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2010年全国中学生语文能力竞赛试题七年级组样题

2024-12-14 11:52:01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七年级语文能力竞赛试卷
2005.6
一、基础知识填空(30分)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 ! 。
2、爷娘闻女来, ;阿姊闻妹来, ;小弟闻姊来,

3、子曰:“默而识之, , ,何有于我哉?”
4、 ,奉命于危险之间。
5、《出师表》中诸葛亮指出先汉兴隆的原因是: , 。
6、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以小鸟的活动写出早春特色的诗句是: ,

7、陆游《游山西村》中描写农村变化万千的自然风光而又有一定哲理的句子是:
, 。
8、《黄鹤楼》一诗中表达诗人浓浓的乡愁的句子是 , 。
9、《〈论语〉十则》中阐述学习与思考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 。
10、人生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我们应当像孟子所说的那样: 。
11、李白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请任意写出两句能体现他浪漫主义风格的诗句:
, 。
12、建国50多年来,我国各条战线上涌现出一大批英雄模范人物,正如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所写: , 。
13、文天祥《过零丁洋》中感召志士仁人为正义事业而英勇献身的两句为: ,

14、生命是什么?生命就是范仲淹 , 的远大抱负;生命就是龚自珍 , 的献身精神。
二、课外知识(25分)
1、《三国演义》中,“空余赤兔马千里,漫有方天戟一枝”,这句诗感叹的人物是 ,他身死的原因是 。
2、都德作品中带有自传性的长篇小说《 》是他的代表作,小说表现了一个孤苦无靠的少年 在资本主义社会环境中的孤独感,烘托出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关系。
3、电影《乱世佳人》是根据美国女作家 的长篇小说《 》改编的,“佳人”是指主人公 。
4、《水浒传》中,虽占据山寨,却因嫉贤妒能,而不肯相留前来投奔的豪杰,最终被杀的是

5、《红楼梦》中,最有才华的女子是 ,最有管理才能、大胆改革的女子是
,最泼辣狠毒的女子是 。
6、“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说的是三国时的 。
7、《西游记》中“玄奘”如何叫“唐三藏”,原因为 。
8、巴金的爱情三部曲分别是: 、 、 。
9、中国文学史上四大神话传说分别是: 、 、
、 。
10、对对子:上联:鹏飞万里前程远 下联:
上联:黑发应知勤学早 下联:
11、根据你的理解,仿照加点的部分,将下面这段话补充完整。(3分)
见了大河的汹涌,没见过大山的巍峨,真是遗憾;见了大山的巍峨,没见过大海的浩瀚,仍然遗憾,见了大海的浩瀚, ,依然遗憾; ,
,还是遗憾。出发吧,永远出发。世上有不绝的风景,人有不死的心情。
三、古诗鉴赏(10分)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1)“相见欢”是 ,又名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
的感情。
(2)“剪不断,理还乱”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把 比做 ,表达了作者 的心绪。这两句后人多用来比喻 。
(3)你怎样理解末句的“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举例说说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感受?(2分)

四、现代文阅读。
(一)熟悉的地方没有景色(22分)
①友人住在风景秀丽的西子湖畔。
②去年,我应邀参加了在杭州举办的一次笔会。那是我第一次到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杭州。
③一天,友人陪我游西湖。那天细雨潇潇,水天一色,风景怡人的西湖尽在蒙蒙细雨之中。放眼望去,烟波浩渺,如诗如画,不由感叹:西湖风光,名不虚传。
④不料,友人淡淡一笑:“西湖虽秀,见得多了,不足为奇。”
⑤友人的话,使我缄默良久。
⑥不由想起,前些年在广东上学,暑假回家陪外地的同学游京都,瞧他们到了故宫、长城、颐和园,一个个欣欣然、奋奋然的样子,不由觉得好笑。
⑦几天下来,他们游兴不减,我却已感到精神怠倦。每每在他们玩得兴高采烈之际,颇生打道回府之念,只是怕扫了同学兴致。方才一忍再忍,舍命陪君子。
⑧大凡最好的地方,若被自己的步履趟平了,也就会觉得兴味索然,诚所谓:熟悉的地方没有景色。
⑨记得第一次发表作品的时候,尽管脸上还装模作样一副镇静漠然的样子,心中却早已乐得快不知姓什么好。最后,毕竟按捺不住心头的狂喜,终于撕下“假面具”,吆喝上三五好友,去学校附近的馆子,结结实实嘬了一顿。
⑩及至作品发表多了,那份“漠然”才弄假成真。大概,这也是因为:熟悉的地方没有景色。
⑪熟悉的地方没有景色,这是一种青春的活泼,这是一种不满现状的感觉,这是一种向更高远目标跋涉的动力。在人生中,长久保持这种感觉并非易事。特别是对于那些走过了许多名山大川和在事业上取得辉煌成就的人来说,更是这样。
⑫对于这样的人,很容易产生的是“黄山归来不看岳,五岳归来不看山”的感慨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踌躇满志。
⑬应该说,能在一片“景色”中沉缅,在满堂“喝彩”中陶醉,是人生的一种幸运,因为毕竟没有多少人能有“景色”可以回味,能有“喝彩”声可以慰藉;但这更是人生的一种不幸,因为这无疑是生命和才智的巨大浪费。
⑭漫漫人生之路,自然的风光没有穷尽,人类的事业没有顶点。
⑮我想对自己和友人说的是:凡是遥远的地方/对我们都有一种诱惑/不是诱惑于美丽/就是诱惑于传说/即便远方的风景/并不尽如人意/我们也无需在乎/因为这实在是一个/迷人的错/到远方去到远方去/熟悉的地方没有景色。
⑯是的,快乐永远存在于追求的过程中:到远方去,熟悉的地方没有景色。
1、“游西湖”“游故宫”的两个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2分)

2、怎么理解第⑩段的“那份‘漠然’才弄假成真”?(2分)

3、“熟悉的地方没有景色”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四次,它的作用是什么?(2分)

4、第⑪段作者为什么说“熟悉的地方没有景色”“是一种青春的活泼”?(2分)

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谁的哪首诗的句子?在这里表达了什么思想?(4分)

6、作者说沉缅于“景色”,陶醉于“喝彩”是一种不幸,为什么?(2分)

7、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应度过一个怎样的人生历程?(2分)

(二)生命的摆位(12分)
①近来,常常听到“摆位”一词,诸如科技在国民经济中的摆位呀,干部在人民群众中的摆位呀,等等。我想到的,是生命的摆位。
②如果把世界上的各种事物与情感,按照从重到轻由贵到贱的顺序排列起来,那么,“生命”当摆在第几位?照他看来,生命应该摆在第一位。
③“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这是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一首名诗,在他眼里,生命的位置,摆在自由与爱情之后,属于“老三”。
④以上两例,反映外国人的观点。
⑤现在,再来听听中国人的说法。
⑥“好死不如赖活”,“蝼蚁尚且贪生,何况人乎?”话虽有些含糊,但意思还是表达出来了——生命最重要,活命最要紧。
⑦不过,也不是所有中国人,都信奉“活命哲学”的。
⑧不是说“好死不如赖活”吗?孟夫子却主张“舍生取义”。
⑨不是说“蝼蚁尚且贪生”吗?方志敏却说:“假使能使中华民族得到解放,那我又何惜我这一条蚁命!”在这位伟大的共产党人的心中,革命第一,生命第二,这种摆位,永不颠倒。
⑩在种种的摆位中,我以为生命的摆位最为重要,因为生命的摆位,决定了生存的方式。
⑪奥斯特洛夫斯基认为生命的“宝贵”,在于它“属于我们只有一次”,因此绝不能“虚度年华”与“碌碌无为”。他的一生,就是在血色与火光中,将自己锻炼成一块钢铁。
⑫裴多菲把祖国的自由看得至高无上,亲自参加了1848年的人民革命,用笔与剑同奥地利专制者搏斗,战死沙场。与其相反,那些“赖活”者,“贪生”者,有的卖身,有的卖友,有的卖国,虽然偷生一时,却遗臭万年。
⑬有人说,世界已经走向多元化,人的价值观也多元化了,各有各的活法,还谈什么“生命的摆位”呀?
⑭殊不知,多元化并没有取消是非、道德、法制的界限。孔繁森“活法”与王宝森“活法”,便有美丑之分,天攘之别。倘若活得 误,活得缺德,活得违法,就活得不痛快,活不踏实,甚至活不下去。这一切,又无不与“摆位”不当有关,或要钱不要命。要权不要命。要色不要命……或要命不要信仰,要命不要原则,要命不要尊严……如果让这些“错位”者上台执政,去抓经济,去抓开发,去抓管理,去抓教育……那么,这个“抓”字,就得改写成“捞”字,或者“搂”字了;国家与人民,就要遭殃了。
⑮在这个物欲横流、许多人迷失本性的时候,重谈生命的摆位,不能算是“僵化”之言吧?
1、作者认为“在种种的摆位中,生命的摆位最为重要”,这是为什么?(2分)

2、作者认为“世界已经走向多元化,人的价值观也多元化了,各有各的活法,不需要谈生命的摆位。”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2分)

3、文章中有“孔繁森的‘活法’与王宝森的‘活法’”之说,请联系实际说说他们二人各是一个什么样的“活法”?(2分)

4、文章结尾说“物欲横流”“许多人迷失本性”,这实际上强调了什么?(2分)

5、通读全文,概括出作者的观点。(2分)

6、读罢全文,概括出作者的观点。(2分)

(三)一棵开花的树(15分)
席慕容

如果让你遇见我
在我最美的时刻
为这
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
求佛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佛于是把我化作一棵树
长在你必经的路旁
阳光下
慎重地开满了花
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当我走近
请你细听
那颤抖的叶
是我等待的热情
而当你终于无视地走过
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
朋友啊
那不是花瓣
那是我凋零的心

1、诗歌中诗人流露的是一份怎样的情感?(2分)

2、诗中“树”和“花”两个意象有何象征意义?(3分)

3、找出诗中你认为精彩的句子并作简要分析。(3分)

4、怎样理解“朋友啊,那不是花瓣,那是我凋零的心”一句?(2分)

5、有人说,这是一首爱情诗,你能体会作者抱怎样的爱情观吗?(3分)

6、你还能写出一句有关爱情的句子吗?(2分)

五、文言文阅读
鸟说(12分)
余读书之室,其旁有桂一株焉,桂之上,日有声口官 口官 然者。即而视之,则二鸟巢于其枝干之间,去地不五六尺,人手能及之。巢大如盏,精密完固,细草盘结而成。鸟雌一雄一,小不能盈掬,色明洁,娟皎可爱,不知其何鸟也。雏且出矣,雌者覆翼之,雄者往取食,每得食,辄息于屋上,不即下。主人戏以手撼其巢,则下瞰而鸣,小撼之小鸣,大撼之即大鸣,手下,鸣乃已。他日,余从外来,见巢坠于地,觅二鸟及 ,无有,问之,则某氏僮奴取以去。
嗟乎!以此鸟之羽毛洁而音鸣好也,奚不深山之适而茂林之栖,乃托身非所,见辱于人奴以死。彼其以世路为甚宽也哉! (清•戴名世)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并指出其词性。(4分)
(1)则二鸟巢于其枝干之间 (2)巢大如盏
(3)奚不深山之适而茂林之栖 (4)见辱于人奴以死
2、根据上下文意,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雏且出矣( ) (2)主人戏以手撼其巢( )
(3)乃托身非所( ) (4)彼其以世路为甚宽也哉( )
3、本文作者借鸟喻人。从文末作者发出的感慨看,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2分)

4、今天,从环保的角度我们应对鸟类持什么态度?(2分)

六、片断作文
我喜欢贝多芬的《月光》,优雅、宁静。我经常躺在床上听这首曲子。房间里流淌着音乐的旋律,风轻轻地吹着,月光透过窗棱散落在房间的每一个角落。音乐流淌到你身边,仿佛将你包围起来,轻轻地、柔柔地带着你飞升起来……就这时刻有可能勾起你关于时间和空间里的许多片断,请发挥你的水平倾诉起来……
参考答案
1、谁道人生无再少
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或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4、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5、淡妆浓抹总相宜
6、只留清气满乾坤
7、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8、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9、直挂云帆济沧海 醉里挑灯看剑 将军白发征夫泪 铁马冰马入梦来 老夫聊发少年狂
(任意三句即可)
10、例: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11、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2、威武不能屈。
13、李白 杜甫 诗经 国风 楚辞 离骚
14、A、荆轲 B、屈原 C、诸葛亮 D、苏武
15、(1)关羽(关心、关云长) (2)鲁滨逊(孙)
16、如果你花上一年的时间画一幅画,那么只用一天功夫就能卖掉它。
17、例:寓言是一座奇特的桥梁,通过它,可以从单纯走向丰富。在这座桥上来回走几遍,我们既可以看到五光十色的生活现象,又发现了生活的内在意义。
18、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生活疾苦的忧虑。
19、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之愧俸钱。
20、关心国事、人民疾苦的忧国忧民之情。
21、“我”在列车上的所见、所闻、所感
(一个)贫穷的小姑娘在列车上收集饮料瓶以自筹学费
22、小姑娘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活像一尊技艺拙劣的雕塑。这个印象是通过对小姑娘的神态描写表现出来的。(意思对即可)
23、(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只要能扣住题目要求说出看法和做法,且理由充分、表述合理即可)
24、点明题旨(深化、升华主题);照应(扣住)文章标题。
25、[本小题属开放性试题,无论从哪一个角度谈(内容、语法、修辞等),无论喜欢与否,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26、(本小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只要说明观点,又言之成理即可。)
27、“勇气”号探测器是人类遣往其他行星的第一个可移动、自动化的、用来对火星进行科学探测的大型实验室。(意思对即可)
28、④ ⑦
29、答案要点:(1)了解火星及其演化过程。(2)了解地球自身的过去和未来。(3)探测火星是否有生命。(4)探测火星上是否有水。(5)为人类进一步探索银河系打开一扇希望之门。(6)探索太空奥秘是人类的千年梦想。(答出其中四点,意见对即可)(共4分,每个要点1分)
30、(甲)句:“以类似人的视角环视四周”“这儿瞧瞧,那儿看看”形象地写出了“勇气”号寻找探测目标时视角广阔、动作灵活的特点,写得饶有趣味。(意思对即可)
(乙)句:用“敲敲打打”“搜集”“前进”等词语形象地写出了“勇气”号工作时像地质学家一样科学严谨、有条不紊;语言生动有趣。(意思对即可)(共3分。能从两句中选择一句,得1分;能对该句进行恰当的具体分析,得2分)
31、第一问答案要点:(1)孩子代表人类的未来和希望;(2)相信孩子具有丰富的想像力;(3)激发孩子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4)从小培养孩子的科学精神。(答出其中两点,意思对即可)第二问:因为人类探索宇宙奥秘需要勇气,需要有不畏惧任何艰难险阻的精神。(意思对即可)(2分)
32、树枝 比喻,生动形象
33、果实坠地 朋友致意
34、指生命中充满生机的本质。
35、关注一朵花为何鲜艳妩媚,一茎草为何摇曳多姿,一湖水为何清波荡漾,一尾鱼为何跃出水面,关注类似这些能给我们予感动的种种情景。
36、这句话是:开放性试题,意思对、表意完整、语言流畅即可,如:我始终是一个受益者,在她的滋养下,渐渐长高、长大。
37、人即使身处最艰苦最痛苦的生活环境,感动都能使人保持人格及说话的本能。
38、标题直接揭示了全文的中心;感动能使人钟爱自然,深爱生活,完善自我,能让人不丧失良知和天性。
39、可从语言精美,线索明晰,叙议结合等方面任选一个特色阐发,意思完整,言之成理即可。
40、(1)回头看 (2)拜访 (3)难道 (4)看见
41、部下都没有回答的。
42、(1)对现实生活的周密观察和严谨的逻辑道理。(2)事实胜于雄辩。在铁的事实(证据)面前,负薪者“伏而就罪”。(3)这个事实说明,天下事表面看来纷纭复杂,但都有它的规律,只要多思索、多观察,就以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这也警告了那些犯罪者,再狡猾的犯罪也会留下蛛丝马迹,终难逃脱法网。
43、克孜巴郎。
44、描写了一个失学少年黄昏去汲水的故事。
45、温柔,因为诗人不忍心再用粗暴的语言来描述小克孜巴郎汲水时的所见所闻了,因为命运已经对她非常地不公平了。
46、儿童失学。
47、略。
48、作文(略)

回答2:

老母亲:喂?
  儿子:喂,妈,公司今天有个重要的合同要签,我就不回去了。(语速快)

  老母亲:哦,那你先忙吧!

  (儿子快速挂断电话)

  (铃……铃……铃……,电话铃响)

  女儿:喂,妈,我是小丫。医院有个急诊病人,需要马上手术,我回不去了。(语速快,挂电话快)

  (铃……铃……铃……,电话铃响)

  孙女:喂,奶奶!我好想你呀!可是,我今天要去参加一个“歌友会”,就不回去看望你了!拜拜!(语气欢

  快、语速快、挂断快)

  老母亲:唉!……(深深的叹息)

  附三:【录音材料】

  故事(1):有两个强壮的青年,一拙,一巧。两人奉命在同一块地上各自挖井找水,很快两人都挖了两米

  深,但丝毫没有水的迹象(jìxiàng)。拙者继续执著(zhízhuó)地在原地深挖,而巧者则换了个地方作新的尝试(chángshì)。终于拙者通过不懈的努力找到了汩汩(mìmì)的源泉,而不断更换地点的巧者一无所获。

  故事(2):还是这两个人,巧者在经过数次的尝试后,终于在一个地方发现了有水的迹象,于是深挖,最终找到水源。而拙者始终在原地,一如既往,埋头苦干,越挖越深,结果虽然付出了很多却始终没有找到水源。

  故事(3):两个人虽然都竭尽全力,但无论拙者挖多深,也无论巧者换多少地方,两个人都没有找到水源。 这是之前的,希望对你有帮助。可以的话,选我吧!如果还可以的话,加分吧!

回答3:

fgb

回答4:

20

回答5:

找初三的借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