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死。
嘉祐七年(1062年)五月,包拯在枢密院视事时,突然得病。 同月二十四日(7月3日),包拯病逝,终年六十四岁。仁宗亲临吊唁,并为其辍朝一日 。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后世称其为“包孝肃”。有《包孝肃公奏议》传世。
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奎星转世,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青天”。
包拯的家乡合肥建有包公祠
包拯病逝于北宋嘉祐七年(1062年)的开封,次年由开封护丧归葬在今合肥市东郊大兴集。1973年,合肥文物部门对包公及其家族墓地进行清理,从包公墓葬中出土了包公遗骨及其墓志,同时还出土了包夫人董氏及他们的两个儿子、儿媳及长孙的遗骨。
1985年,开始动工修建包公墓园。墓园共有包氏家族的六个墓冢,按宋制修建。全称叫包孝肃公墓园,整座墓园面积1200平方米,位于合肥城中南的一段护城河上,人们为了纪念他,这段河也叫包河。在合肥以包河为中心命名的一个区也叫包河区,还有合肥的包河大道。
在包拯的出生地合肥肥东有以包公取名的包公镇。
包河内建有包公祠,它建于“明弘治年间。到嘉靖时,得以重修,改名“包孝肃公祠”。包公祠的迎面正厅是包公享堂。堂中的包拯端坐塑像,造型生动逼真,双目炯炯,慑人魂魄。塑像旁是一副对联:“一水绕荒祠,此地真无关节到;停车肃遗像,几人得并姓名尊。”
包河传说是包拯小时候经常在这条河边玩耍,人们在包河里种藕养鱼,包河里的藕,脆嫩无丝(私);包河里的鲫鱼,背呈黑色(铁),象征包拯一生的“铁面无私”。
包河有一个沙洲,名“香花墩”,传说是包拯少年时读书的地方。位于包公祠东边,有一口水井,井沿是黑褐色的青石,石壁内侧,是一道道被井绳勒得极深的纹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包拯
关于老子怎么死的这一问题一直众说纷纭,有人说老死,也有人说是羽化成仙。
宋嘉佑六年(1061),他官至枢密副使,次年五月病逝,「京师吏民,莫不感伤,叹息之声,大街小巷都可听得到。」朝廷赠官吏部上书,有「奏仪」十五卷传于世。
注:以上是摘自《北宋史》。
包拯之死的谜
一九八零年代,合肥政府决定在包河的南岸修建包拯墓园。包拯的遗骨,是与家族中很多人合葬在一起的,因此在迁葬时必须先做鉴定。在鉴定过程中,无意中发现包拯的遗骨中的砷元素含量特别高,在当地引起了一场关於包拯死因的争论。
包拯去世的那一年是六十三岁,死前身体健康。史料上说,他是突然死於一场暴病的。如果包拯遗骨中含有过量的砷元素,那麼,就很可能是被仇敌所毒杀。包公是不是被毒死的?是谁下的毒?为什麼要毒死他?包公之死,成为一个千古之谜。
黑(吓死)死了
时间到了,就死了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