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人有学富五车的说法

2025-04-12 23:42:59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1、战国中期宋国(今河南商丘)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辩客和哲学家,惠施所写的著作,够五辆马车之多。

2、出处:《庄子·天下》

3、原文

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其道舛驳,其言也不中。历物之意,曰:“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

天与地卑,山与泽平。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南方无穷而有穷。今日适越而昔来。连环可解也。我知天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

4、译文

惠施的学问广博,他的文章够五辆马车之多,道术杂乱无章,言辞多有不当。他分析事物之一,说:“大到极点而没有边际的,称为‘大一’;小到极点而没有内核的,称为‘小一’。没有厚度,不可累积,但能扩大到千里。天和地一样低,山和泽一样平。

太阳刚刚正中的时候就偏斜,万物刚刚生出就向死亡转化。大同和小同相差异,这叫‘小同异’;万物完全相同也完全相异,这叫‘大同异’。南方既没有穷尽也有穷尽,今天到越国去而昨天已来到。连环可以解开。我所知的天下的中央,在燕国之北越国之南。泛爱万物,天地合为一体。”

扩展资料

湖南发现大酉洞后洞系"学富五车书通二酉"出典处

“学富五车,书通二酉”之大酉洞后洞,历经300余年的尘封后,在湖南省辰溪县大酉山余脉之唐家山脚大鲵养殖施工现场惊现。

洞壁发现的摩崖石刻经文史、书法专家拓印辨认考证,在3月5日全部辨明,其文为:“湖广衡州府州官赖守中偕辰溪溆浦太守吴春杨秀毓至于大酉洞天深处大明隆庆五年夏四月十六日之吉”

“文中的‘衡州’即现在的衡阳市。隆庆五年即公元1571年,距今已有442年。”

辰溪县文史研究者刘本杰介绍说,“洞口摩崖石刻是1571年明代赖守中、吴春等官员游览大酉洞留下的纪念,而洞内情景和地理位置与清道光版《辰溪县志》记载吻合,证明此次发现的山洞就是尘封300多年的大酉藏书洞后洞。”

2月22日,辰溪县政府办干部黄明卫、向兆照和辰溪县地税局干部张腾蛟根据县志及古书记载,再次到潭湾镇唐家山一带寻找大酉洞。下午途经三甲塘村时,发现公路下面有人在一大山洞中施工。此地怎会有如此大的山洞?不放过任何线索的三人带着兴奋,下车入洞细看。

向兆照等人踏着泥泞到洞中搜寻。

“这儿有石刻!”黄明卫发现了石洞门左壁上的摩崖石刻。他们借来木梯,用水洗去石刻上的泥土。历经多年,石刻模糊不清,只看清了石刻上有“大酉洞天”字样。如此发现,让三人欣喜若狂。

2月23日,他们邀请辰溪县政府干部蒲道发、文史研究者刘本杰一行再次前去探洞。在一座高约5米,宽约8米的天然石洞口,两台拉土车正在作业。目前该洞被一谢姓商人承包开发,准备将石洞作为饲养大鲵的场所。

洞口右侧石壁离地约两米处,有一长宽110cm×55cm的石碑。

家住洞口的村民唐大宋介绍,此地从明代开始烧制石灰,洞口先前被深达数十米的石灰渣掩埋。村里八旬以上的老人只知附近有洞而不知其洞口,洞口何时因何被封更不知晓。

自去年被人开发,才露出偌大洞门。唐大宋儿时经常从另一洞口进入洞内玩耍,里面有个大水潭,鲶鱼很多,下大雨时洞内常有鱼儿随水流出。

另据档案记载,1938年底省立桃源女中迁到辰溪县潭湾办学,当时师生为躲避日机轰炸,曾在里面上课。

洞内宽敞空旷,钟乳石林立,支洞纵横深邃,一股水量极足的清泉横穿其间。洞内水响如雷,洞外溪水潺潺。其景象与清道光版《辰溪县志》所载图画和描述的大酉洞“山下有洞、深广高二丈余”、“其旁如城,虚明平坦”、“石笋倒垂、泉若雷轰”、“穴生云母、崖滴丹砂”等情形完全吻合。

三甲塘村位于辰溪县城城南10里左右,村后的山为唐家山。清道光版辰溪县志所载与之相符:“后洞:城南十里,唐家山下。虚明平坦,厂若厅事。洞门石壁镌大酉洞字样。

洞内存满朝荐诗碑。辰州府志载,大酉洞:县南十里,盖指此。”加之摩崖石刻上的“大酉洞天”字样,种种迹象表明,此次发现的洞就是尘封300多年的大酉洞。

辰溪县文物部门高度重视。2月25日组织人员探洞。2月27日邀请怀化市博物馆副馆长田云国等专家对现场进行考古调查,并对石刻进行拓印。随后组织人员对石刻铭文进行了辨认和考证,基本上弄清了铭文的大意和产生年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学富五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