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这首诗中的情是什么

2025-02-23 06:33:31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表达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

《牧童》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生动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首句“草铺横野六七里“,写放眼远望的视觉感受,一个“铺”字,生动地表现出绿草如茵的丰茂情态以及草原给人带来的那种平缓广阔的感觉,为牧童的出场铺垫出一个辽阔广大的场景。

《牧童》这首诗的作者吕岩,又名吕洞宾,是唐末、五代时期的著名道士。他自称“回道人”,世人称其吕祖或纯阳祖师。吕洞宾是民间神话故事八仙之一。

据传吕洞宾琴棋书画无所不精。不过他最精通的当属做梦,因为他曾一梦成仙:吕洞宾梦见自己的一生荣辱,功名利禄转眼成空,醒来时,汉钟离的一碗黄粱饭还没有煮熟。于是,吕洞宾从此悟道,追随汉钟离到终南山进行修炼。修行后的吕洞宾乐善好施,扶危济困,深得百姓敬仰。因此,在人们心目中,吕洞宾是个最有人情味的神仙。

回答2:

牧童
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注解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声牧童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赏析
《牧童》一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

回答3:

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表达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

《牧童》不仅让我们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白天有牛和牧笛为友,晚上有清风明月相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当然,透过诗,我们也看到作者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