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德哥尔摩效应
又名斯德哥尔摩症候群(Stockholm syndrome),又称为人质情结,是指犯罪的被害者对于犯罪者产生情感,甚至反过来帮助犯罪者的一种情结。有不少此类案件,被绑架的人质在与绑架者接触以后,反而帮助他,甚至成了绑架者的帮凶,更有甚者竟然产生感情,以身相许。
斯德哥尔摩效应,或称为人质情结,是指犯罪的被害者对于犯罪者产生情感,甚至反过来帮助犯罪者的一种情结。
一九七三年,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一家银行发生械劫案。劫匪冲进银行,警察很快就来到,绑匪劫持了两男一女做人质。警方在银行外荷枪实弹地包围,与银行的绑匪谈判放人。事件僵持了许久,劫匪叫警方先撤走,警察不肯。面有时向外放了两响空枪,全市的人都很紧张。拖了几天,双方谈判有了结果,绑匪把三个人质推出来,循警方指定的一条路逃走。这时警察追了上来,想救人质,也想抓绑匪。但怪事发生了,三个人质却帮绑匪掩护逃亡,大声叫匪徒逃命,其中一个女人质还挺身替匪徒挡枪。
后来绑匪就擒。警方找来心理学家:三个人质为甚么在最后的性命关头都帮匪徒逃命呢?专家深入研究,结论是:人性能承受的恐惧有一条脆弱的底线。当人遇上了一个凶狂的杀手,杀手不讲理,随时要取他的命,人质就会把生命权渐渐付托给这个凶徒。时间拖久了,人质吃一口饭、喝一口水,每一呼吸,他自己都会觉得是恐怖份子对他的宽忍和慈悲。对於绑架自己的暴徒,他的恐惧,会先转化为对他的感激,然后变为一种崇拜,最后人质也下意识地以为凶徒的安全,就是自己的安全。
这种屈服於暴虐的弱点,就叫「斯德哥尔摩精神症候群」。一九七四年,美国报业大王赫斯的千金被美国的「新人民军」绑架,最后自己也穿上了军装,参加抢劫银行,感谢恐怖份子。
据心理学者的研究,情感上会依赖他人且容易受感动的人,若遇到类似的状况,很容易产生斯德哥尔摩症。
斯德哥尔摩症,通常有下列几项特征:
人质必须有真正感到绑匪(加害者)威胁到自己的存活。 在遭挟持过程中,人质必须体认出绑匪(加害者)可能略施小惠的举劝 除了绑匪的单一看法之外,人质必须与所有其他观点隔离(通常得不到外界的讯息)。 人质必须相信,要脱逃是不可能的。 而通常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会经历以下四大历程:
恐惧:因为突如其来的协迫与威吓导致现况改变。 害怕:垄罩在不安的环境中,身心皆受威胁。 同情:和挟持者长期相处体认到对方不得已行为,且并未受到‘直接’伤害。 帮助:给予挟持者无形帮助如配合,不逃脱,安抚等;或有形帮助如协助逃脱,向法官说情,一起逃亡等。
准确的说应该是人质效应。心理学不能简单的对独立心理进行思考,应该多方面的去思考,关联思考。很多人认为人质效应是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一种表现,其实并不全面。哥德斯尔摩效应准确的说是因为恶意者的些微善意表现,例如单纯的语言上的温柔,表现出感激、信任、甚至是依赖、崇拜、信仰。斯德哥尔摩通常是长期、反复形成的,被施加恶意者会将恶意者的些微“善意”当成两者关系中的救命稻草,从而对释放稻草的人言听计从。其实从本质上讲类似的有很多,吊桥效应、人质效应。吊桥效应反而更类似人质效应,快速、猛烈的刺激和危险感,救命稻草的出现,小型的羊群效应产生,遇险人员对善意施加者因为紧急避险心理产生盲从、信赖甚至是依赖。不同的思维方式、心理特征的人产生的感情会有区别,例如吊桥效应里男性很难产生依赖情感,女性更容易产生依赖、崇拜并可能误解为爱情中的好感。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