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视传统节日应从政府做起
政府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上应该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宣传、立法问题,政府和立法机关以及宣传部门确实应当立即采取紧急措施予以重现!所有的传统节日都应列入国家法定假日。对于传统节日,立法者怀有敬畏之心才是最根本。对于传传统节日虽然是历史形成的,但是作为一种民众的生活文化,它是自然形成的东西,像滚雪球一样,从原来得很简单的节日逐渐演变发展,最后形成了固定的模式、主题、固定的形式。它的形成,除了民众的力量,行政的力量也非常重要,他的兴衰也许是由历代的政府提倡和反对决定的。就看政府提倡什么,不提倡什么,节日文化里面应该有什么东西,不应该有什么东西。政府在这个过程里面应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应该扶植,因为它有利于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同时,在政策上要明白地表明,可以这样过下去。另外,政府应该注意文化的保护。人们在过这个节,那就要通过研究看看这个节日形成的历史、它的发展和对这个民族起到的作用具体是什么样的,这样把它的历史来源搞清楚,把每次活动都记录下来。
二、挖掘文化内涵,加强传统文化宣传与教育
其实,我国传统节日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要大力挖掘和宏扬。要想让民族文化资源鲜活永恒,还必须在外在世俗力量的基础上,寻找孕育内在驱动力的平台——教化——国家层面的国民教育和微观层面的个人修行。国民教育让民族文化资源拥有获得广泛认可的社会价值尺度,并成为国家文化价值观的组成部分;而个人化的修身齐家,则让民族文化的因子拥有了潜入百姓日常生活,进而“润物细无声”的通道。能在个人心灵生根发芽的文化资源,才是强大的、不随时间推移而摇摆的“神圣体”。
三、传媒应该有系统地宣传和普及民俗文化
传媒首先要重视民俗文化,也要很好地研究他。民俗文化本身就是非文字的东西,非文字的东西怎么样通过传媒把它系统化,使民俗文化的介绍成为系列的、体系化的东西,这都是文化上的积累。通过我们的传媒,把即将消失的东西赶快抢救、拍摄,对还在传承的东西要细心报道、加以引导,这些都是我们传媒应该做的事情。特别是在网络化的时代。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有体系化的进行宣传。首先要介绍传统民俗文化,然后请嘉宾来讲,有研究的人来讲,另外就是到下面去采风,去了解普通民众的生活和感情,这样才能从点到面鲜活地把传统知识宣传给年轻人。
四、年轻人应重新去认识传统文化,增强对自己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觉保护意识
我们年轻人要做的事情就是通过各种方式重新去认识我们的传统文化,增强对自己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觉保护意识。七夕这个节日有些地方还在过,有的保存得还很好,我们民间还保存了很多东西,我们不要盲目地抛弃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回过头往后看一看,看看我们的传统的东西,特别是那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至少通过传统文化应该知道我们的前辈、祖先是怎么思考的,在每一阶段是过着什么样的生活,这种社会正是发展到我们今天的社会,它又有一些什么新的变化和发展。
关于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说小了他是一种特定节日文化现象的传承与发展;说大了他是中国民族的一种文化精神的传承与发展。首先声明我不是学者,也不是专家,我只是个生意人;是个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并把它当做事业追求的生意人。从二十年前我做的第一个中国结、中国吉祥挂件,到十年前我做的第一张新年画,是传统文化,是年节文化给我带来无限的商机,也因为对中国年节文化的热爱才有了到这里班门弄斧的机会。不妥之处敬请指正。我认为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不是可以分成三个部分,一是形式的传承与发展;二是内容的传承与发展;三是传承与发展自身的社会意义和他的合理性。所谓形式我想可以用四个字来表示,就是:“约定俗成”。如何的约定,怎样的俗成,这应是历史学家、社会学家、民俗专家们关心的内容。所谓内容我以为只有两个字就是“吉祥”。在中国传统文化载体中,有一种表现主义的原则就是:图必有意,意必吉祥。节日也是一样,没有哪一种活动没有意义,也没有哪一种意义不包含吉祥的祈盼。从丧葬文化到婚庆文化,从皇家文化到市井文化,从年节文化到宗教文化无一例外。皇家文化还可能因为各代帝王好恶的不同而出现文化断代,而在民俗文化中远古的先民和现代的我们唱的是同一首吉祥歌。他的生命力像DNA的遗传基因,顽强的表现着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吉祥祈盼和需求。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民族文化是一个同心圆,他不会因时代的变迁而改变圆心,但他可以因时代的发展而伸长这个圆的半径。所以我们说越是传统的越是现代的: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民族和世界之间的连线就是我们民族文化对世界影响的半径。这也是传承与发展自身的社会意义和他的合理性。所以我想说传统节日的符号应该把握住“吉祥”两个字。大家都在谈文化,我想说说生意,因为传统节日符号的确立是无数多个文化创意产业的商机。你比如年节文化中最被人们关注的饮食文化;由季节自然更迭而形成的俗信宗教心理构成(香火、祭祀、礼拜);各种自发的带有不同地域特色的民间演出(闹社火、高台百戏、各派民间花会、赛龙舟、灯会、);传统节日中家家户户挂的贴的对联、年画等等都有非常大的商业机会。同时构架这些传统节日的载体也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巨大的挑战。我只以中国传统年画为例说一下它的现状。月初我随中国文联到朱仙镇参加全国年画节,在研讨会上我和各位专家有过一次比较激烈的交锋。专家在讲“保护”我在讲发展。(朱仙镇自己都不贴自己的年画)诚然,现在传统年画作为旅游产业红红火火,作为收藏热点也是一浪高过一浪,但我们的传统年画原是贴在我们的家门上的,它的社会影响和商业机会远不是旅游和收藏所能够比拟的。所以我的题目是:“如何把传统的年画贴上我们二十一世纪的家门”。张灯结彩迎新春,欢欢喜喜过大年是中国人传承了几千年的文化习俗,也是中国文化永不作古;永远鲜活的见证。千百年来,年画作为年节文化的主要载体,他不仅是对年节的形象的一种点缀,他还是文化流通、道德教育、审美传播、信仰传承的载体和工具;年画中所蕴含着的中国民俗文化真实的反应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本来;同时,他还是一部地域文化的辞典,我们从众多的年画作品中可以找到鲜明的地域文化特点。年画始于汉,兴于唐,盛于宋,普及于明清,随着工业革命的进程机械印刷逐渐代替了手工印刷,年画作为一个产业进入了衰落期,从原来的年节的必须品逐渐的向收藏品、旅游纪念品转化。我跟他们说:同志们千万不要说年画没有市场需求了,我是做春节文化产品设计的,我在市场的最前沿,我给大家一些数据供大家参考。我公司在北京市场,每年春节纸质品的销量约400百万,可是我公司在北京春节市场所占得份额只是2%。大家算一算,2个亿!这不是市场终端的数字,这是批发价。市场终端要乘四。全国市场怎么算我不会,我想大家一定会。遗憾的是我在北京偌大的春节纸制品市场没有见到过一张真正属于你们年画摇篮中的作品。二十一世纪我们有多少扇家门?每个家门里又有多少个房门、户门、院门?这些门上年节时都贴的什么?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传承”在字典里是这么解释的: 更替继承。传递,接续。一般指承接好的方面,和继承相区别。我以为传承应是一种进步,不是踏步,更不是退步。“传”应是由历史学家、民俗学家、老艺人、老学者等专家们要做的事,是政府、是博物馆要做的事情;而“承”是要由企业家、艺术家、经济学家、老艺人、专业的营销团队、专业的策划机构共同来完成的。政府的支持固然重要,市场的杠杆更为重要。但这里有一个结点,他表现在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矛盾;传统画面与现代创作的矛盾;传统的售卖形式与现代集约式营销的矛盾。这里我想说明一下,传统年画的收藏品纪念品作为鲜活的历史见证与我们根据市场需求重新建立年画产业并不矛盾,只是一个更关注“传”;一个更关注“承”而已。多少年来,艺术的进步始终遵循着螺旋式上升的规律,我们这代人也在这个圆里,但我们一定要比过去的那个圆高,我们这一代人留给后人的应是我们这代人的文化辉煌。被历史记住的文化经典永远是前无古人的创造,对于后来者即便是你有十八般武艺你也要有创造经典的环境才行。(加议:我们又说到春秋战国的青铜器,汉代的漆器,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些带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文化现象,请问清代没有青铜器吗?没有漆器吗?清代没有诗和词吗?一个乾隆爷就做了四万多首诗,而我们知道的又有几首呢?)我们要解决这些矛盾,就要创新!就要和着时代的节拍,适应时代的需求,不能站在对立的立场考虑问题,要学会发现对方的先进性和对方的与众不同。你比如:丝网印刷、电脑、扫描仪的合理利用可以不走样的复制传统的木板年画;纸是木板年画的介质,可不可以用布,用绢,用合成皮革,用瓷板,用木板,让传统年画多一些姐妹、兄弟?(加叙:台湾有个杨莉莉,他有一个青花工作室,她把青花的色彩图案画在服装上,画在家具上,画在办公用品上,画在屏风上,甚至画在鞋上,画在纹身上,使原来只在瓷器上出现的青花多了许多姐妹,你能说她不传统,你能说她画的不是青花?但是就是这些青花的姐妹赢得了大把的时尚人群的青睐。)我们的年画何尝不能借鉴,何尝不能尝试呢?这是创新一说。适应时代需求又是一说。我发现市场上有太多的人喜欢红底图案的年画,我们知道红色是很跳的,他会抢画面的主构图,我们就想办法把墨线全让它起鼓,大量的使用对比色,加七彩,加金、加银,总之让主画面从红底中跳出来。其实我个人很喜欢传统的白底,但不要和市场需求对着干。因为市场需求和个人好恶的比例是一百比一。另外我还想借这个机会谈一下传统节日和所谓封建迷信的关系。从伏羲八卦到阴阳五行,从太极到周易,无一不是以占卜吉祥祸福为发端的。几千年来智者用它迎福避祸,愚者用它庸人自扰,最可恨的是一群不学无术的坏人故弄玄虚骗人钱财。把原本一个演算世间万物规律的万能公式庸俗化,神秘化。其实在春节,张灯结彩,除旧迎新,追祭祖先,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是中国人对自然更迭最大规模的祭拜。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庆典。它的影响超越了地域,民族、文化,甚至超越了宗教的感召。就是在今天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心理期盼和对传统信仰的善良主张也从未中断过。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良好的心理暗示有助于人的心理健康。我们不能也不愿意松开从远古传过来的文化连环,更何况这许多冥冥之中的不解也许会在未来科学的发展中找到答案。(加叙:计算机0-1码、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64对人体基因码、量子力学、统一场论、这些现代科技研究的成果都和我们祖先演算的那个世间万物规律的公式相关联。)请相信不管在什么样的社会结构里邪恶永远惧怕正义,吉祥和睦、健康平安永远是人们渴望的生活环境。我的主张是:把中国传统节日的吉祥祈盼与现代都市人的怀旧情结相结合,把现代技术与传统形式相结合,以传统节日文化元素为素材,以表现吉祥,祈福,平安,喜庆的美好愿望为宗旨,把民俗文化的精髓作为主要载体,作到事必有意,意必吉祥。我们的文化进步一定不是原地转圈,而是在不丢失传统文化链环的同时续接成一个属于今天的新的文化链环。我们盼望着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使我们传统节日的符号与仪式成为一种民族的自觉与荣耀。
你的解释说明的一切.端午节就是中国的.
喜欢国外节日有什么不对吗.对于不知道的没听过的当然好奇.......也不能怪后辈.你们也一样不是吗.如电脑.
国际上乱规定.中国的东西硬说是韩国的.
想来次战争就来次.怕他们......这也算侵略
中国又不是不知道发达国家什么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