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个六年级的!
当置身在中山陵的半月形广场时,革命的喧嚣已经远去,存下的只是宁静。但警钟依然长鸣,拾级而上,革命的先驱们为了民族的抗争而挥洒热血的悲惨情景历历在目,392,这是三万万九千两百万受奴役的中华子民的呼喊。
走过博爱坊,墓道之上不再是糟粕的石人石兽。取而代之的青松玉柏,孙先生的高洁便显现与后人的眼中,这只是短短的四百来米,而对于中华民族的,却是上千年。直至走到“天下为公”,天下为公,便是陵门上孙先生的亲笔手书,全天下人的天下,这要有何等的气魄和度量!穿过陵门便是碑亭,上是国民党的元老谭延闿手书的“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 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本应国葬却是党葬,难道孙先生只是一党之父,却也忘了更是一国之父。碑上没有墓志铭和碑文,那是功绩无法用言语来表达。
继续前行,满目皆是台阶,坊间有种说法,说这中山陵的台阶就像卢沟桥的狮子,数也数不清。殊不知这台阶的奥秘之所在,俯首仰望尽是台阶,若俯视,则全是平台。此时不由得佩服那个曾经叱咤中国建筑界的年轻山东小伙------吕彦直,从下往上看,这便是革命的道路,坎坷而艰辛,从上往下看,乃是革命成功,一马平川,不过如此。空中俯瞰整个中山陵就是一个警钟的摸样。国人不可以忘记国父的教诲“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在台阶的中段放置的那一对青铜鼎经历了中山陵几十年的变化,左边的这座已经损坏,抚摸着这伤痕,脑海中仿佛浮现出南京大屠杀的惨烈景象。它时刻提醒着国人时过境迁,国耻莫忘!
祭堂:竖匾,天地正气,横着六个字:民族,民生,民权
祭堂内:孙中山的坐像,下面六幅图画展示了孙先生的一生,四壁黑色大理石,上孙先生手书建国大纲全文。
雕像后面现在可以看到一个大门:上面写的是浩气长存
以前是可以进去的,里面是墓室,有一个石矿,有个孙的卧像,墓室顶部是国民党旗。寓意党旗盖在身上
我实在是写不下去了,已经有十年没写过东西了,就把里面的布置告诉你吧,还有一般人不知道吕彦直是谁,他是设计师,早年就读于清华大学,后来公费到美国继续学建筑设计,他的这个设计方案得了一等奖,并被聘总工程师来建造中山陵,很不幸,在祭堂快建好的时候,跟孙先生一样,肝癌去世,年仅35岁。
今天,我到了六朝古都南京.我一个人逛了中山陵,感觉真的很不同,秋天的气息,两旁笔直的梧桐树.庄严而又感动着,来这里的每一个人.孙先生做为国父,他的治国理念和博爱精神,都值得我们深深的尊敬和瞻仰.
宽阔的花岗岩石阶,紧凑完整,堪称壮观,给人一种无以言语的压力.孙先生临终前嘱咐:“吾死之后,可葬于南京紫金山麓,因南京为临时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忘辛亥革命也。”用来唤醒世人.爬上石阶中门横额上是孙中山手书“天下为公”,出自《礼记.礼运》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意思是说国家政权不是哪一家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老百姓的天下。这是孙先生毕生奋斗的理想,也是他所倡导的三民主义的极好注解。蓝色的琉璃瓦在阳光下闪闪发亮...走进里面,是汉白玉的孙先生的卧像,是按孙先生生前,一比一的比例雕刻的,安详而又庄重.....
如今,作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的中山陵每年接待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无数炎黄子孙与国际友人。人们怀着对中山先生伟大精神的崇敬与景仰来到这里凭吊拜谒。在两岸统一成为大势所趋、人心所向的今天,面对目前海峡两岸的现状,海内外炎黄子孙都衷心期盼着祖国统一、繁荣昌盛的那一天早日到来。彼时彼刻,倘若孙中山先生泉下有知,必会含笑长眠的.
这个还不简单,买本作文书抄啊 忘采纳 谢谢
自己去写
让我想想啊大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