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地质构造的形成过程

2025-04-13 02:31:41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侏罗纪早中期,在北缘米仓山和大巴山构造带的影响下,四川盆地的沉积格局发生了重大转变,坳陷中心由川西迁移至川中东部和川东北地区,总体表现为北东深、南西浅的格局。本区位于湖盆西缘,中下侏罗统总体上为一套半干旱-干旱气候条件下的河湖相红色碎屑岩系,厚度一般1200 余米。侏罗纪晚期,川西坳陷北段莲花口组厚达千余米的砾岩发育表明龙门山北段发生了新的冲断活动,并在其前缘形成新的坳陷中心,使盆地格局再次发生转变, 呈现为北西深、南东浅。早白垩世基本继承了晚侏罗世的沉积格局,龙门山北段前缘仍有大量冲积扇砾岩发育,而其余广大地区则发育河流及河漫湖相沉积;川西坳陷北段继续保持坳陷中心的态势,同时中、南段冲断活动也逐渐变得强烈。中晚白垩世之交是川西坳陷乃至四川盆地自印支运动之后最重要的变革时期,盆地整体表现出萎缩态势,坳陷北段结束沉积并隆升遭受剥蚀;而坳陷南段在龙门山冲断活动的影响下,形成新的坳陷中心,呈现南西深、北东浅的格局,出现山前冲积扇砾岩和石膏、钙芒硝等干旱盐湖沉积并存的局面。始新世中晚期,受印亚大陆碰撞缝合的影响,川西地区整体抬升,从此结束大范围沉积历史,并在后期遭受改造。 二、川西坳陷的构造格局 由于川西坳陷的形成演化直接受控于龙门山冲断带的发展,因此二者在现今构造格局上显示出很大程度的一致性;但由于其同时还受到北缘米仓山和南缘川滇构造带的影响,二者又不尽相同。川西坳陷现今主要展示出三个方向的构造,即北东向、近东西向(含北东东向和北西西向) 及近南北向(含北北东向和北北西向) ,它们分别与龙门山北东向构造、米仓山东西向构造及川滇南北向构造对应。上述三组构造在印支、燕山、喜马拉雅多期构造运动中此强彼弱,相互叠加,形成川西坳陷现今构造格局。 2. 1 川西坳陷构造区划 川西坳陷乃至四川盆地的构造区划因不同学者的侧重点不同而出现多种方案,常冠以“隆、坳、断、褶、陡、缓、高、低、平”等字样。本文采取的划分原则是综合考虑地表构造形迹和地腹构造展布(力源和构造叠加的表现) 、以主体构造为主(即定型时形成的构造) 、兼顾变形幅度,以构造变形特征来命名。

出于油气勘探实践的需要,川西坳陷通常三分为北段、中段和南段;但它们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定,无论从地表构造形迹还是地腹构造展布来看,三分特征都不明显。而在构造研究中,以两分方案居多,且多数是以龙泉山断裂向北延伸至绵阳、江油一线为界划分为北部和南部两个亚区。但从地腹构造来看,德阳以北呈北东东向展布的孝新合构造带显然和川西北的构造同属一个系统,而龙泉山断裂向北延伸的部分只是后期叠加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