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时候把失火叫做走水?

2024-12-17 16:33:23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为了避火神的讳。在古代,人们认为失火是火神对人的惩罚。而古人又对名讳特别重视,尤其是唐朝以后。我国古代对死亡、恶疾、灾祸等很多时候忌讳直言。言语忌讳反映了人们趋利避害的思想倾向,也表示了对别人的尊重,有一定的合理性,因而大量的代用词流传下来,不仅丰富了汉语词汇,而且成为礼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阴阳五行学说是古代中国人普遍崇尚的哲学思想,金、木、水、火、土五行间相生相克。五行中水能克火,用“水”字来压制火,是为了讨个好的口彩,于是,古人便把失火叫“走水”。

扩展资料:

”走水“是"着火"的避讳语。

在火灾中,被困人员应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保持镇静,不要惊慌,不盲目地行动,选择正确的逃生方法。必须注意的是,火灾现场的温度是十分惊人的,而且烟雾会挡住你的视线.当我们在电影和电视里看到火灾场面时,一切都非常清晰,那是在火场上的浓烟以外拍摄的.当处于火灾现场时,能见度非常低,甚至在你长期居住的房间里也搞不清楚窗户和门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保持镇静,不能惊慌。

如果您被困火灾中,您应当利用周围一切可利用的条件逃生,可以利用消防电梯、室内楼梯进行逃生,普通电梯千万不能乘坐,因为普通电梯极易断电,没有防烟功效,火灾发生时被卡在空中的可能性极大.同时,也可以利用建筑物外墙的水管进行逃生。

发生火灾后,会产生浓烟,遇到浓烟时要马上停下来,千万不要试图从烟火里出来,在浓烟中采取低姿势爬行。火灾中产生的浓烟由于热空气上升的作用,大量的浓烟将漂浮在上层,因此在火灾中离地面30公分以下的地方还应该有空气,因此浓烟中尽量采取低姿势爬行,头部尽量贴近地面。

在浓烟中逃生,人体如果防护不当,容易将浓烟吸入人体,导致昏厥或窒息,同时眼睛也会因烟的刺激,导致刺痛而睁不开。此时,可以利用透明塑料袋,透明塑料袋不分大小都可利用,使用大型的塑料袋可将整个头罩住,并提供足量的空气供逃生之用,如果没有大型塑料袋,小的塑料袋也可以,虽然不能完全罩住头部,但也可以遮住口鼻部分,供给逃生需要的空气.使用塑料袋时,一定要充分将其完全张开,但千万别用嘴吹开,因为吹进去的气体都是二氧化碳,效果适得其反。

如果是晚上听到报警,首先应该用手背去接触房门,试一试房门是否已变热,如果是热的,门不能打开,否则烟和火就会冲进卧室;如果房门不热,火势可能还不大,通过正常的途径逃离房间是可能的。离开房间以后,一定要随手关好身后的门,以防火势蔓延。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走水

回答2: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 这里在刻意避讳"火"这个字.因为古人对火是十分敬畏的,认为失火本来就是超自然力量(比如鬼神)造成的,以惩罚人的做法.在来就失火的情况下,还嘴里火啊火啊的叫个不挺,很不吉利. 五行中水能克火,所以用水字来压制火,比较有口彩.还有,之所以说是走水,有说法是因为古代一旦失火,发现的人会大叫来提醒众人,周围的人就会拿着水龙之类的救火工具去救,走水就是使水"走"到失火的地方去.久而久之,一旦失火,发现者就直接说走水了...我个人还认为,走水是古代的一种地方性语言,表示运输水(去救火),由于这种语言有地方性,而且距离现在比较远,所以现代的人理解起来有难度.而在当时,是很容易被人理解的正常词句.

回答3:

”走水“是"着火"的避讳语。
我国古代对死亡、恶疾、灾祸等很多时候忌讳直言。如讳言火灾,将失火叫做“走水”。
言语忌讳反映了人们趋利避害的思想倾向,也表示了对别人的尊重,有一定的合理性,因而大量的代用词流传下来,不仅丰富了汉语词汇,而且成为礼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回答4:

古代的消防十分简陋,一旦失火,人力可算无所作为了。所以,人们畏惧火灾,也十分忌讳说到“失火”二字,认为不吉利。补救的办法就是换一种说法——“走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