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内容:
1、每个月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根据原始凭证登记记账凭证(做记账凭证时一定要有财务(经理)有签字权的人签字后你在做),然后月末或定期编制科目汇总表登记总账(之所以月末登记就是因为要通过科目汇总表试算平衡,保证记录记算不出错),每发生一笔业务就根据记账凭证登记明细账。
2、月末还要注意提取折旧,待摊费用的摊销等,若是新的企业开办费在第一个月全部转入费用 。计提折旧的分录是借管理费用或是制造费用贷累计折旧,这个折旧额是根据固定资产原值,净值和使用年限计算出来的。月末还要提取税金及附加,实际是地税这一块。就是提取税金及附加,有城建税,教育费附加等,有税务决定 。
3、月末编制完科目汇总表之后,编制两个分录。第一个分录:将损益类科目的总发生额转入本年利润,借主营业务收入(投资收益,其他业务收入等)贷本年利润。第二个分录:借本年利润贷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其他业务成本等)。转入后如果差额在借方则为亏损不需要交所得税,如果在贷方则说明盈利需交所得税,计算方法,所得税=贷方差额*所得税税率,然后做记账凭证,借所得税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借本年利润贷所得税( 所得税虽然和利润有关,但并不是亏损一定不交纳所得税,主要是看调整后的应纳税所得额是否是正数,如果是正数就要计算所得税,同时还要注意所得税核算方法,采用应付税款法时,所得税科目和应交税金科目金额是相等的,采用纳税影响法时,存在时间性差异时所得税科目和应交税金科目金额是不相等的)。
4、最后根据总账的资产(货币资金,固定资产,应收账款,应收票据,短期投资等)负债(应付票据,应附账款等)所有者权益(实收资料,资本公积,未分配利润,盈余公积)科目的余额(是指总账科目上的最后一天上面所登记的数额)编制资产负债表,根据总账或科目汇总表的损益类科目(如管理费用,主营业务成本,投资收益,主营业务附加等)的发生额(发生额是指本月的发生额)编制利润表。
(关于主营业务收入及应交税金,应该根据每一个月在国税所抄税的数额来确定.因为税控机会打印一份表格上面会有具体的数字)
5、其余的就是装订凭证,写报表附注,分析情况表之类
6、注意问题:
a、以上除编制记账凭证和登记明细账之外,均在月末进行。
b、月末结现金,银行账,一定要账证相符,账实相符。每月月初根据银行对账单调银行账余额调节表,注意分析未达款项。月初报税时注意时间,不要逾期报税。另外,当月开出的发票当月入账。每月分析往来的账龄和金额,包括:应收,应付,其他应收。
除了正常报销、支付、收入记账以外,月末应计提折旧、计提工资(含社保)、计提附加税金、分配制造费用或其它摊销费用、结转完工入库产成品、结转销售成本和期间费用、结转销售收入、结转利润、计算应交增值税、应交所得税等。
具体分录:
1、计提折旧
借:制造费用 / 管理费用 / 营业费用
贷:累计折旧
2、计提工资
借:生产成本 (工人工资)
制造费用 (车间管理人员工资)
管理费用 (厂部人员工资)
营业费用 (销售人员工资)
贷:应付职工薪酬—工资
3、计提附加税金
借: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
贷:应交税金—应交城建税
—应交教育费附加
—应交地方教育费附加
4、分配制造费用(按实作工时或材料消耗或库存商品或工人工资)
借:生产成本
贷:制造费用
5、结转完工入库产成品
借:库存商品
贷:生产成本
6、结转销售产品成本
借:主营业务成本
贷:库存商品
7、结转期间费用和附加税金
借:本年利润
贷:管理费用
营业费用
财务费用
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
8、结转销售收入
借:主营业务收入
贷:本年利润
9、结转利润
借:本年利润 (亏损相反)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这个问题涵盖面太广泛了,不好回答呢。
一般纳税人企业,如果只针对税务方面来说,就是抄税,开发票,认证发票,网上申报,这些事吧。
范围很广,一般平时开开发票,审核凭证,记账等等。月末根据开具的发票及税务要求,认证增值税发票,计算要缴纳的增值税。月初出报表,抄税、报税等等吧。再有就是领导要你干什么你就得干,不干的话就考虑跳槽了。。
记账,算账、报账。申报、缴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