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一七年俄罗斯帝国崩溃,各股革命势力正在俄罗斯国内争斗,边境许多民族纷纷独立建国。芬兰、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四国是北部波罗的海周边趁机而起的小国。十月革命后共产党掌控俄罗斯,建立苏维埃,芬兰的共产党在一九一八年也趁机而起,试图推翻共和政体。这就是芬兰的内战,后来被压制下去,共产党成员逃到苏联。芬兰享受了二十年的和平与繁荣。
一九叁九年八月二十七日,苏联与德国签订德苏互不侵犯条约,并在九月共同出兵瓜分波兰。虽然有这个条约存在,多疑的斯大林并不傻,他不信赖这个条约可以维持长久,因此他亟於加强北方——尤其是波罗的海一带——的防卫力量,以建立一个跟德国间的缓冲区。首先他压迫立陶宛、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签署贸易及协防条约,并租借军事基地,然后他转而处理芬兰问题。当时的芬兰在苏联共产党眼中根本就是「白俄」的馀孽,而且他们怀疑芬兰跟右翼的纳粹德国有秘密勾结,一旦有事会成为攻击可拉半岛上重要军港莫曼斯克的跳板。更何况芬兰边境离北俄第一大城列宁格勒只有四十公里,她在芬兰湾上的几个小岛更对列宁格勒的海上防卫十分重要。当然,这里面更夹杂了斯大林的野心。
一九叁九年十月起,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开始跟芬兰谈判,要求芬兰割让列宁格勒以北及莫曼斯克以西的一些领土,并且将芬兰湾入口处的罕勾港(Hango)和芬兰湾内的一些小岛租借给苏联作为军事基地;苏联的交换条件是将东卡瑞立亚(EastKarelia)约四千平方公里的土地交给芬兰作为补偿。苏联的条件看起来不算严苛,甚至芬兰得到的土地要比失去的多。但是实情并非如此,芬兰失去的土地都是比较肥沃的地区,苏联用来交换的土地除了一片密林和荒原外什麽都没有;另外波罗的海边上的叁小国虽然也接受苏联类似的要求以换取和平,但是不多久苏联支持下的共产党就夺取了政权,将原本独立的叁小国也纳入成为附庸。对这样的条件,芬兰人当然会犹豫。斯大林原来以为芬兰跟其他叁小国一样,只要声音大一点,吓一吓就会屈服了;想不到芬兰人不吃这一套。在恼怒之下,他提出更苛刻的条件,当然更没有结果。最后他决定要采取军事行动,给芬兰一个教训,并且准备在入侵芬兰后让放逐在外的芬兰共产党掌控政府,建立魁儡政权。
在当时,这两国的国力根本无法比拟。苏联人口有一亿叁千万人,常备军有六十万人,分为二十八个师,外加一个机械化军团(叁到四个师),五个战车旅,炮兵数量很庞大,另外还有数百万的后备兵员可以动员;空军更有上千架飞机。芬兰人口只有叁百五十万人,常备军约叁万人,加上动员后的后备部队共二十万人,编成八个步兵师,另外有约十万人的国民兵部队和妇女辅助队;战车只有二十八辆一次大战时法国雷诺战车,和十辆左右比较现代的轻战车;炮兵也很薄弱,大部份是一九00年前后的轻炮,甚至有一八八七年没有现代驻退装置的加农炮;空军则只有七十架飞机。芬兰唯一能跟苏联比较的只有在步兵轻武器方面,配备的同样是Mosin/NagantM1891/30型步枪,但是芬兰军的经过改良,准确性较高;另外还有不少苏米(Suomi)冲锋枪。
苏联为了进攻芬兰作了部份性的动员,兵员总数达到约五十四万人。作战序列以列宁格勒军区为总指挥,下辖第七军、第八军、第九军、及第十四军。作战计划如下
芬兰一个垃圾的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