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心理学家卡尔·荣格在瑞士一个名为伯林根的村庄建起居所。
最开始他建起一座简单的两层石头房子,将其称作塔楼。
一次印度之行中,他发现当地人有在家里开辟冥想屋的习俗,那次旅行之后,便在自己住所中开辟了一座私人办公室。
“在休息室时,我可以独处。”荣格这样评述这个房间。
我随时都带着钥匙;没有我的允许,任何人都不得进入这个房间。
荣格在伯林根的塔楼
尽管我们很容易将伯林根塔楼看作是度假屋,但是回顾荣格的职业生涯,看到这里时,会发现显然这座湖边居所并非为躲避工作而建。
1922年,荣格买下这片地产的时候还无暇度假。
仅仅一年之前,在1921年,他发表了重要著作《心理类型学》,总结了长久以来荣格与其曾经的好友兼导师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之间思想的诸多差异。
在20世纪20年代,对弗洛伊德的思想提出质疑是很大胆的举动。
想要支撑自己的著作,荣格需要保持清醒的状态,创作出一系列有见地的文章和著作,进一步支持和发展分析心理学。
他后来也被称作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
卡尔·荣格后来发展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
社交,我们并不陌生。从早上睁眼开始,拿起手机浏览信息,出门逢人打招呼,一起吃饭、聊天...这些都是再平常不过的社交。
“出门靠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很多人因为这些话广交朋友,为了社交而社交,不愿意面对独自一人的时光。
太多人给社交贴上了一个崇高的标签,却给孤单下了一个不堪的定义,所以就给了太多年轻人错的引导,总是让他们觉得,宁可在失败的社交里哭,也不在成功的独处中笑。
网上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你是砍柴的,他是放羊的,你和他聊了一天,他的羊吃饱了,你的柴呢?
我们可以这样想:砍柴的陪不起放羊的,聊了一天并没有带来任何有用的价值,这样低品质的社交有何意义?
生活中,很多社交是无用的,看似有别人的联系方式,但当你需要帮助时,也不过是白打了一通电话。电视剧《欢乐颂》中的樊胜美不就是这样吗?作为资深人事,号称手上有很多人脉,然而,在她的父亲病倒急需借一大笔钱时,那些所谓的大老板、追她的人都找各种借口拒绝了,到头来没有一个人能帮上忙。
人与人之间的社交,说到底也是一种等价交换,别人不愿意帮你,因为他知道跟你的社交并没有那么高价值,不足以让他掏心掏肺,倾囊相助。
与其浪费时间精力,去结交那么多无关痛痒的“朋友”,倒不如多花点时间学学如何更好地独处,丰富自己的生活。
人类是一种群居动物,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社交都是有效的。事实上一些社交是无效的,只是为了调节情绪或者消磨时间而已
我觉得这样说不对,因为有的人社交技巧就非常的差,往往会弄巧成拙,所以不是所有的社交都是有效的。
不是。现在的社会都是关系组成的圈子,没有关系的社交,都是无效社交。对于无效社交,也就不至于花费太多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