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的如何辨别阴虚还是阳虚,这应该是一个很大的范畴。阴虚则热,阳虚则寒。中医诊断疾病的主要内容,包括四诊、八纲、辨证及病案书写。
四诊:望、闻、问、切,是诊察疾病的基本方法。
八纲: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四诊所获得的一切资料,须用八纲加以归纳分析。阴阳是区分疾病类别的总纲;寒热是分辨疾病的属性,表里是分辨疾病的病位与病势的深浅;虚实是辨别邪正的盛衰。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是:1、审察内外:从人体是一个整体、人与天地相应这些观点出发,在认识疾病的时候,便不能只见到员部或只注意个体。这种观点,在诊断学中成为“审察内外”的原则。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内在脏腑与外在体表、四肢、五官是统一的,而整个机体与外界环境也是统一的。人体以脏腑为中心,以经络通连内外。身体一旦发生疾病,局部的病变可以影响全身,全身病变也可以反映在机体的某一个局部;外部有病,可以内传入里,内脏有病也可以显现于外;精神情志的变化,可以影响内腑功能失调;内脏有病也可导致精神活动出现异常。由此可见,人体每一病症的产生,无不体现整体的失调。因此既要诊察局部,更要诊察整体。同时,人与外界环境息息相关,当外界环境起急剧变化或人体机能对外界不能适应经络脏腑功能就会失调而发生疾病。要正确诊断疾病就必须审察患者所处的外界环境。总之,诊察疾病时,要把疾病看成是病人整体的反映,既观其外,又察其内; 同时把病人与自然环境结合起来审察。内外结合,综合考虑,是中医诊断学的一个基本原则。
2、辨证求因:辨证求因,“因”字的涵义是广泛的,除了六淫、七情、饮食劳倦等通常的致病原因以外,还包括了疾病过程中产生的某些症结,而为辨证论治作为主要依据的因素在内。比如气郁、瘀血、痰饮、虫积之类,在辨证方面,也常规为导致当前证候的主要原因,而作为治疗的重要依据。辨证求因,是根据病人临床表现的具体证候,加以分析、综合,确定病因、病位、病程发展、病理等,从而求得疾病的本质和症结所在,作出正确的诊断,为临床治疗提供确切的依据。只有辨证求因,在治疗上方可以达到审因论治的较高境界。通过“辨证”来了解病情,求得“病因”也是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
3、四诊合参,四诊,就是望、闻、问、切,是中医诊察疾病的基本方法。它是从不同角度来检查病情和收集临床资料的,各有其独特的意义,不能相互取代。四诊在临床上的密切配合运用,称四诊合参。它是中医的学术特点整体现念在诊断学方面的体现。临床上绝不可偏重,不可单凭一、二种诊察方法所获得的片面材料作诊断的依据,必须四诊合参,才能全面而系统地了解病情,为正确诊断提供可靠的客观依据。由此可见,症状是辨证的基础,四诊合参是正确地进行辨证施治的前提和条件。
很多学中医的朋友,或者想了解中医的朋友,都搞不明白中医师说的阴虚或者阴虚的问题,这里俺给大家抛砖引玉的谈谈自己的一点感受。
有一天,我和朋友一起外出郊游,夜深了,我们围在一起烧水吃饭。架起一堆捡的木柴,将大搪瓷杯子往上一架,倒上矿泉水,把一包方便面放了进去。看着燃烧的火焰和杯子中翻腾的开水,我终于明白了一直萦绕在我脑子里的一个问题,那就是阳虚和阴虚。
火和水构成了阳和阴
中医的理论多来自于自然界和人类实践,取相比类,是最常用的手法。火为阳,水为阴。这幅图片,恰恰地体现了一个阴阳转化和融合的过程。
说完了阴和阳,我们再来说说虚这个概念。什么是虚呢?就是弱的意思。阳虚就是火弱,阴虚就是水弱。
那在人体里,到底什么是阳,什么是阴呢?或者什么是火,什么是水呢?人们吃进东西,吸进氧气,通过肠胃的生物转换,就会产生能量,这种能量,就是人体之火,生命之火,这就是人体的阳气。那什么是人体的阴呢,或者人体的水呢?这个水就是血液、体液。
就像文章里的图片一样,如果火烧的过大,那么,搪瓷缸中的水就会烧干,方面便就会糊;同样,如果火不够的话,水烧不开,饭也做不熟。人体也一样,如果一个人的阳气不足,人就会运化不好,人就会湿重,身体发胖,舌头发胖,大便多不成形;反之,如果一个人阴气不足,人就会显得很瘦,并且容易口干和便秘。因此,一般而言,胖人多阳虚,而瘦人多阴虚。
因此,只有阴阳平和之人,身材才会不胖不瘦,显得很匀称。偏胖偏瘦之人,多半身体都有问题。其实对于阴虚和阳虚,我个人还是有点体会的。
(转致别生病健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