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鄱阳的经济现在怎么样?我只要确切的数据,比如人均收入是多少?网络覆盖率情况?

2025-02-21 22:39:45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基本内容
  鄱阳县位于江西省东北部,总面积4215公里。全人口约近150万(其中农业人口110万), 鄱阳县是江西省面积第二大县,人口最多县,县政府所在地为鄱阳镇。著名的鄱阳湖即在此。鄱阳县1957年更名为波阳县,2003年12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改回鄱阳县。著名的鄱阳湖即在此,鄱阳也因此有了中国湖城的美誉。鄱阳县1957年更名为波阳县,2003年12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改回鄱阳县。境内东北依山,西南濒湖,自东北向西南倾斜,依次形成低山、丘陵、湖区、平原兼有多地貌地形,属亚热带地区,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6.9℃-17.7℃,雨量充沛,无霜期长达274天。

  全县辖14个镇、15个乡:鄱阳镇、田畈街镇、谢家滩镇、石门街镇、四十里街镇、油墩街镇、金盘岭镇、高家岭镇、凰岗镇、双港镇、古县渡镇、饶丰镇、乐丰镇、饶埠镇、侯家岗乡、莲花山乡、响水滩乡、枧田街乡、柘港乡、鸦鹊湖乡、银宝湖乡、游城乡、珠湖

  乡、白沙洲乡、团林乡、昌洲乡、三庙前乡、莲湖乡、芦田乡。共有32个居委会、495个行政村。县政府驻鄱阳镇。

  境内东北依山,西南濒湖,自东北向西南倾斜,依次形成低山、丘陵、湖区、平原兼有多地貌地形,其中低山丘陵占全县总面积的45%。西部属鄱阳湖平原,北部赣、皖省界低山绵延,中部及东南为广袤的低丘岗地。水域面积948.7平方千米,占全县国土面积的22.5%,其中鄱阳湖约有313平方千米水域在该县范围内。昌江、乐安河分别自县东、南入境,西至鄱阳镇汇合成饶河;漳田河、潼津河斜贯境北,西向汇入鄱阳湖;滨田、游城2水南入昌江。有军民、滨田等大、中、小型水库359座。属亚热带地区,天气温顺,年均匀气温16.9℃-17.7℃,年降水量1608毫米,无霜期长达274天。

  全国商品粮、棉基地县,油料出产百强县,水产量居全省第一。有金、银、铅、锌、煤碳、萤石等矿产资源。农业主产水稻、棉花、油菜,兼产芝麻、花生、籽瓜。水产丰硕,特产银鱼、珍珠。产业有机械、造船、化肥、水泥、电力、纺织、陶瓷、煤炭、酿酒、食物等厂矿。名产脱胎漆器。有珠湖银鱼、东湖鲫鱼、鄱湖鳜鱼以及藜蒿、春不老菜等特产。

  杭瑞高速公路九景段、济广高速公路景鹰段,即将开通的昌德高速公路在鄱阳与上述高速公路形成环城高速公路网,209省道纵横交错贯串县内。昌江、潼津河、乐安河、西河四大水系和鄱阳湖与黄金水道长江贯通,鄱阳港是江西省六大港口之一。永福寺塔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胜古迹有芝山、东湖、莲山汉墓群、鄱阳湖长山岛、内珠湖瓢里山、东湖十景等。

  编辑本段鄱阳概况
  鄱阳县古称番(pO)邑,饶州,汉时更名鄱阳县,素有“鱼米之乡”、“富饶之州”、“银鄱阳”的美誉。我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因县而得名,鄱阳县地处全国第一大水湖鄱阳湖东岸,昌(南昌)九(九江)景(景德镇)鹰(鹰潭)腹地。东达景德镇市,西濒鄱阳湖与九江市都昌县、彭泽县及南昌新建县交界,北接安徽东至县直达安庆,南邻乐平市、余干县、万年县,直通南昌、上饶、鹰潭。全县东西宽71.8公里,南北长90.2公里,国土总面积4215平方公里。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全境以丘陵、平原、水面为主,其中耕地114万多亩,山地234.1万亩,水面141万亩,湖滩草洲27.81万亩,概称“四山二水二分田,二分草洲和庄园”。

  编辑本段鄱阳风貌——历史悠久、人文蔚起
  鄱阳县于公元前221年建县,迄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长沙王吴芮、晋太尉陶侃(也即陶渊明曾祖父)为世人称道。陶母训子,开教育先河,其教育方法惠及后人。唐“大

  历十大才子”吉中孚饮誉江南。羁金15年的“苏武第二”洪皓,坚贞不渝,精忠报国。洪迈著《容斋随笔》,被毛泽东随身携带四十春秋。工诗善词的南宋词人姜夔,开音乐先河。南宋节烈丞相江万里在芝山止水池以身殉国,一直激励后世。中国科学院院士石屏等专家学者学有所成,声名远播。历史名人颜真卿、范仲淹、等都在鄱阳留下千古佳话。 鄱阳赣剧是鄱阳湖畔一朵文化奇葩,被周恩来总理称赞为“美、秀、娇、甜”,不仅唱遍饶河两岸,大江南北,而且远征江浙等地,久演不衰,鄱阳赣剧团也因此多次受到国家表彰,由鄱阳赣剧团承演的新编赣剧《詹天佑》催人泪激人奋进,已获中国文华新剧目奖。

  编辑本段鄱阳风貌——资源丰富、物产众多
  鄱阳得鄱阳湖滋润,饱汲天地之精瑞。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山林绵亘,江湖密布,234万亩山地郁郁葱葱,141万亩水域流金淌银。鄱阳县拥有鄱阳湖捕捞面积111万亩,内陆可养水面30万亩,可渔低洼农田34万亩,是全国第二大水产县,是全国水产百强县、重点县。鄱阳有悠久的渔业生产历史,有浩大的渔业生产队伍,鱼类品种繁多,水产资源极为丰富,尤其以珠湖银鱼,鄱阳湖虾蟹,鄱阳湖水生植物藜蒿、白莲等享誉全国。

  鄱阳有耕地面积110万亩,山地面积234万亩,特色农业发展迅猛,是我国粮、棉、油、猪重点生产区。近年来,鄱阳县借倡导环保春风,扬优成势,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产业

  ,并按照农业产业化的要求作好农业工作,基本实现了“县有主导产业,乡有经济强项,村有骨干品种,户有主营项目。”湖滨地区养殖甲鱼、银鱼、鳜鱼、青虾、河蟹等。山区种植黑芝麻、百合、烟叶、莲子、蔬菜、药材、板栗。全县突出抓好“二水”(水产、水禽)“一药”(中药材),水禽畜禽及牛羊工程已具规模效益。全县还有莹石矿储量70万吨,花岗石存量1亿方,瓷土、石灰、煤、金、钨等矿产具有较高开采价值,是一座待人开发的宝库。

  编辑本段鄱阳风貌——风光旖旎、名迹众多
  鄱阳县有曾产灵芝的芝山,有晋文学家郭璞尖五峰,有范仲淹称为的“小海南”——湖中鸟岛瓢里山,有朱元璋大战陈友谅的遗址——巍峰峭壁的狮子叠嶂、云雾缭绕的避暑胜地莲花山。莲花山风景区内既有丰富的森林植被,各种天然名贵树种保存完好,又有全国大二型水库——军民水库,此地居民皆为典江南民居造型,依山傍水,真可谓是山清水秀,好一个世外桃源。 鄱阳县拥有鄱阳湖较大的水面,是世界上最大的白鹤越冬地,聚集了世界上98%的湿地候鸟种类,是世界重要保护湿地。丰水期,湖上“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湖面浩浩荡荡,滚滚东去;枯水期,草洲辽阔,芳草萋萋,芦花飞舞,候鸟出没期间,或闻鹅嘶鸣,或观鹤舞白。荡舟碧波,可观鄱最湖日落日胜古迹众多,有宋朝年间的永福寺塔,有江万里率全家投河以身殉国的止水亭,有陶侃衣冠冢,有古老的文庙,有可与西湖媲美的十景东湖,有全省最大的莲山古汉墓群等。

  编辑本段鄱阳风貌——区位独特、交通便利
  鄱阳地处“昌九景”金三角腹地,它西接庐山,北望黄山,东依三清山,南靠龙虎山,是环鄱阳湖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鄱阳湖畔正在建设中的区域中心城市。在东部开放和西部开发中,具有重要的承接和中转作用,周边辐射十余县市近千万人口,市场空间,充满无限生机。鄱阳县史有“舟车四达”、“百货归墟”之美誉。县城距景德镇、九江机场、南昌昌北机场分别为半小时、1小时、2小时车程,一小时经济圈已基本形成。境内乐安河、西河、潼津河、昌江经鄱阳湖直通长江,鄱阳港是江

  西省重要港口,千吨货轮可直达长江。“两高一铁”(景婺衢铁路)建成后,鄱阳将进入江浙沪4小时经济圈。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鄱阳县科学规划,认真按照全面开发东湖,快速建设“城北”,有序改造“老城”的总体思路。加大市场化运作力度,创新城市经营理论,通过招商引资,城市经营广开渠聚集资金,促进城乡良性互动,进一步突出扩大就业空间、扩大人居空间、扩大亲水空间、扩大旅游休闲空间这四条“主线”,进行城市建设和发展。充分依托县城山水环绕、依山襟湖、古迹留痕的优势,构建“一湖(东湖)二带(饶河景观带、中心大道影观带)、三环(一环路、二环路、三环路)、四区(城北区、城东区、老城区、风景区)”,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县城主干道美化亮化,引资建设了饶州大道、鄱阳商贸市场、饶州小商贸市场、建材大市场等,逐步建成“水陆交通便捷,集居人口众多,水乡韵味浓郁,工贸旅游发达,片区功能齐全”的生态水城。

  编辑本段自然地理
  鄱阳县总面积4215平方千米。全人口约近160万(其中农业人口110万),毗邻皖南。鄱阳县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型。气候温和,全年平均气温17.60度;日照充足,全年平均日照时数达2000小时以上,日照百分率为40%以上;雨量充沛,年降水量1608毫米;四季分明,无霜期达274天。山脉为黄山余支,县域经地势自东北向西南逐渐倾欹,低山、丘陵、湖区平原兼有。拥有234万亩山地经济、野生、珍贵树和113万亩宽的水域,其中30万亩优质可养水面。是江西省面积第二大县、人口最多县。县政府所在地为鄱阳镇。

  鄱阳县位于江西省的东北部,鄱阳湖的东岸,北与彭泽县和安徽省东至县交界;南同余干、万年接壤;东于景德镇、乐平市为邻;西北同都昌县山水相连。

  水域面积948.7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22.5%,其中鄱阳湖约有313平方公里水域在该县范围内,境内大小河流225条,总长2070公里,大、中、小型水库359座,总库容6.5亿立方米,水资源非常丰富;

  县境内东北高为低山,向西南方向渐变为丘陵和湖区平原,东西宽71.8公里,南北长90.2公里,总面积为4215平方公里。

  全县土地总面积达4215平方公里,其中低山丘陵占全县总面积的45%。耕地总面积108.02万亩,其中水田81.74万亩,旱地26.28万亩,山地面积234万亩;林地面积14万余公顷,覆盖率达29%。

  鄱阳县属典型的中亚热带季风区,四季分明,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年平均日照数达2098小时,平均气温在16.9℃-17.7℃,1-2月为最冷天气,月平均气温为4℃-5℃,极冷最低温度日为零下8℃,7-8月份平均气温高达28.8℃-30℃,一年中极端最高温度为39.9℃。年平均降雨量1300-1700毫米,4-6月为集中雨季占全年降水量50%以上, 7-9月为台风雨季带,全年无霜期274天,太阳辐射数为115千卡/平方厘米。

  编辑本段经济发展
  鄱阳县2010年GDP达到80.5亿,增长率达15.7%鄱阳得鄱阳湖。滋润,饱汲天地之精瑞。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山林绵亘,江湖密布,234万亩山地郁郁葱葱,141万亩水域流金淌银。鄱阳县拥有鄱阳湖捕捞面积111万亩,内陆可养水面30万亩,可渔低洼农田34万亩,是全国第二大水产县,是全国水产百强县、重点县。鄱阳有悠久的渔业生产历史,有浩大的渔业生产队伍,鱼类品种繁多,水产资源极为丰富,尤其以珠湖银

  鱼、鄱阳湖虾蟹、鄱阳湖水生植物藜蒿、白莲等享誉全国。

  鄱阳有耕地面积110万亩,山地面积34万亩,特色农业发展迅猛,是我国粮、棉、油、猪重点生产区。近年来,鄱阳县借倡导环保春风,扬优成势,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产业,并按照农业产业化的要求作好农业工作,基本实现了“县有主导产业,乡有经济强项,村有骨干品种,户有主营项目。”湖滨地区养殖甲鱼、银鱼、鳜鱼、青虾、河蟹等。山区种植黑芝麻、百合、烟叶、莲子、蔬菜、药材、板栗。全县突出抓好“二水”(水产、水禽)“一药”(中药材),水禽畜禽及牛羊工程已具规模效益。全县还有莹石矿储量70万吨,花岗石存量1亿方,瓷土、石灰、煤、金、钨等矿产具有较高开采价值,是一座待人开发的宝库。

  编辑本段地方特色
  四季时鱼
  鄱阳自古“稻饭鱼羹”,是江南有名的“鱼米之乡”。地处鄱阳湖滨,鱼是除稻之外的主食之一,长此以往,食有所择,烩有所究,于是有“春鲇、夏鲤、秋鳜、冬鳊”四季时鱼之分。

  春鲇:鲇者,粘也。鲇鱼有涎遍布全身,腥滑粘腻,所以有此雅名。做为底层鱼类,喜性荤食,常栖深水污泥之中。入秋则蛰伏泥淖,春时非常活跃,进食日增,体膘时长。鱼的味在其脂肪,这时候的鲇鱼,鳍刺皆被厚厚的黄油包裹,食后让人加倍感到肥美鲜香。据《本草纲目》说, 鲇有和脾养血之功,春食鲇鱼,不仅鲜美无比,更使人精力倍增。

  夏鲤:鲤为广食性鱼类。长期以来,鲤为吉祥的象征,"鲤鱼跳龙门",使鲤在人们眼中有着升腾的隐喻,年节婚庆,红白喜事,都喜欢以鲤鱼入席。然而,鲤鱼味道真正鲜美,唯有夏季。这种鱼仲春产卵,消耗较大。只有随着水温上升,食物增多,因为产卵而消瘦的鲤鱼,才会渐渐变得背圆体丰,肉脂明显增多,味道愈显鲜美。

  秋鳜:在一些地区,因为唐人张志和"桃花流水鳜鱼肥"的诗而有了歧误,认为鳜鱼是春时的宠食。而积累几千年食鱼历史的鄱阳人,根据鱼的生长习性断言,此鱼秋天吃食是最佳季节。鳜在农历三、四月产卵,是嗜荤鱼类,随着它的长大,食欲也逐日增大,凭着它的阔嘴坚腭和一个特殊的胃囊,饕餐不息,吞食不已,鱼膘也逐日增厚,肉质鲜嫩,皮紧若面筋,味美如子鸡。当然,鳜鱼是四时佳鱼,而这个季节食用尤为上乘。

  冬鳊:鳊鱼的正名叫鲂。“鲂者,腹内有肪也。”《诗经》说:“岂其食鱼,必河之鲂。”此鱼为中水鱼群,农历四、五月产卵,入秋后喜在河港深潭集群越冬,因而并没有进人冬休状态,不像别的鱼,冬休后食欲减少,体膘下降。所以有渔俚说:“入冬之鲂,美如牛羊”。冬鳊,依然是其肪如凝,肉嫩味美。加上这种鱼有调胃气,利五脏,去胃风、消谷的功效,非常有益于人体在冬天的养护。

  鄱阳三鲜
  四季时鱼为大多数人所知,鄱阳三鲜的称谓很多人不大清楚。不过把这三种鱼说出,人们也就不感到生疏了,这就是银鱼、鳗鲡和鲚(即凤尾鱼)。

  银鱼:古称脍残鱼,又名白小。唐代大诗人杜甫曾有《白小》诗说:“白小群分命,天然二寸鱼。细微沾水族,风俗当园蔬。人肆银花乱,倾箱雪片虚。生成犹拾卵,尽其义何如。”这诗写得很概括,很形象。这种鱼小而剔透,洁白晶莹,纤柔圆嫩,浑体透明。虽然,银鱼并非鄱阳特有,但鄱阳银鱼名扬遐迩,独享盛名。说鄱阳银鱼之所以独特,主要是品质上乘,体长6厘米左右,农历九月出水,它与其它银鱼品种“面条”和“锈花针”不同。鄱阳银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而“绣花针”肥度不够,干瘪味淡;“面条”肉老筋硬,入口不适。当然这里所指的鄱阳银鱼,实际上是鄱阳珠湖银鱼。珠湖为内湖,水肥草丰,饵料生物极为丰富,加上极少污染,水温正常,是银鱼最理想的繁殖场。所以,珠湖银鱼是鄱阳湖银鱼的上品。银鱼是极富钙质的鱼类,营养学家将它列为长寿食品,它的“补肺清金、滋阴补虚”的功效,成为水中珍品。

  鳗鲡:又称白鳝,简称鳗,洄游性鱼类。此鱼在秋季游入深海产卵,幼鱼变态后,进入淡水生长。形状如蛇,肉鬣连尾,无鳞有舌,大者长数尺。肉嫩如豆腐,味美似河豚,为荤食属性鱼类。营养丰富,蛋白质、脂肪、钙、磷、铁、尼克酸含量较高,有补虚羸、怯风湿、治虚劳骨蒸、风湿痹痛等功效。

  鲚:俗名凤尾、刨花鱼,是名贵的经济鱼类,食用历史悠久,知名度高,倍受美食家青睐,曾有这样的诗句称赞它:“耸肩下惊雷,腮红新出水。尾似姜桂椒,半熟香浮鼻。河豚愧有毒,江鲈渐寡味。”正是如此,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才有这样的诗:“还有江南风物否,桃花流水鲚鱼肥。”这种鱼无论是煎是炸或作鱼鲜,都令人舔唇咋舌,赞不绝口。

  鄱阳三鲜除鳗鲡稍稍稀疏之外,银鱼和凤尾都是鄱阳大宗出口的特产。

  独特虫鱼
  虫鱼学名暇虎鱼,亦称春鱼,端午节前后才有;体长约15-20毫米,通体晶莹,散有黑点。虫鱼是世界上体长最小的鱼种,“小鱼一斤千头”。所以唐代有人这样记述:“鱼大如针,易以为酱也。”虫鱼生长在有岩洞的水中,春汛时,随水至洞产卵,初夏长成复出。有诗这样描写它的生长习性:“牛湖洞口水痕平,飞云洞里虫鱼生。倾筐莫待日停午,翠釜烹米味自清。”对于这种小鱼,古人一直看重。南宋范成大说:“肉白而丰,味似虾而松美。”鄱阳人以它为待客珍品,或佐以炒蛋,炒春不老腌菜,炒辣椒以及作羹、或为面的底汤,无不鲜美。由于这种鱼在初夏才有,本县均以它焙或晒干食用。虫鱼“和中益气,令人喜悦”,为县内一大特产。

  少刺黄颊
  黄颊鱼古称鲨,俗称黄牙头,又名黄刺鱼、黄骨鱼。青黄色,腹部淡黄,头大扁平,全身无鳞,胸鳍的后上方与腹鳍的前上方有硬棘,棘后缘有锯齿。黄颊鱼白天栖于江河湖水的底层,夜晚则浮在水面,食性较广。此鱼以肉质细嫩无软刺而著称。用本县特产春不老腌菜相煮,味道尤美。此鱼祛风、醒酒、消水肿、利小便,益胃和五脏。

  肥裙甲鱼
  中华鳖,团鱼、脚鱼,因背有甲,故名甲鱼。鄱阳多湖塘河汊,此鱼尤多。相传,宋孝宗年间,鄱阳人洪迈在朝为官,一次宫筵,孝宗问及洪迈家乡有何特产,洪迈回答:“沙地马蹄鳖,雪天牛尾狸。”从此这两种动物都成为本县特产。鳖营养丰富,肉质鲜美,有滋阴壮阳,软坚散结之功效,深得人们喜爱。

  东湖黑鲫
  鲫鱼古称鲋鱼,属鲤科。东湖水草丛生,有各种微生物和藻类植物,极宜鲫鱼生长。此湖所产鲫鱼因此而个大体肥,鳞呈黑色而著名。大者1.5千克,小者0.5千克,肉嫩味鲜,格外清香。如清炖食之,口感尤佳,绵长而略带甜味。此鱼健脾利湿,温中下气、下乳汁,是四时皆宜的鱼类。

  鲜嫩虾仁
  虾仁,又称虾米,有干鲜两种,是鄱阳湖大鲜虾去壳挤制而成。干虾仁柔韧鲜美,色泽粉红,是本县历朝贡品。鲜虾仁白嫩微红,鲜嫩爽口,一度成为酒楼宾馆的主要佳肴用料。

  上等珍珠
  鄱阳在唐朝贞观年间便有人采撷珍珠。本县中部的珠湖,便因历史盛产天然珍珠而得名。此地所产蚌珠粒大色艳,光泽照人,多为贡品。建国后,本县各地广泛开展人工培殖,不仅产量大增,而且质优珠美,深受青睐。

  庙前白莲
  白莲,又称家莲,主产于鄱阳三庙前。白莲是人工栽培的水生植物,开白花,藕细实多,莲果壳薄仁大,富含淀粉、蛋白质、脂肪、糖、钙、磷、铁等多种微量元素和各种维生素。庙前白莲,栽培历史悠久,不但栽培面积多、产量高,而且以质量上乘与广昌白莲齐名。产品曾远销港澳、东南亚和日本、美国。

  莲湖瓜子
  鄱阳种植瓜子的历史悠久,早在南宋时,有鄱阳人洪皓带来西瓜种子回乡种植。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培育,鄱阳瓜子以壳薄肉厚味香而享誉省内外。鄱阳瓜子产地较多,以莲湖为著名:片张中等,平正无纹,色黑光滑,仁粒饱满,甘香可口。

  横溪大豆
  横溪为鄱阳县拓港乡所属,这一带所产大豆以颗粒大、色泽好、出浆多、味鲜美而闻名远近,称之为“溪豆”。据传,溪豆始于东晋后期南北朝时,一千多年经久不衰。自清代起开始销往上海、祁门等地。近年来种植面积有所扩大。

  清塘莲藕
  鄱阳县凰岗镇太阳埠乡清塘村,有塘因盛产莲藕而著名。此塘之藕既不要种植,又不用施肥,所以藕实,根茎肥大,洁白如玉,嫩甜香脆,如同水果。当地广为流传谚语说:“清塘藕、赣州梨,彼此难分高和低。”

  鄱阳“春不老”
  “春不老”为鄱阳名菜,仅产于东湖四岸及上土湖的西门、高门一带,也就是在鄱阳镇旧城周边生长,出城数里则变为芥。“春不老”虽为芥菜的一种,但生在鄱阳镇却与芥菜有了很大差异。其色如墨,叶片较芥为小,且肉质紧密,有茸毛,叶茎肥大如菘(白菜),呈羽状或不整齐羽状分裂。叶片辛香浓烈,八、九月种,初春收割。制成齑,本地称之为“春不老腌菜”;有蒸晒为霉干菜,称之为“春不老盐菜”。或沤肉、或煮黄颊鱼、或作羹、或独炒,香脆爽口,健脾开胃,回味绵长。

  藜蒿
  藜蒿学名白蒿,菊科多年生野草,古代称之为蘩。明代李时珍说:“白蒿处处有之,有水陆二种,陆生辛味重,不及水生者鲜美尔。” 藜蒿惟鄱阳湖13点高程的湿地才为正宗。以藜蒿嫩茎炒食,为时尚佳肴。鄱阳湿地面积大,野生藜蒿产量大。

  脱胎漆器
  鄱阳髹漆工艺传承久远,到明清时日渐显著。1914年,张席珍老先生,仿景德镇瓷器帽筒,制作出黑退光脱胎漆器帽筒一对,被湖北客商买走。次年,这对帽筒送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参展,获四等褒奖。此后,鄱阳髹漆工艺更上一层楼,不但制作出不少器具出口创汇,而且先后两次承制了北京人民大会堂江西厅的全部脱胎漆器。 鄱阳脱胎漆产品有300多种,花色达2000多件,曾远销港、澳、东南亚、日本、欧洲和北美,是我国髹漆工艺品的重要产地。

  驿前渔钩
  鄱阳是淡水鱼的重要产地,渔具生产工艺先进,其中用铁丝制作的渔钩,至今仍是鄱阳县的独特产品。相传,这种手工技艺是在一百多年前从湖北大冶传入并继承下来的。驿前鱼钩向以钢火适度,钩刃锋利,价格低廉著称。 近年来,除生产捕捞天然鱼的渔钩之外,还研制出适合休闲垂钓的系列玩具渔钩,受到世界各国垂钓者的青睐。

  饶州渔卡
  饶州渔卡,扬名国内。这种用毛竹桠削制成的渔具,品种众多,工艺精致,对保护鱼类资源和发展渔业生产,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相传,渔卡是姜太公发明的,直钩钓直鱼,说的就是渔卡。渔卡削成后,如同竹针,捕捞时弯成弓形,套上芦苇制成的筒筒,插上鱼饵,才能发挥它的作用。

  渔卡虽冠饶州,实际上却是鄱阳镇管驿前村的重要特产。

  饶河戏
  宋朝以南戏为基础,经过元、明两个朝代,饶河(鄱阳)人在南戏和弋阳腔的基础上经过改造发展,变一唱众和、锣鼓伴奏、以板击节的高腔,与乱弹、徽剧、秦腔、昆曲等皮黄声腔溶融揉合,形成了唱腔丰富、剧目众多,乡土气息浓郁的饶河戏。因此,鄱阳被文化部授予国家级“戏剧之乡”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