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氯酸钠,过氧化氢,二氧化硫的漂白原理

详细
2024-12-18 12:29:56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1)氯水、NaClO的漂白性:干燥的氯气不能使红布条褪色,而能使湿润的红布条褪色,证明起漂白作用的不是Cl2,而是HClO。氯气也能使品红溶液褪色,但加热不能复原,其实质为氧化还原反应。NaClO在水中极易发生水解,或与CO2反应生成HClO,从而表现出漂白性:。利用它们的强氧化性,HClO常用作自来水消毒,水反应生成HClO而呈漂白性,常用于衣服、织物的漂白。

(2)H2O2、Na2O2的漂白性:过氧化氢在常温下能自动分解:2H2O2=2H2O+O2↑,因此它是一种强氧化剂,纺织工业常用它作漂白剂,就是利用它的氧化性。Na2O2是一种淡黄色晶体,与水或者稀酸作用时,生成过氧化氢,并猛烈放热。生成的H2O2在受热情况下立即分解放出氧气,表现出强氧化性:2Na2O2+2H2O=4NaOH+O2↑。因此,Na2O2是一种重要的工业漂白剂。

(3)SO2的漂白性在品红溶液中通入SO2,溶液褪色。加热,溶液又变为红色。SO2漂白性的实质,是SO2与水反应生成的H2SO3跟有机色素结合成了不稳定的无色化合物,该化合物见光、遇热或长久放置又能恢复为原来的颜色。用二氧化硫漂白过的草帽日久又渐渐变成黄色,就是这个缘故。SO2漂白原理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

次氯酸钠和过氧化氢的漂白原理相同,都是氧化性,过程不可逆。SO2漂白原理是跟有机色素结合成了不稳定的无色化合物。过程可逆,两者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