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逍遥游》为例,说明《庄子》散文的浪漫主义风格

论述题 要内容与理论结合
2025-02-25 09:27:47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庄子之文“想象奇诡丰富,文笔汪洋恣肆,气势壮阔奔放。善于运用寓言故事阐述自己的观点,这些寓言于简要的叙事之中往往运用描写的笔墨加以渲染,生动而富风趣,于先秦诸子的寓言中是很有特色的”(《寓林折枝》刘国正等主编《庄周》序)。《中国散文通史》和《中国文学史》(游国恩主编)所论都大体如此。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庄子》的浪漫主义风格呢?曾景初认为庄子和屈原“同时生活在楚地”,“虽然二人之间没有任何瓜葛”,“但他们的创作方法和艺术风格中有某些共同之处,即可能是一种时代风尚使然。当时北中国是孔子的理性精神占统治地位,把人神化,把怪力乱神化成君臣父子的世间秩序,一切复归于礼。而南中国尚保留比较浓厚原始氏族社会结构的残余,巫术占很大势力。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充满了神话故事,富有想象和幻想的浪漫性寓言,在天上,人间,地上邀游驰骋。”(《北京日报》第四版1996年6月 l日)我没有什么理由对曾先生的看法妄加评论,但我更倾向于游国恩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中的看法。即:庄子(前360?-前280?)名周,宋之蒙人。尝为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庄子·秋水》载楚王使聘庄子,庄子不应。从庄子的整个思想体系和政治观点看,庄子无疑是一个代表没落的奴隶主阶级的哲学家。由于社会的根本变化,庄子的政治地位无法维持,这就决定他对现实极端不满,而当时的战乱和剥削造成社会动荡不安,人民十分痛苦,庄子斥为“昏上乱相”也的确是有理由的。他极端不满现实,又无法反抗它,就不得不去走隐居遗世的道路,—方面议君相,讥儒墨,甘贫贱而肆其志;一方面否定一切,齐万物, —死生,泯是非得丧,以追求内心的调和,精神的胜利而自我麻醉。他认为“物不胜天” (《大宗师》),认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人间世》),他是一个悲观绝望的厌世主义者,觉得“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知北游》),甚至“以生为附赘县疣,以死为决肒( )溃痈(《大宗师》)。所以妻死则“箕踞鼓盆而歌”,有时还设想骷髅也不愿复活(《至乐》)。因此,庄子的处世态度就是玩世不恭,随俗浮沉,“彼且为婴儿,亦与之为婴……达之入于无疵”(《人间世》)。这—切都充分表现—个没落阶级的思想观点。基于以上认识,庄子认为,世人都“沉浊”,不可以“庄语”就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词”(《天下篇》)的“寓言”,“重言”等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中国文学史》社科院文研所编)
由此不难看出,“辞章问题虽然是形式问题,却不只是单纯的技巧,而是同作者的思想作风有密切关系的。语言的丰富多彩,往往就是思想的丰富多彩的反映。一个思想僵化,粗枝大叶的人,很难写出生动活泼严密周到的文章来”(施东向《义理考据和辞章》(1959年14 《红旗》)因此回头再看《庄子》的特点,一是寓言、重言并用,富于奇诡怪涎的色彩;二是庄子之徒创作寓言取材广泛;三是作者为“藉外论之”独自创作寓言;四是寓言中驰骋丰富的想象,充满惊骇世俗的描写夸张,气象恢宏,奇异怪诞。还有的寓言意味隽永,充满谐趣。有的寓言用笔老辣,讽刺犀利。总之,庄子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富想象力和最为才气横溢的作家之一。(《中国散文通史》先秦部分)
不难看出,《庄子》浪漫主义风格的成因主要是由于庄周生活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庄周自身的阶级地位、社会地位的改变。我不想否定楚地文化对他的影响,即曾先生的看法。但我更倾向于“社会决定论。”

回答2:

很难 帮不上忙 拍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