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帮我 9年级化学总结

2024-12-25 16:12:32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一、 基本概念和原理
1、物质的组成
讨论物质的组成,往往是从两个方面来讨论的。从微观来看,一般以物质结构角度来分析物质是由分子、原子和离子等粒子构成;从宏观来看,一般以物质的组成角度来分析,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
(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分子有一定的大小和质量,不断地运动,分子间有一定间隔;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2)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原子有一定的大小和质量,不断地运动,原子间有一定的间隔。
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项目 分子 原子
定义 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本质区别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 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可再分
联系 原子可以构成分子,分了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分成原子
(3)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离子。
带正电荷的离子叫阳离子。带负电荷的离子叫做阴离子。
如:Mg2+、Na+、Al3+、NH 、Cl-、OH-、SO 、NO 、CO 。
离子化合物就是由阴、阳离子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物质。因此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原子与离子的区别与联系

原 子 离 子
电性及结构 核电荷数 核外电子数
所以原子不显电性
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或夺得电子,形成稳定结构 阳离子:带正电荷,核外电子数小于核电荷数。
阴离子:带负电荷,核外电子数大于核电荷数
表示方法 用元素符号表示,每个元素符号即表示1个原子。 稳定结构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标明所带电量和电性来表示。
关 系 阴离子 原子 阳离子

(4)元素:元素是具有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单质;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化合物。
元素属于宏观上的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元素可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
元素和原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的区别和联系如下:
原 子 元 素
定 义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区 别 ①一般用于微观,常用来表示物质的 分子是由哪些及几个原子构成的。
②指的是微观,既可表示种类,也可表示个数。
③可直接构成物质。 ①一般用于宏观,常用表示物质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
②是一类原子的总称,只能表明种类,不能指明个数。
③可以组成单质或化合物。
联 系 元素的概念是在原子的概念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原子的核电荷数决定着元素的种类;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往往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
2、物质的分类

(1)混合物:从宏观上看,是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微观上看,是由不同种分子混合而成的。混合物里各种物质都保持原来各自的性质。
(2)纯净物:从宏观上看,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从微观上看,是由同一种分子构成的。纯净物的组成是固定的,有固定的性质。
(3)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
(4)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
(5)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有一种是氧元素这种化合物叫氧化物。
(6)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酸。
(7)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碱。
(8)盐: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

3、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1)物质的性质

(2)物质的变化
①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如:物质的三态变化、汽油挥发等。
② 化学变化:物质变化时生成了其它的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又称化学反应)
(3)四种基本反应类型
① 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如:

② 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它物质的反应。
如:

③ 置换反应:由一种单质跟一种化合物起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如:

④ 复分解反应: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
如:

复分解反应的发生是有条件的。复分解反应是指酸、碱、盐之间发生的反应。其实质是两种化合物在溶液中相互交换离子生成两种新化合物。如果生成物中有沉淀析出,或有气体生成,或有水生成,那么复分解反应就可以发生,否则就不能发生。
4、质量守恒定律:

(1)定律的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2)定律的原因:化学反应所以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是由于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不发生改变。即在一切化学反应里,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也没有增减,各原子的质量也没有改变,所以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
质量守恒定律是书写、配平化学方程式的依据,是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基础。在理解定律时,应着重“参加化学反应”及“总和”的涵义。
5、溶液

(1)悬浊液、乳浊液
悬浊液: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液体里形成的混和物。
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另一种液体里形成的混和物。
悬浊物、乳浊液的小颗粒或小液滴均为许多分子集合体,久置后它们都会有沉淀或分层的现象,二者均不稳定。
(2)溶液: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和物。
“均一的”、“稳定的”——这是指溶液的特征。均一是说溶液各个部分的浓度和性质相同,稳定是指外界条件不变化,溶液放多久也不会出现沉淀、分层。应注意的是:水在常温下是液体它不是溶液。溶液不一定都是无色的,如FeCl3溶液是黄褐色,CuSO4溶液为蓝色。
(3)溶液的组成: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的组成。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溶质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气体或液体。
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叫做溶剂。水是常用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可做溶剂。通常不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为水溶液。
(4)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可相互转化。

(5)溶解性和溶解度

溶解性: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它的大小与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有关。
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克数,叫做这种物质在这个温度下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很小,例如NaCl;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例如Ca(OH)2。
(6) 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质的质量分数,指溶质的质量与溶液的质量之比。
6、溶液的酸碱度

溶液的酸碱质常用PH值表示:

PH值<7时,溶液呈酸性。
PH值=7时,溶液呈中性。
PH值>7时,溶液呈碱性。
7、化学用语和化学量

(1)元素符号
元素符号表示的涵义:表示一种元素。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
元素符号要书写正确、规范。
符号H、2H的意义不同。“H”表示氢元素,还表示氢元素的一个氢原子;“2H”只表示两个氢原子。
(2)离子符号: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符号)的右上角标出离子所带正、负电荷数的符号。

如:Na+、Mg2+、SO 、OH-、Cl-、O2-
应注意书写离子符号所带电荷数与标元素化合时的价标数不同的。
离子符号H+、Mg2+、Cl-、O2-;元素化合价: 。
(3)化学式: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化学式表示的涵义:表示一种物质;表示组成该物质的各种元素;表示物质的一个分子及分子的组成。
(4)化学方程式: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书写化学方程式原则:必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并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化学方程式的涵义:表示什么物质参加反应,生成什么物质。表示反应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
(5)电离方程式:用离子符号来表示物质溶于水时离解成自由移动的离子过程。
如:Ba(OH)2、H2SO4、Al2(SO4)3电离方程式。
Ba(OH)2 Ba2++2OH- H2SO4 2H++SO
Al2(SO4)3 2Al3++3SO
(6)化学量
①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碳12)的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数值就是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②相对分子质量: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就是相对分子质量。

化学总复习
二、元素及其化合物
(一)空气和氧气

(1)大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要素之一,了解大气的污染,搞好大气污染的防治,为人类生活提供清洁的空气,是关系到保护和改善人类的生活环境,促进社会发展的一件大事。因此,要求我们应大致知道大气污染物主要是排放到空气中的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等有害气体及烟尘等;而污染源可来自煤的燃烧,汽车尾气,工厂排出的废气等。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含量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适当的含量可保证植物的光合作用,以保证人类食物的来源,二氧化碳过量又可导致温室效应,对人类的生存不利。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二氧化碳看成大气污染物。

(2)氧气是我们每时每刻都不能离开的物质。其主要物理性质有:氧气是无色、无气味的气体,不易溶于水。若氧气易溶于水,则空气中的氧气就会全部溶解在水中,人类就会难以生存;若氧不溶于水,则江河湖海中的鱼类就会难以生存。因此氧气在水中的溶解性应描述为“不易溶于水”。另外,还应记住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液氧为淡蓝色液体。

(3)氧气的化学性质是我们应该重点掌握的内容之一。氧气是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在一定条件下能跟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同时放出热量。氧气具有氧化性,在反应中提供氧,是一种常用的氧化剂。初中阶段要求我们对氧气跟碳的反应,氧气跟硫、磷、铁的反应,氧气跟石蜡的反应有比较深入的认识。要能够准确描述实验前反应物的颜色、状态,反应中发生的现象及反应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要能正确地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例如: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反应前,铁丝是银白色固体(已用砂纸打磨掉表面的铁锈),反应中的现象是铁丝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热。反应后有黑色固体产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Fe+2O2 Fe3O4。

(4)氧气的实验室制法也是我们应该重点掌握的内容之一。对于这个知识点,我们应该掌握实验室常用氯酸钾的分解和高锰酸钾的分解来制取氧气。这两个反应的相同点是:它们的反应物都是固体,反应过程中都发生了分解反应。这两个反应的不同点是:高锰酸钾的分解速率比氯酸钾快,但产率低;氯酸钾的分解速率慢,产率高,因而需要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

(二)水和氢气

(1)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在水的组成这个知识点的理解上,有的同学认为,电解水时有氢气和氧气生成,水就应该由氢气和氧气组成,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我们知道,水是一种纯净物,氢气和氧气是另外两种纯净物。在一种纯净物中,不可能存在另外一种或几种纯净物。因此水也就不可能由氢气和氧气组成。实际上发生的反应是:在直流电的作用下,水分子被破坏,形成了氢原子和氧原子,两个氢原子结合成氢气分子,两个氧原子结合成氧分子。

(2)氢气的物理性质和氢气的用途应结合实验现象进行记忆。通过观察,我们可以看到氢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通过观察氢气吹肥皂泡的实验,可以得到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另外,氢气难溶于水。氢气的用途应结合性质进行记忆。如,氢气密度小,可用于填充探空气球;氢气具有可燃性,可用作无污染的高能燃料及氢氧焰焊接;氢气有还原性,可做还原剂等。

(3)氢气的化学性质是我们应该重点掌握的内容之一。常温下,氢气的性质稳定,在点燃或加热的条件下,氢气能够跟许多物质发生反应。我们应该重点掌握的是氢气的可燃性和还原性。

纯净的氢气在空气(或氧气)中能安静地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大量热。用一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壁上有无色液滴生成,说明氢气的燃烧产生是水。化学方程式为2H2+O2 2H2O。

氢气中混有空气(或氧气),点燃时会发生爆炸或发出爆鸣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 2H2O,因此,在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氢气的纯度。

氢气不但能够跟氧分子结合,而且在加热的条件下也能够跟某些化合物中的氧结合,如氧化铜。对于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反应,我们应掌握的实验现象是:黑色物质逐渐变为亮红色,且生成无色液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O+H2 Cu+H2O。

(4)氢气的实验室制法也是我们应该重点掌握的内容之一。镁、锌、铁等都可以跟酸反应生成氢气。在选择实验室制氢气的方法时,一是要考虑反应的速率,二是要考虑生成的气体是否纯净。镁和酸反应速率太快,铁和酸反应速率太慢,最合适的金属应是锌。由于浓硫酸和硝酸具有强氧化性与金属反应不能产生大量氢气,因此,实验室常用锌跟稀硫酸或盐酸反应制备氢气。由于盐酸是挥发性酸,因此用盐酸制得的氢气往往有少量氯化氢。若从“产生的气体是否纯净”的角度考虑,稀硫酸要比盐酸更好一些。另外,要掌握镁、锌、铁等和盐酸、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Zn+H2SO4=ZnSO4+H2↑、Mg+H2SO4=MgSO4+H2↑、Fe+2HCl=FeCl2+H2↑。值得注意的是:铁在制氢气反应的生成物中的化合价是+2价。

(三)碳及其化合物

(1)二氧化碳是我们每时每刻都能接触到的气体之一。复习时,我们应记住气体的颜色、密度大小、在水中的溶解性等。另外,还应知道固态二氧化碳通常叫做“干冰”。二氧化碳的用途与其性质密切相关。如,由于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因此“二氧化碳可用来灭火”;由于干冰蒸发时要“吸收大量热”,因此,干冰可用作致冷剂,也可用于人工降雨等。

(2)对一氧化碳,我们应该了解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气味的气体,难溶于水,有剧毒,是一种大气污染物。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主要表现在它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一氧化碳燃烧时,火焰呈蓝色,产生的气体可使石灰水变浑浊。与氢气的化学性质相似,一氧化碳也可以还原某些金属氧化物如氧化铜、氧化铁,所不同的是产物中没有无色液滴生成。另外,还应知道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之间的相互转化,即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点燃可以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遇到炽热的碳又还原成一氧化碳。

(3)甲烷、酒精都属于有机物。对于甲烷,我们应该了解甲烷是最简单的有机物,化学式为CH4,它是沼气、天然气的主要成分。甲烷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极难溶于水的气体。甲烷很容易燃烧,火焰呈蓝色,燃烧后生成无色液体和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甲烷和氧气或甲烷与空气的混合物遇明火会发生爆炸。对于酒精,我们应该了解它的化学式为C2H5OH,酒精的学名叫乙醇,可由植物的籽粒经过发酵、蒸馏而得到。酒精能够燃烧,常被用作燃料,是一种绿色能源。

(4)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随着温度的升高,碳的活动性大大增强。在高温下,碳可以和很多物质起反应。我们应该重点掌握的碳的化学性质有:碳在充足的氧气中燃烧可以生成二氧化碳,C+O2 CO2;碳在不充足的氧气中燃烧可以生成一氧化碳,2C+O2 2CO。与氢气、一氧化碳一样,单质碳也具有还原性,也能夺取某些氧化物中的氧。例如:在高温下,木炭粉可以跟氧化铜发生反应,化学方程式为2CuO+C 2Cu+CO2↑;在高温下,碳还能跟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CO2+C 2CO。

(5)对于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在元素及化合物部分主要讨论药品的选择,实验装置及操作将在化学实验中复习。在实验室中,常用大理石或石灰石跟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其中的酸最好不要选用浓盐酸,以防止生成的气体中混有氯化氢气体;也不要选用硫酸,因为硫酸与碳酸钙反应会生成微溶性的硫酸钙,硫酸钙包在大理石或石灰石的表面,阻碍了酸与碳酸钙的接触,使反应不能连续进行。

(6)二氧化碳是一种酸性氧化物,复习时应重点掌握它的化学性质。首先,我们应该记住二氧化碳化学性质中的“三不”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不供给呼吸”。其次,还应记住二氧化碳能跟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可使石蕊溶液变红。另外,二氧化碳还能使石灰水变浑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a(OH)2+CO2=CaCO3↓+H2O,这个反应可以用来检验二氧化碳。

(7)碳酸钙是大理石、石灰石的主要成分。大理石、石灰石都是重要的建筑材料。工业上把石灰石放入石灰窑高温煅烧可制得生石灰,CaCO3 CaO+CO2↑。生石灰是一种重要的碱性氧化物,跟水发生化合反应生成氢氧化钙,CaO+H2O=Ca(OH)2,

(四)铁及其化合物

(1)生铁是含碳量在2%~4.3%之间的铁合金。生铁一般可分为白口铁、灰口铁和球墨铸铁。白口铁不宜进行铸造和机械加工;灰口铁具有较好的机械加工和铸造性能,强度较差不能锻轧;球墨铸铁具有很高的机械强度,某些场合可以代替钢。

(2)钢是含碳量在0.03%~2%之间的铁合金。钢较硬,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和弹性,机械性能好,可进行锻轧和铸造。

(3)钢铁的生锈是指铁在潮湿的空气中铁跟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铁锈(主要是氧化铁)的过程。钢铁生锈的条件主要是潮湿的环境和与氧气接触,因此防止生锈的措施便可以从这两方面考虑。例如:保持铁制品表面的洁净和干燥、涂油、刷油漆等。

(4)铁是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和多种非金属及某些化合物发生化学反应。我们应该重点掌握铁跟氧气的反应,铁跟盐酸或稀硫酸的反应,铁跟硫酸铜溶液的反应。对于以上反应,我们应熟记实验现象,再根据实验,记忆化学方程式,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酸、碱、盐

1.几种重要的酸

(1)硫酸

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用作干燥剂。浓硫酸有强腐蚀性,使用时要十分小心。在稀释浓硫酸时,一定要把浓硫酸沿着器壁慢慢注入水里,切不可把水注入浓硫酸里。

稀硫酸具有酸的通性,它能跟石蕊试液反应,使石蕊溶液变红。能跟活泼金属反应、能跟碱性氧化物反应、能跟碱反应。由于硫酸在水中能电离出硫酸根离子,因而又有它的特性。硫酸能跟氯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盐酸和硫酸钡沉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2SO4+BaCl2=BaSO4↓+2HCl,这是鉴定硫酸根离子的重要反应。

(2)盐酸

盐酸是氯化氢的水溶液。浓盐酸是没有颜色、有刺激性气味、有酸味、易挥发的液体。盐酸是酸,具有酸的通性。它能跟石蕊试液反应,使石蕊溶液变红。能跟活泼金属反应生成盐和水,如:Zn+2HCl=ZnCl2+H2↑。能跟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如:Fe2O3+6HCl=2FeCl3+3H2O。能跟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如:
Cu(OH)2+2HCl=CuCl2+2H2O。由于盐酸能电离出氯离子,因而又有它的特性。盐酸能跟硝酸银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硝酸和氯化银沉淀,HCl+AgNO3=AgCl↓+HNO3,这是鉴定氯离子的反应。

回答2:

实初三化学很简单
主要是一定要掌握化学方程式
那个东西你要会自己写
初三的化学,方程式没问题了基本也没多大问题了
还有常见的化学现象你一定要记住`
方程式从一开使就一定不能有一点不清楚
那个是关键`

加油,我不太了解九年制的化学程度,不过不用灰心,
一开始化学不好没什么,后边的路还长,只要从现在开始用心记,多思考就一定能学好
PS:如果只求及格那就死记好了,因为那样能最有效率的把分数提高到及格线。

化学比较容易的``把书上的都记住,老师扩充的做上笔记,复习的时候看看,考试前把化学公式看看,特别是经常不记得的,一段时间看一次书,就没有问题拉~`
一、 基本概念和原理
1、物质的组成
讨论物质的组成,往往是从两个方面来讨论的。从微观来看,一般以物质结构角度来分析物质是由分子、原子和离子等粒子构成;从宏观来看,一般以物质的组成角度来分析,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
(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分子有一定的大小和质量,不断地运动,分子间有一定间隔;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2)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原子有一定的大小和质量,不断地运动,原子间有一定的间隔。
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项目 分子 原子
定义 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本质区别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 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可再分
联系 原子可以构成分子,分了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分成原子
(3)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离子。
带正电荷的离子叫阳离子。带负电荷的离子叫做阴离子。
如:Mg2+、Na+、Al3+、NH 、Cl-、OH-、SO 、NO 、CO 。
离子化合物就是由阴、阳离子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物质。因此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原子与离子的区别与联系

原 子 离 子
电性及结构 核电荷数 核外电子数
所以原子不显电性
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或夺得电子,形成稳定结构 阳离子:带正电荷,核外电子数小于核电荷数。
阴离子:带负电荷,核外电子数大于核电荷数
表示方法 用元素符号表示,每个元素符号即表示1个原子。 稳定结构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标明所带电量和电性来表示。
关 系 阴离子 原子 阳离子
(4)元素:元素是具有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单质;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化合物。
元素属于宏观上的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元素可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
元素和原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的区别和联系如下:
原 子 元 素
定 义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区 别 ①一般用于微观,常用来表示物质的 分子是由哪些及几个原子构成的。
②指的是微观,既可表示种类,也可表示个数。
③可直接构成物质。 ①一般用于宏观,常用表示物质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
②是一类原子的总称,只能表明种类,不能指明个数。
③可以组成单质或化合物。
联 系 元素的概念是在原子的概念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原子的核电荷数决定着元素的种类;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往往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
2、物质的分类
(1)混合物:从宏观上看,是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微观上看,是由不同种分子混合而成的。混合物里各种物质都保持原来各自的性质。
(2)纯净物:从宏观上看,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从微观上看,是由同一种分子构成的。纯净物的组成是固定的,有固定的性质。
(3)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
(4)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
(5)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有一种是氧元素这种化合物叫氧化物。
(6)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酸。
(7)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碱。
(8)盐: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1)物质的性质
(2)物质的变化
①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如:物质的三态变化、汽油挥发等。
② 化学变化:物质变化时生成了其它的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又称化学反应)
(3)四种基本反应类型
① 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如:
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它物质的反应。
如:
置换反应:由一种单质跟一种化合物起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如:
④ 复分解反应: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
如:

复分解反应的发生是有条件的。复分解反应是指酸、碱、盐之间发生的反应。其实质是两种化合物在溶液中相互交换离子生成两种新化合物。如果生成物中有沉淀析出,或有气体生成,或有水生成,那么复分解反应就可以发生,否则就不能发生。
4、质量守恒定律:

(1)定律的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2)定律的原因:化学反应所以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是由于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不发生改变。即在一切化学反应里,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也没有增减,各原子的质量也没有改变,所以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
质量守恒定律是书写、配平化学方程式的依据,是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基础。在理解定律时,应着重“参加化学反应”及“总和”的涵义。
5、溶液

(1)悬浊液、乳浊液
悬浊液: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液体里形成的混和物。
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另一种液体里形成的混和物。
悬浊物、乳浊液的小颗粒或小液滴均为许多分子集合体,久置后它们都会有沉淀或分层的现象,二者均不稳定。
(2)溶液: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和物。
“均一的”、“稳定的”——这是指溶液的特征。均一是说溶液各个部分的浓度和性质相同,稳定是指外界条件不变化,溶液放多久也不会出现沉淀、分层。应注意的是:水在常温下是液体它不是溶液。溶液不一定都是无色的,如FeCl3溶液是黄褐色,CuSO4溶液为蓝色。
(3)溶液的组成: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的组成。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溶质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气体或液体。
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叫做溶剂。水是常用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可做溶剂。通常不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为水溶液。
(4)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可相互转化。

(5)溶解性和溶解度

溶解性: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它的大小与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有关。
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克数,叫做这种物质在这个温度下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很小,例如NaCl;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例如Ca(OH)2。
(6) 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质的质量分数,指溶质的质量与溶液的质量之比。
6、溶液的酸碱度

溶液的酸碱质常用PH值表示:

PH值<7时,溶液呈酸性。
PH值=7时,溶液呈中性。
PH值>7时,溶液呈碱性。
7、化学用语和化学量

(1)元素符号
元素符号表示的涵义:表示一种元素。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
元素符号要书写正确、规范。
符号H、2H的意义不同。“H”表示氢元素,还表示氢元素的一个氢原子;“2H”只表示两个氢原子。
(2)离子符号: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符号)的右上角标出离子所带正、负电荷数的符号。

如:Na+、Mg2+、SO 、OH-、Cl-、O2-
应注意书写离子符号所带电荷数与标元素化合时的价标数不同的。
离子符号H+、Mg2+、Cl-、O2-;元素化合价: 。
(3)化学式: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化学式表示的涵义:表示一种物质;表示组成该物质的各种元素;表示物质的一个分子及分子的组成。
(4)化学方程式: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书写化学方程式原则:必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并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化学方程式的涵义:表示什么物质参加反应,生成什么物质。表示反应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
(5)电离方程式:用离子符号来表示物质溶于水时离解成自由移动的离子过程。
如:Ba(OH)2、H2SO4、Al2(SO4)3电离方程式。
Ba(OH)2 Ba2++2OH- H2SO4 2H++SO
Al2(SO4)3 2Al3++3SO
(6)化学量
①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碳12)的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数值就是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②相对分子质量: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就是相对分子质量。

化学总复习
二、元素及其化合物
(一)空气和氧气

(1)大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要素之一,了解大气的污染,搞好大气污染的防治,为人类生活提供清洁的空气,是关系到保护和改善人类的生活环境,促进社会发展的一件大事。因此,要求我们应大致知道大气污染物主要是排放到空气中的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等有害气体及烟尘等;而污染源可来自煤的燃烧,汽车尾气,工厂排出的废气等。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含量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适当的含量可保证植物的光合作用,以保证人类食物的来源,二氧化碳过量又可导致温室效应,对人类的生存不利。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二氧化碳看成大气污染物。

(2)氧气是我们每时每刻都不能离开的物质。其主要物理性质有:氧气是无色、无气味的气体,不易溶于水。若氧气易溶于水,则空气中的氧气就会全部溶解在水中,人类就会难以生存;若氧不溶于水,则江河湖海中的鱼类就会难以生存。因此氧气在水中的溶解性应描述为“不易溶于水”。另外,还应记住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液氧为淡蓝色液体。

(3)氧气的化学性质是我们应该重点掌握的内容之一。氧气是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在一定条件下能跟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同时放出热量。氧气具有氧化性,在反应中提供氧,是一种常用的氧化剂。初中阶段要求我们对氧气跟碳的反应,氧气跟硫、磷、铁的反应,氧气跟石蜡的反应有比较深入的认识。要能够准确描述实验前反应物的颜色、状态,反应中发生的现象及反应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要能正确地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例如: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反应前,铁丝是银白色固体(已用砂纸打磨掉表面的铁锈),反应中的现象是铁丝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热。反应后有黑色固体产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Fe+2O2 Fe3O4。

(4)氧气的实验室制法也是我们应该重点掌握的内容之一。对于这个知识点,我们应该掌握实验室常用氯酸钾的分解和高锰酸钾的分解来制取氧气。这两个反应的相同点是:它们的反应物都是固体,反应过程中都发生了分解反应。这两个反应的不同点是:高锰酸钾的分解速率比氯酸钾快,但产率低;氯酸钾的分解速率慢,产率高,因而需要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

(二)水和氢气

(1)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在水的组成这个知识点的理解上,有的同学认为,电解水时有氢气和氧气生成,水就应该由氢气和氧气组成,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我们知道,水是一种纯净物,氢气和氧气是另外两种纯净物。在一种纯净物中,不可能存在另外一种或几种纯净物。因此水也就不可能由氢气和氧气组成。实际上发生的反应是:在直流电的作用下,水分子被破坏,形成了氢原子和氧原子,两个氢原子结合成氢气分子,两个氧原子结合成氧分子。

(2)氢气的物理性质和氢气的用途应结合实验现象进行记忆。通过观察,我们可以看到氢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通过观察氢气吹肥皂泡的实验,可以得到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另外,氢气难溶于水。氢气的用途应结合性质进行记忆。如,氢气密度小,可用于填充探空气球;氢气具有可燃性,可用作无污染的高能燃料及氢氧焰焊接;氢气有还原性,可做还原剂等。

(3)氢气的化学性质是我们应该重点掌握的内容之一。常温下,氢气的性质稳定,在点燃或加热的条件下,氢气能够跟许多物质发生反应。我们应该重点掌握的是氢气的可燃性和还原性。

纯净的氢气在空气(或氧气)中能安静地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大量热。用一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壁上有无色液滴生成,说明氢气的燃烧产生是水。化学方程式为2H2+O2 2H2O。

氢气中混有空气(或氧气),点燃时会发生爆炸或发出爆鸣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 2H2O,因此,在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氢气的纯度。

氢气不但能够跟氧分子结合,而且在加热的条件下也能够跟某些化合物中的氧结合,如氧化铜。对于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反应,我们应掌握的实验现象是:黑色物质逐渐变为亮红色,且生成无色液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O+H2 Cu+H2O。

(4)氢气的实验室制法也是我们应该重点掌握的内容之一。镁、锌、铁等都可以跟酸反应生成氢气。在选择实验室制氢气的方法时,一是要考虑反应的速率,二是要考虑生成的气体是否纯净。镁和酸反应速率太快,铁和酸反应速率太慢,最合适的金属应是锌。由于浓硫酸和硝酸具有强氧化性与金属反应不能产生大量氢气,因此,实验室常用锌跟稀硫酸或盐酸反应制备氢气。由于盐酸是挥发性酸,因此用盐酸制得的氢气往往有少量氯化氢。若从“产生的气体是否纯净”的角度考虑,稀硫酸要比盐酸更好一些。另外,要掌握镁、锌、铁等和盐酸、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Zn+H2SO4=ZnSO4+H2↑、Mg+H2SO4=MgSO4+H2↑、Fe+2HCl=FeCl2+H2↑。值得注意的是:铁在制氢气反应的生成物中的化合价是+2价。

(三)碳及其化合物

(1)二氧化碳是我们每时每刻都能接触到的气体之一。复习时,我们应记住气体的颜色、密度大小、在水中的溶解性等。另外,还应知道固态二氧化碳通常叫做“干冰”。二氧化碳的用途与其性质密切相关。如,由于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因此“二氧化碳可用来灭火”;由于干冰蒸发时要“吸收大量热”,因此,干冰可用作致冷剂,也可用于人工降雨等。

(2)对一氧化碳,我们应该了解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气味的气体,难溶于水,有剧毒,是一种大气污染物。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主要表现在它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一氧化碳燃烧时,火焰呈蓝色,产生的气体可使石灰水变浑浊。与氢气的化学性质相似,一氧化碳也可以还原某些金属氧化物如氧化铜、氧化铁,所不同的是产物中没有无色液滴生成。另外,还应知道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之间的相互转化,即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点燃可以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遇到炽热的碳又还原成一氧化碳。

(3)甲烷、酒精都属于有机物。对于甲烷,我们应该了解甲烷是最简单的有机物,化学式为CH4,它是沼气、天然气的主要成分。甲烷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极难溶于水的气体。甲烷很容易燃烧,火焰呈蓝色,燃烧后生成无色液体和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甲烷和氧气或甲烷与空气的混合物遇明火会发生爆炸。对于酒精,我们应该了解它的化学式为C2H5OH,酒精的学名叫乙醇,可由植物的籽粒经过发酵、蒸馏而得到。酒精能够燃烧,常被用作燃料,是一种绿色能源。

(4)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随着温度的升高,碳的活动性大大增强。在高温下,碳可以和很多物质起反应。我们应该重点掌握的碳的化学性质有:碳在充足的氧气中燃烧可以生成二氧化碳,C+O2 CO2;碳在不充足的氧气中燃烧可以生成一氧化碳,2C+O2 2CO。与氢气、一氧化碳一样,单质碳也具有还原性,也能夺取某些氧化物中的氧。例如:在高温下,木炭粉可以跟氧化铜发生反应,化学方程式为2CuO+C 2Cu+CO2↑;在高温下,碳还能跟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CO2+C 2CO。

(5)对于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在元素及化合物部分主要讨论药品的选择,实验装置及操作将在化学实验中复习。在实验室中,常用大理石或石灰石跟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其中的酸最好不要选用浓盐酸,以防止生成的气体中混有氯化氢气体;也不要选用硫酸,因为硫酸与碳酸钙反应会生成微溶性的硫酸钙,硫酸钙包在大理石或石灰石的表面,阻碍了酸与碳酸钙的接触,使反应不能连续进行。

(6)二氧化碳是一种酸性氧化物,复习时应重点掌握它的化学性质。首先,我们应该记住二氧化碳化学性质中的“三不”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不供给呼吸”。其次,还应记住二氧化碳能跟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可使石蕊溶液变红。另外,二氧化碳还能使石灰水变浑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a(OH)2+CO2=CaCO3↓+H2O,这个反应可以用来检验二氧化碳。

(7)碳酸钙是大理石、石灰石的主要成分。大理石、石灰石都是重要的建筑材料。工业上把石灰石放入石灰窑高温煅烧可制得生石灰,CaCO3 CaO+CO2↑。生石灰是一种重要的碱性氧化物,跟水发生化合反应生成氢氧化钙,CaO+H2O=Ca(OH)2,

(四)铁及其化合物

(1)生铁是含碳量在2%~4.3%之间的铁合金。生铁一般可分为白口铁、灰口铁和球墨铸铁。白口铁不宜进行铸造和机械加工;灰口铁具有较好的机械加工和铸造性能,强度较差不能锻轧;球墨铸铁具有很高的机械强度,某些场合可以代替钢。

(2)钢是含碳量在0.03%~2%之间的铁合金。钢较硬,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和弹性,机械性能好,可进行锻轧和铸造。

(3)钢铁的生锈是指铁在潮湿的空气中铁跟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铁锈(主要是氧化铁)的过程。钢铁生锈的条件主要是潮湿的环境和与氧气接触,因此防止生锈的措施便可以从这两方面考虑。例如:保持铁制品表面的洁净和干燥、涂油、刷油漆等。

(4)铁是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和多种非金属及某些化合物发生化学反应。我们应该重点掌握铁跟氧气的反应,铁跟盐酸或稀硫酸的反应,铁跟硫酸铜溶液的反应。对于以上反应,我们应熟记实验现象,再根据实验,记忆化学方程式,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酸、碱、盐

1.几种重要的酸

(1)硫酸

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用作干燥剂。浓硫酸有强腐蚀性,使用时要十分小心。在稀释浓硫酸时,一定要把浓硫酸沿着器壁慢慢注入水里,切不可把水注入浓硫酸里。

稀硫酸具有酸的通性,它能跟石蕊试液反应,使石蕊溶液变红。能跟活泼金属反应、能跟碱性氧化物反应、能跟碱反应。由于硫酸在水中能电离出硫酸根离子,因而又有它的特性。硫酸能跟氯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盐酸和硫酸钡沉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2SO4+BaCl2=BaSO4↓+2HCl,这是鉴定硫酸根离子的重要反应。

(2)盐酸

盐酸是氯化氢的水溶液。浓盐酸是没有颜色、有刺激性气味、有酸味、易挥发的液体。盐酸是酸,具有酸的通性。它能跟石蕊试液反应,使石蕊溶液变红。能跟活泼金属反应生成盐和水,如:Zn+2HCl=ZnCl2+H2↑。能跟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如:Fe2O3+6HCl=2FeCl3+3H2O。能跟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如:
Cu(OH)2+2HCl=CuCl2+2H2O。由于盐酸能电离出氯离子,因而又有它的特性。盐酸能跟硝酸银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硝酸和氯化银沉淀,HCl+AgNO3=AgCl↓+HNO3,这是鉴定氯离子的反应。
回答者:来日必惊苏秦 - 魔法学徒 一级 8-3 16:31

⑴取用固体药品的仪器:一般用药匙;块状固体可用镊子夹取。
⑵取用小颗粒或粉末状药品,用药匙或纸槽按“一斜、二送、三直立”的方法送入玻璃容器;取用块状或密度大的金属,用镊子按“一横、二放、三慢竖”的方法送入玻璃容器。
⒋液体药品的取用
⑴取用少量液体,可用胶头滴管。滴加到另一容器中的方法是将滴管悬空放在容器口正上方,滴管不要接触烧杯等容器壁,取液后的滴管不能倒放、乱放或平放。
⑵从细口瓶倒出液体药品时,先把瓶塞倒放在桌面上,以免沾污瓶塞,污染药液;倾倒液体时,应使标签向着手心,以防瓶口残留的药液流下腐蚀标签;瓶口紧靠试管口或仪器口,以免药液流出。倒完药液后立即盖紧瓶塞,以免药液挥发或吸收杂质。
⑶取用一定量的液体药品,常用量筒量取。量液时,量筒必须放平,倒入液体到接近要求的刻度,再用滴管逐滴滴入量筒至刻度线。读数时,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
注意:俯视则读数偏大,仰视则读数遍小。
考点5 物质的加热

回答3:

九年级化学有关简答题的一些知识点总结(上学期)

一、大气污染物的主要成分、危害及防治

污染物:气体(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烟尘(可吸入颗粒物)等;

原因:化石燃烧的大量使用(不充分燃烧产生大量一氧化碳,煤、石油中含有硫、氮元素,燃烧时产生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

危害:严重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造成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等。

防治: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况,减少使用煤、石油等能源,使用清洁能源,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等

二、水体污染的来源、危害及水资源的保护

来源:工业污染(工业上未经处理的废水、废物)和生活污染(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及农业污染(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

危害:影响工农业、渔业生产,破坏水生生态系统,还会直接危害人体健康。

水资源的爱护:
1、节约用水:提高水的的利用效益,使用新技术、改革工艺和改变生活习惯, 使用节水型用水器;(注:良好生活习惯见课本P62家庭用水情况调查表)

2、防止水体污染:工业上通过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同时对

污染的水体作处理使之符合排放标准;农业上提倡使用农家肥,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生活污水也应逐步实现集中处理和排放。

另: 淡水资源缺乏的原因: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少(淡水只约占全球水储量的2。53%,且大部分分布在两极冰川等);水污染情况日益严重;工业、农业、生活用水的大量增加。

关于开发水资源的方法:开发地下水,淡化海水、开发冰川、人工降雨。

三、关于温室效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能像温室玻璃或塑料膜那样,使地球吸收的热量不易散失,从而使地球变暧)

1、产生原因:大气中二氧化碳含增加(由于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除此之外,还有臭氧(O3)、甲烷(CH4)、氟氯代烷等气体

2、危害:导致两极冰川融化,使海平面升高,淹没部分沿海城市;使土地沙漠化;农业减产;

3、防止:减少化石燃烧的使用,更多的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等清洁能源;大力植树造林,严禁砍伐森林等。

注:若是你能做到的,则有:双面使用纸张;不使用一次性木筷;以电子贺卡代替纸质贺卡;不焚烧垃圾等等。

说明:“西气东输”即以天然气为燃料或以酒精为能源都不能缓解温室效应,因为它们在燃烧时都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

四、酸雨的产生、危害及防治

形成:煤燃烧时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污染物,这些气体溶于雨水生成酸,从而形成酸雨。(注:PH小于5.6的才能称为酸雨)

危害:(1)对人体健康的直接危害,酸雾毒性比二氧化硫大得多,可以引起肺气肿等疾病而使人死亡。

(2)引起河流、湖泊的水体酸化,严重影响水生动植物的生长。

(3)腐蚀金属及建筑物、雕像等。

(4)破坏土壤、植被、森林。

(4)引起地下水酸化,使地下水中一些金属离子(如铝、锌、铜、镉等)含量增多。

防治:使用脱硫煤;研究煤中硫资源的的综合开发和利用;工厂废气必须经处理后才能排放;研究开发新能源如氢能、太阳能等。(注:西气东输有助于解决这问题)

五、关于燃料(能源)的使用问题

化石燃料产生污染原因:1、燃料中的一些杂质如硫等燃烧时,产生空气污染物如二氧化硫等;2、燃料燃烧不充分,产生一氧化碳;3、末燃烧的碳氢化合物及碳粒、尘粒等排放到空气中。

防冶:燃烧时会对空气造成污染,所以需要使用和开发清洁的燃料。

发展:人们正在利用和开发其他新能源,如太阳能、核能、风能、地热能和潮汐能等。

六、汽车尾气的污染及防治

产生:主要污染物有一氧化碳、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氮的氧化物、含铅化合物和烟尘等。

防治:1、改进发动机的燃烧方式,以使汽油能充分燃烧;2、使用催化净化装置,使有害气体转化为无害物质;3、使用无铅汽油,禁止含铅物质排放。4、在管理上,加大检测尾气的力度,禁止没达到环保标准的汽车上路。

七、易燃易爆物的储存、使用常识

1.有良好的通风设备和静电消除设备,严禁烟火,杜绝一切可产生火花的因素。

2.盛装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容器要牢固、密封,有明显的警告标志,物质的名称、化学性质和注意事项。

3.易燃物和易爆物不能跟其它物质混存, 对遇水或受阳光照射容易发生燃烧或爆炸的物质,不能存放在露天或高温的地方。

4.存放易燃物和易爆物时,不能堆放得过高过密

5.存放易燃物和易爆物的仓库,要做到人走电断,并进行经常性的防火检查。

八、化学对人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可见上册P2倒数第6行

九、实验评价多方面

1、 从原料方面考虑——来源要广泛,易得,充分利用资源

2、 从条件方面考虑——易实现

3、 从生成物考虑——无污染,而且最好原子的利用率达到100%---化合反应(符号绿色化学的要求;)

4、 从实验操作上考虑——简单、易操作,易实现

5、 从安全方面,如使用可燃性气体、有毒性物品或浓硫酸时往往要考虑这点

6、 从经济角度——经济实惠,如铁、稀盐酸、生石灰、熟石灰、石灰石等物质都是较平的物质。

回答4: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考点梳理〕
考点1 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实验探究步骤 观察物质的性质、变化、现象 结论、解释
⒈观察蜡烛的制作材料 烛芯棉线、外壳石蜡 由石蜡制成
⒉点燃前 ⑴观察蜡烛的颜色、
形态、形状 乳白色固态圆柱状 颜色:乳白色
状态:固态
⑵用小刀切下一块石蜡,投入水中 浮在水上,难溶于水,硬度小 密度比水小,硬度小,难溶于水

⒊点


烛 ⑴用火柴点燃蜡烛,观察蜡烛火焰 火焰分三层,第二层最明亮,内层暗 石蜡具有可燃性,其火焰分三层,第二层最亮,内层暗
⑵取一根火柴,迅速平放在火焰中,1s后取出 火柴杆接触外焰部分变黑 外层温度最高,加热用的是外层
⑶用一干燥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片刻,取下火焰上方的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石灰水,振荡 烧杯内壁有水雾,石灰水变浑浊 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

熄灭蜡烛 ⑴将蜡烛熄灭观察 有白烟
蜡烛燃烧时先由固态转变成液态,再汽化,而后燃烧
⑵用火柴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 白烟燃烧

考点2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实验探究步骤 观察物质的性质、变化、现象 结论、解释、化学方程式
⒈用排水法收集气体
⑴在两个集气瓶中装满水,用玻璃片盖住瓶口,倒放水中。将塑料管小心插入集气瓶内,吹气 集气瓶中的水排出,集气瓶内充满气体 呼出的气体大部分没有溶于水
⑵在水中集满气体后,用玻璃片盖住瓶口,从水中取出正放于桌上 气体无色 呼出的是无色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
⒉探究呼出气体的性质
⑴向一个盛空气的集气瓶和一个盛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各滴入几滴石灰水,振荡 盛空气的集气瓶内石灰水没有变浑浊,
盛呼出气体的集气瓶内石灰水变浑浊 人呼出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CO2 + Ca(OH)2===
CaCO3↓+ H2O
⑵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盛空气和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 燃烧的木条在盛空气的集气瓶中持续燃烧一会熄灭;
燃烧的木条在盛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立即熄灭 人呼出气体中含有较少的氧气
⑶取一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呼气,并与放在空气中的另一块玻璃片比较 对着呼气的玻璃片上有水珠 人呼出气体中含有较多的水蒸气
考点3 化学实验室常用仪器的名称和作用(见课本附录1)
考点4 药品的取用
⒈识记化学实验室药品的一些图标。
⒉药品取用的基本原则。
⑴实验室取用药品要做到“三不”: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能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⑵取用药品注意节约:取用药品应严格按规定用量。若无说明,应取最少量,即:液体取1~2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⑶用剩的药品要做到“三不”: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能拿出实验室,要放在指定的容器里。
⒊固体药品的取用
⑴取用固体药品的仪器:一般用药匙;块状固体可用镊子夹取。
⑵取用小颗粒或粉末状药品,用药匙或纸槽按“一斜、二送、三直立”的方法送入玻璃容器;取用块状或密度大的金属,用镊子按“一横、二放、三慢竖”的方法送入玻璃容器。
⒋液体药品的取用
⑴取用少量液体,可用胶头滴管。滴加到另一容器中的方法是将滴管悬空放在容器口正上方,滴管不要接触烧杯等容器壁,取液后的滴管不能倒放、乱放或平放。
⑵从细口瓶倒出液体药品时,先把瓶塞倒放在桌面上,以免沾污瓶塞,污染药液;倾倒液体时,应使标签向着手心,以防瓶口残留的药液流下腐蚀标签;瓶口紧靠试管口或仪器口,以免药液流出。倒完药液后立即盖紧瓶塞,以免药液挥发或吸收杂质。
⑶取用一定量的液体药品,常用量筒量取。量液时,量筒必须放平,倒入液体到接近要求的刻度,再用滴管逐滴滴入量筒至刻度线。读数时,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
注意:俯视则读数偏大,仰视则读数遍小。
考点5 物质的加热
⒈酒精灯的使用
⑴酒精灯的火焰分外焰、内焰、焰心三部分,其中外焰温度最高,因此,加热时应用外焰部分加热;酒精灯内的酒精不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绝对禁止用一只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使用完毕,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吹灭。
⑵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有: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等;可以加热但必须垫上石棉网的仪器有:烧杯、烧瓶等;不能加热的仪器有:量筒、集气瓶、漏斗、水槽等。
⒉给物质加热:加热玻璃仪器前应把仪器外壁擦干,以免使仪器炸裂;给试管里药品加热时,应先使试管均匀受热——预热,然后对准药品部位加热。给液体加热,试管与桌面约成45度角,且试管内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口不准对着有人的地方。
注意:给试管里固体加热时,试管口一般应略向下倾斜,以免湿存水或生成水倒流,使试管炸裂。
考点6 仪器的洗涤
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考点7 化学研究的对象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考点8 近代化学理论的建立
⒈原子、分子理论:由道尔顿(英国人)、阿伏加德罗(意大利)建立了原子—分子理论。⒉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由门捷列夫(俄国人)发现。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考点梳理〕
考点1 空气成分的发现
⒈科学史:二百多年前,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用定量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
⒉实验方法及原理:曲颈甑(盛空气)的热汞。

汞 + 氧气——→ 氧化汞
⒊实验现象及分析
⑴银白色的液态汞变成粉红色粉末。
体积减少约1/5
⑵容器里的空气
剩余气体约4/5
⒋ 实验结论: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考点2 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
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体积分数
空气成分 氮气 氧气 稀有气体 二氧化碳 其他气体和杂质
体积分数 78% 21% 0.94% 0.03% 0.03%
考点3 混合物和纯净物
⒈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如氮气(N2)、二氧化碳(CO2)等是纯净物。
⒉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如空气是由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多种物质混合,是混合物。
考点4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用途

回答5:

一、认真阅读化学课本
化学课本是依据教学大纲系统地阐述教材内容的教学用书,抓住课本,也就抓住了基础知识,应该对课本中的主要原理,定律以及重要的结论和规律着重去看、去记忆。同时还应注意学习化学中研究问题的方法,掌握学习的科学方法比掌握知识更重要。因为它能提高学习的思维能力。

看化学书的程序一般分三步。
1.全面看 全面看一节教材,把握一节书的整体内容,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初步整体印象,要做到能提纲挈领地叙述出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关键和本质的问题。

2.抓关键 在全面看的基础上,抓住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用语重点看,认真反复琢磨。

3.理思路 看书时要积极思考,重点知识要掌握,难点知识要逐步突破。

总之,看书的程序可概括为:“整体枣部分枣整体”,即整体感知,部分探索,整体理解。

二、化学实验的学习方法
(一)实验——学习化学的手段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也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手段。

(二)观察实验要与思考相结合
化学实验的观察,一般是按照“反应前→反应中→反应后”的顺序,分别进行观察。观察的同时还要积极地思维。例如:在观察铜、锌分别投入稀硫酸中的现象时,要想为什么会看到锌放在稀硫酸中会产生气体,而铜放在稀硫酸中却无气体产生呢?通过思考,把感性知识升华,就会获得较深的认识:锌的活动性比氢强,能将氢从酸中置换出来,而铜没有氢活泼,故不能置换酸中的氢。

(三)化学实验操作中的“一、二、三”
1.实验室取用固体粉末时,应“一斜、二送、三直立”。即使试管倾斜,把盛有药品的药匙小心地送人试管底部,然后将试管直立起来,让药品全部落到试管底部。

2.实验室取用块状固体或金属颗粒时,应“一横、二放、三慢竖”。即先把容器横放,把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入容器口以后,再把容器慢慢地竖立起来,使药品或金属颗粒缓缓地滑到容器的底部,以免打破容器。

3.在液体的过滤操作中,应注意“一贴、二低、三靠”。即滤纸紧贴漏斗的内壁,滤纸的边缘应低于漏斗口,漏斗里的液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烧杯要紧靠在玻璃棒上,玻璃棒的末端要轻轻地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漏斗下端的管口要紧靠烧杯的内壁。

三、化学用语的学习
(一)化学用语枣学习化学的工具
化学用语是化学学科所特有的,是研究化学的工具,也是一种国际性的科技语言。不懂化学用语,学习化学就不能入门。所以,掌握它是很重要的。

(二)写好记好化学式的方法
1.掌握单质化学式的写法
2.掌握化合物化学式的写法

(三)掌握写好记好化学方程式的方法
1.抓住反应规律
2.联系实验现象写好记好化学方程式
参考资料:http://jn.tjjy.com.cn/xkjyz/subject%20homepage/chemistry/xx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