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王国初期,陵墓是一种长方形像凳子的土台,名叫“马斯塔巴”。国王贵族的马斯塔巴是两层的,下面是陵墓,放木乃伊;上面安放雕像,后来逐渐递增,第三王朝演变成七层,到了第四王朝,采用外部装饰来填补层与层之间的空隙,梯形金字塔逐渐消失从而演变成正方椎体,代表金字塔最成熟的状态。吉萨金字塔群就是主要代表。
公元前三千纪中叶,约公元前2631至前2498年。在三角洲的吉萨(Giza),造了三座大金字塔,是古埃及金字塔最成熟的代表,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大金字塔,在今开罗近郊,主要由大金字塔(Khufu)、哈夫拉金字塔(Khafra)、孟卡拉金字塔(Menkaura)及大狮身人面像(Great Sphinx)组成。周围还有许多“玛斯塔巴”与小金字塔。 胡夫金字塔,是其中最大者。形体呈立方锥形,四面正向方位。塔原高146.4米,现为137米,底边各长230.6米,占地5.3公顷,用230余万块平均需约2.5吨的石块干砌而成。塔身斜度呈51°52′,表面原有一层磨光的石灰岩贴面,今已剥落,入口在北面地17米高处,通过长甬道与上、中、下三墓室相连,处于皇后墓室与法老墓室之间的甬道高8.5米,宽2.1米,法老墓室有二条通向塔外的管道,室内摆放着盛有木乃伊的石棺,地下墓室可能是存放殉葬品之处。这座灰白色的人工大山,以蔚兰天空为背景,屹立在一望无际的黄色沙漠上,是千百万奴隶在极其原始的条件下的劳动与智慧结晶。作为皇室的陵墓,其其组织形制反映着埃及人对于后世重生的信仰。金字塔都朝向一些重要的定点,每个面都近乎等边三角形,而其群体布局则折射出天上星宿的模式。
涅伽达时期的台锥坟墓“马斯塔巴”发展到左赛法老的宰相伊孟霍特普创造失败的的“弯曲金字塔”,最后吸取“弯曲金字塔”教训形成最终的金字塔样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