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学好文言文初中

2024-11-30 01:47:21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1、课内文言文首先把课内的课文弄清弄懂,在学习课内文言文中最基本的是课下的注释还有通篇解释时不懂的字词意思或者语法,做到最起码能够把整篇文章完整的翻译成现代语言,即大家能懂得意思。其次,在初学文言文阶段,文言文对我们而言如同一门外语,我们不了解的很多,这时需要我们要有一种较真的精神,具体到每一个字都弄明白它的意思或者作用。另外,多读课文。“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起初不明白的,多读几遍意思慢慢就明白了,在读的时候注意怎么断句,培养自己的语感。在判断如何断句的时候,它的意思大概就浮现眼前了。课内文言文要做到熟练,对文中的字、词、语法、作用做到印象深刻,自己课下做好总结,即同一个词它的作用遇到过多少个,分别是什么,根据课文记住例子。2、课外文言文课外文言文起一个拓展的作用。在起初接触文言文时,由于缺乏对字、词意思、词类活用等作用以及语法的了解,起初学生读不懂很正常,这需要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就像学生开始学习英语一样,从开始的不懂到后来的熟练,都需要经历一段知识积累的过程。课外文言文的扩充,是在课内文言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能够接触到同一字、词更多不同的意思和用法,扩充学生的知识库。3、准备好古汉语词典在学习文言文,或者自己看文言文的时候,希望学生养成一个习惯:古汉语词典不离身。在看文言文时,遇到不懂的就去翻词典,在看词典的时候,养成一个习惯,把它的每一个意思看一个遍。同时有例句的,试着自己根据它给出的词义,能不能看懂例句的意思。 好习惯的养成古汉语词典不离身—养成查词典的习惯 多动脑—思考它在文中属于词典解释中哪个意思,可以一一套入尝试翻译对不对。 多动嘴—不明白的句子,不知道怎么断句的句子,发声读出来,看看怎样断句合理。 多动手—查词典以及注意看懂后把词典上遇到的几个比较基本的,比较常见的意思记在这篇文章旁边,最好配有例句。保存好这份资料。 资料的收集—把文言文做过的资料都放在一起,为复习做好准备。

回答2:

第一:学习每篇文章,重点标出实词和虚词

初中文言文虚词和实词总共是180个,虽然不是很多,但是每个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往往不止一个,什么时候是什么意思,需要根据语境,这个也是难点。所以学习每篇文章的时候我们需要把文字中的实词和虚词全部找出来做好笔记。

第二:背诵与积累重点文章、段落以及重点语句

学习语文就是需要不断的积累,背和记是我们积累的主要手段,只有积累到位了,我们才能在解题的时候找到相似的方法和思路。

第三:从全文理解文章大意,从段落理解每段中心,才能更好理解每句含义

文言文学习往往我们不能很快掌握每句的含义,所以做好全文通读,理解全文,细读了解段落大意,精度翻译理解每句含义。

第四:整体了解文章的内容以及写作方法技巧和写作背景

. 根据写作背景,弄清写作意图。作者写文章总是“情动于中,而发之于外”。所以,要认真分析文章内容和当时背景的关系,体味文章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从而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回答3:

将它背下来是前提
可以通过翻译整篇文言文来背,那样会简单点。
像文言文中经常会出现的子“之”“于”“而”等,试图找出它们都是什么意思
将文言文中的通假字记下来就不用说了,经常考
另外还要熟记文言文中重点句子,词语的意思,可能会考古今异义,或者会出单项选择题来让你选择正确的一项。

回答4:

1、重视预习,学会自学课前一定要借助注释逐字逐句翻译,不要坐等老师来讲解。预习时注意找出疑难字句提交课堂讨论,向老师、同学请教。对重点字词要进行归类认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可以自己制作一个“常用文言词简表”,列出“词、词类、意义、例句”几个栏目,使知识系统化,提高学习效率;
3、遵循“字不离句”的原则,不管是实词还是虚词,其意义、用法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显示出来的,积累文言字词不要死记硬背,而应结合“语境”去揣摩;
4、记住主要文言句式,主要文言句式有五种: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每种又有几种不同形式,记住形式,便于识记和理解。

回答5:

1.通过读出声来,体会文言音韵之美

读出声来,是学习语言的基本功,对于文言学习而言,尤其应该如此。好文章掷地作金石声,这“金石声”需要通过读出声来体会。就仿佛唱歌,如果仅仅是看乐谱或者歌词,很难体会到歌声之美妙,必须亲自唱出来,才能有更深体会。和现代文相比,文言文更为讲究韵律和谐,这种韵律和谐之美,要通过读出声音来才能感受得到。

朱熹在《训学斋规》中有言: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2.通过反复诵读,形成文言语感

语感这种东西,看不到,摸不着,却又真实存在。良好语感的形成,端赖于反复诵读,一方面要进入头脑的记忆,另一方面也要形成肌肉记忆。

在读准字音,正确断句的前提下,要用心体会文句节奏,反复诵读,而不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朱熹尝言:“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3.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让更多语料进入永久记忆

不要为了考试功利性地去背诵,考过了之后,马上忘却,而是要通过反复诵读,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进入永久记忆。

选入初中课本的所有文言文,无论课后是否要求背诵,都应该在熟读的基础上成诵。有人做过研究统计,高中及以后所学的文言文,绝大多数实词虚词和文言语法现象,在初中都出现过。

但为什么相当数量的学生不能很从容地迁移所学的知识和能力呢?原因很简单,为了考试而学习,考过即忘,狗熊掰棒子,当然形不成能力。唯有对所学材料相当熟悉,才能够信手拈来,随意驱遣,为我所用。

4.把课文作为基础,
同时要有大量泛读作为辅助支撑

课文须要精读,在熟读基础上成诵,但仅仅掌握这些材料远远不够,还需要大量的泛读材料来支撑,这样才能通过“多见而识之”的方式准确领会,牢牢记住。

比如,2011年的北京市中考题,考《鱼我所欲也》中的“是亦不可以已乎”这句中的“已”如何解释。如果我们只记住此处的“已”解释为“停止”,哪怕重复很多遍,也很容易忘却。但如果我们有大量其他语料支撑,比如:“学不可以已”、“鸡鸣不已”、 “操舌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累寸不已,遂成丈匹”、“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等,就无论何时都不用担心会忘却了。

为了说得更明白一些,再打个比方,比如,某一次上课,我认识了一位同学叫李达康。即使我意识到他对我很重要,哪怕我当时重复五十遍“李达康”,但如果以后三五年都见不到这个人,以后再见到,也很可能会想不起他的名字。但如果过几天,我在西单见到他,和他打招呼:“你是李……”“我是李达康”。又过两个月,在三亚见到他,再次打招呼,“你是李达……”“我是李达康”,再过半年,在纽约又见到他,这回不再犹豫不决,就可以非常肯定地叫出他的名字了。

文言学习和以上情形非常类似,不同的语境中不断见到同一个词,就像是在不同的环境中见到同一个人,自然而然就记得了,不需要费太多的心力专门记忆。

如果能精读一到两本文言著作,再泛读两三百篇文言文章作为辅助支撑,初中就可以形成非常强的文言阅读能力,高中根本不需要费心专门学习文言文。

5.不要仅仅依靠课下注释,
更要随时熟练使用工具书

很多同学在学习文言文时,要么是死记硬背课下注释,要么是抱定《文言大全解》,要么是抓住老师发的对译篇子不放。

这样的做法最多只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一旦换了另外一篇文章,又不知道怎么理解才好。《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规定:“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但在实际学习过程中,我们同学常常是偏重于借助注释,而完全忽视了“工具书”,不是两条腿走路,而是一条腿走路,只能一瘸一拐。

一方面,要借助语境对相关文义进行推理,另一方面,也要借助工具书对这种推理进行印证。拳不离口,曲不离手,熟练使用工具书,自然形成独立阅读文言的能力。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是初、高中学习文言文必备的工具书。

6. 文言不是外语,
现代汉语和古诗词都是很好的学习材料

有一些人把文言当成外语来学,一个字一个词地抠,实际上完全没有必要。须知,文言和现代汉语是同一种语言,两者都有共同的先祖,DNA绝大部分相同。现代汉语,尤其是成语中,有大量的文言遗存现象,学习现代汉语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在学习文言。比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文言意思的遗存。再比如,“情不自禁”这个成语还保留了文言中因为否定词的存在,将宾语提前到动词之前的倒装形式。

古诗词和文言的关系就更为密切。大量背诵古诗词,对学习文言有莫大的帮助。比如,会背诵“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就可以把这句诗和《三峡》中“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联系在一起,这里的“疾”都是“快”的意思,而这句诗又是“走马观花”这一成语的出处,由此,也可以知道“走”在这个成语中的意思也是典型文言遗存,古今异义,文言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将所学内容连缀成网格,相互联系,随时定位,就比单摆浮搁地记住一个字一个词容易得多了。

7. 学习文言不是单纯为了考试,
文言中有太多的精华值得我们吸收。

要有意识地跳开学习文言就是为了考试这样一个功利目的。事实上,我们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主要以文言的形式记录,白话文不过不到百年的历史而已。如果说,不懂外语,世界将对你关上了一扇窗;那么,如果不懂文言,历史就将对你关上一扇门。大到人生道理,小到文章写法,在经典的文言文章中俯拾皆是,如果忽略了这一部分,损失巨大,殊为可惜。

传说中,集齐七颗龙珠,就可以召唤神龙。如果在学习文言方面,这七种方法能够综合运用,那文言学习将会是小菜一碟,轻松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