,即见大便隐血试验阳性;长期服用本药者溃疡病发率高。笔者曾遇1例患者因高热口服阿司匹林0.6g/次,每日2次,3日后呕血500ml。除药物的酸性直接致胃黏膜损伤外,注射用药亦可发生。阿司匹林能透过胃黏膜上皮脂蛋白膜层,破坏脂蛋白膜的保护作用,于是胃酸就可逆地弥散到组织中损伤细胞,致毛细血管破损而出血。近来发现前列腺素对于维护胃黏膜具有一定的作用,而阿司匹林已证明能阻止前列腺素的合成,使胃黏膜上皮脱落增加并超过更新速度,加重溃疡的程度,使胃黏液减少。为此,应用阿司匹林时最好饭后服用或与抗酸药同服,溃疡病患者应慎用或不用。

3 肝损害

阿司匹林所致的肝损害,在国内报道较少,有资料表明:当血清阿司匹林浓度下降后,转氨酶也恢复正常。药物引起肝损害可能与肝细胞中毒或过敏反应有关。

4 出血、溶血、造血功能障碍

阿司匹林有扩张冠状动脉和脑血管作用,未能抑制凝血酶原在肝脏合成,能抑制环氧酶的活性和减少凝栓质A2的形成,阻止血小板聚集,使其不易放出凝血因子,具有一定的抗凝血作用。为此,有消化道出血或溃疡病者,在临床上有出血倾向或者近期有脑出血病史者不宜服用本药。孕妇服用阿司匹林,在早产儿中常出现脑损害如脑出血等,因此,孕妇在分娩前2~3个月应停用本品。阿司匹林可引起造血功能障碍。笔者曾见1例服用本品引起急性造血功能停滞患者,服用本品4h后全身发痒,7h后鼻衄、牙龈出血不止,伴全身紫癜,骨髓象示红细胞系明显受抑,经对症治疗,10天后骨髓象恢复正常。阿司匹林偶可引起溶血。

5 肾损害

临床观察和动物实验证明,长期使用阿司匹林可发生间质性肾炎、肾乳头坏死、肾功能减退。长期大量服用本品可致氧化磷酸化解耦联,钾从肾小管细胞外逸,导致缺钾、尿中尿酸排出过高,较大损害是下段尿中可出现蛋白、细胞、管型等。

6 神经精神症状

用抗风湿剂量时,在治疗开始的3~4天,有时出现所谓水杨酸反应,症状为头痛、眩晕、耳鸣、视听力减退,用药量过大时,可出现精神错乱、惊厥甚至昏迷等。

总之,随着阿司匹林老药新用的日益深化,对它的副作用应有足够的认识,在临床使用中要提高警惕,不可滥用。

回答2:

阿司匹林,aspirin。在西方国家是最常见的非处方药。我记得以前读语言的时候,有一个同学以头痛的理由请假,老师就在兜里拿给他了一个阿司匹林口嚼片,然后让他继续上课。阿司匹林还被做成泡腾片,口香糖,但是那些剂量都不是很大。

阿司匹林有三个作用:

1。镇痛 analgesic,包括头痛antipyretic
2。抗发炎anti-inflammatory
3。抗凝血 antiplatelet

因为它的抗凝血的功能,在英国,60岁以上男性,65岁以上女性建议每天服用75mg微克的阿司匹林,以防止心脑血管疾病。

但是也正因为它抗凝血的特性,所以日常服用可能会引起创口难以快速治愈,肠胃不好的人小肠膜和胃壁难免有溃疡和伤口,在aspirin的影响下难以及时修补,可能会造成胃出血的副作用。不过几率不大。而且停药后症状就消失了。

肾功能不好的药物代谢会比较慢,导致药剂在血液滞留时间加长,请询问医生或者药师后定量。

总体来说,阿司匹林是相对比较安全的,肠胃功能好的话可以日常服用,不过要注意剂量(小于250mg)。治疗一般性头痛(比如感冒)的话阿司匹林应该算立竿见影,但是如果头痛持续的话,很有可能是二级以上偏头痛,这时就要闻讯医生了。

我的专业是药剂,我相信非处方的西药,至少在英国被列为OVER THE COUNTER的,是副作用很小的。

回答3:

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用
常用肯定有副用的

回答4:

别吃,危害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