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是明、清时期对东南亚一带的称呼,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一个概念。
东洋在汉语中主要表示“日本“。字面上的意思是东面的海洋。除了代表日本以外,在日语中还代表东亚地区。近代出现的“东洋”可能源自日本。
北洋:渤海、黄海,朝鲜半岛附近。如“北洋水师”、“北洋军阀”、“北洋政府”、“北洋通商大臣”。这些词均源自以李鸿章为创始者,以袁世凯为代表的一系政治力量在北洋地区的政治、军事、商业活动。
西洋,泛指西方国家,多指欧洲、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而在古代是古中国人以中国为中心的一个地理概念。最早出现在五代,不同时代含义不尽相同。元明朝时期的西洋是指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沿岸地区,晚清用西洋一词指欧美国家。
扩展资料:
清末设“南洋大臣”管理诸项事务。当时中国国力昌盛,经过千年积累南洋诸国多仰慕中华,有南洋青年摇船去中国沿海纹中华文字于身,乘船归来其国长老者见字让位其居于上座。
东洋是中国古代人的一个地理区域概念。东洋的名称来源于宋代的东大洋海。在元人陈大震所著《大德南海志》中,又将东洋分为大东洋与小东洋两部分。大东洋指今日加里曼丹岛以南至澳洲的海域;小东洋指今日靠菲律宾诸岛与加里曼丹岛海域。
北洋之说最早出现在宋朝,主要指黄海、渤海区域。后来在清朝1791到1821年间,以上海吴淞口为界,长江以北的均为北洋,是包括江苏、山东、直隶等各口岸的地域概念。
北洋的存在源于其政治因素,正是如李鸿章、袁世凯等人的存在以及其势力范围而被约定俗成。
西洋的古代概念:
1、五代 五代时期历史笔迹《西山杂记》记载,五代时泉州蒲有良到占城,出任西洋转运使。
2、宋朝 宋朝时开封府犹太人因“进贡西洋布于宋”,获宋帝下旨“归我中夏,遵守祖风,留遗汴梁”。
3、元朝 元朝时西洋指印度南部沿海地域。元代航海家汪大渊《岛夷志略》多处提到西洋:古里佛条:“当巨海之要冲,去僧加剌密迩,亦西洋诸国之马头也”、昆仑条提到“舶往西洋”,大八单条有“国居西洋之后”,天堂条记载“西洋也有路通”。
4、明朝 初期明朝继承了宋朝、元朝关于西洋的概念,明实录记载洪武二年,刘叔勉出使西洋锁里国:“海涛间关凤涛万里,三年夏才至西洋”。《明太宗实录》记载,永乐元年“西洋剌尼回回哈只马哈没奇剌泥等来朝,贡方物”。由此可见在明洪武年间,西洋只包含具体的国度。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南洋
1、“南洋”是中国古代的地理称谓,不仅仅是新加坡等国家,而是泛指东南亚。
南洋是明、清时期对东南亚一带的称呼,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一个概念。包括马来群岛、菲律宾群岛、印度尼西亚群岛,也包括中南半岛沿海、马来半岛等地。清朝时期也指自江苏以南的沿海诸地称为“南洋”(江苏以北沿海称北洋)。
2、东洋在汉语中主要表示“日本“。字面上的意思是东面的海洋。除了代表日本以外,在日语中还代表东亚地区。
西洋,泛指西方国家,多指欧洲、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而在古代是古中国人以中国为中心的一个地理概念。最早出现在五代,不同时代含义不尽相同。元明朝时期的西洋是指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沿岸地区,晚清用西洋一词指欧美国家。
扩展资料:
南洋概念与西洋、东洋、北洋相对应。西洋指马六甲海峡以西的印度洋地区,还包括欧洲或更远的地方,清朝一度特指欧美国家,东洋特指日本。
南洋一词目前大陆罕用。但中国和东南亚的一些名称仍然沿用南洋一词,中国的名称如厦门南洋学院、南洋模范中学。东南亚的名称如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还有一些企业也使用南洋一词。
下南洋: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末年,不堪战乱的普通百姓和权力失落的前朝贵族纷纷移居海外。由于地缘上的毗邻关系,东南亚成为中国移民的迁徙地和避难所。因此这种迁徙历史上称为“下南洋”。
下南洋,可以追溯到汉代,但根据其特点和意思主要指的是明朝到清末。
下南洋是以广东和福建人为主,目的地是东南亚一带。
下南洋:南洋包括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越南、缅甸等地。指流民漂洋过海到东南亚谋生。下南洋的流民来自全国大部分省区,但福建、广东人占绝对多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南洋
南洋是明、清时期对东南亚一带的称呼,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一个概念。包括马来群岛、菲律宾群岛、印度尼西亚群岛,也包括中南半岛沿海、马来半岛等地。清朝时期也指自江苏以南的沿海诸地称为“南洋”
北洋指江苏以北的山东、河北、辽宁各省。
西洋指马六甲海峡以西的印度洋地区,还包括欧洲或更远的地方,清朝一度特指欧美国家;
东洋特指日本。
扩展资料:
清末设“南洋大臣”管理诸项事务。(南洋水师的“南洋”是相对于北洋水师的“北洋”而言。北洋水师主要活动于长江口以北的渤海、黄海、东海一带,南洋水师活动于长江口以南的东海、南海。在清朝和民国时期,“南洋”还指东南亚地区,那时华侨去东南亚谋生称为“下南洋”。事实上南洋水师的也可以到东南亚去巡游的。“西洋”在明朝时指印度洋一带,到清朝时指欧洲。后来把日本称为“东洋”是相对于西洋而言。)
当时中国国力昌盛,经过千年积累南洋诸国多仰慕中华,有南洋青年摇船去中国沿海纹中华文字于身,乘船归来其国长老者见字让位其居于上座。
参考资料:南洋(中文地理词语)_百度百科
南洋是明、清时期对东南亚一带的称呼,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一个概念。包括马来群岛、菲律宾群岛、印度尼西亚群岛,也包括中南半岛沿海、马来半岛等地。清朝时期也指自江苏以南的沿海诸地称为"南洋"(江苏以北沿海称北洋)。
最早南洋之名,源出古代年间,该地地处南海之滨,天遥地远,海氛弥漫,登临潮州府城楼时,南望一片汪洋而故名。其后第一次出现南洋名字,则详见于《澄海县志》“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建寨城堡于南洋下社”。
饶宗颐在《潮州府志略·大事记》中也同样记载:“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指挥俞良辅筑创南洋水寨城于苏湾都”(南洋寨城在今莲下镇槐东村内)。虽说相传北宋时期,已经有人在此定居,但查阅史料,走访众多故老硕彦,从他们的记忆中,尚未发现以前南洋有其它名称。
那么,按照公元1370年筑建寨城至今2016年计,南洋之名至迄今已经有646年之久了。
扩展资料
(1) 清末至民国时期,划分我国沿海地区为南北两洋区,称山东以南的江苏、浙江、福建及广东各省为南洋;江苏以北的山东、河北、辽宁各省为北洋。
【出处】:郑观应《盛世危言·海防上》:"南洋起厦门,包汕头、台湾、潮阳、甲子门、四澳、虎门、老万山、七洲洋,直抵雷环为一截。"
(2)亚洲东南部国家和地区。
【出处】:郑观应《盛世危言·海防上》:"昔泰西各强敌,越国鄙远而来。今而南洋各岛,悉为占据。则边鄙已同接壤,郊垧无异户庭也。"
【示例】:茅盾《过封锁线》:"客人们一次一次追问,才知道他是南洋华侨。"
南洋是明清民时期称呼东南亚较深区域(不包括越南北部等)及其水向型附近区域(一是:南亚的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印度海岸,而阿拉伯海西岸属西洋了;二是:印尼东方的澳洲北部即巴布亚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三是:菲律宾群岛以东的帕劳群岛等西太平洋群岛)。
南洋的地理概念主要是指当今东盟十国在内的广大区域,包括马来群岛、菲律宾群岛、印度尼西亚群岛,也包括中南半岛沿海、马来半岛等地。而广义的南洋还包含当今的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附近的太平洋诸岛。
南洋概念与西洋、东洋、北洋相对应。西洋指马六甲海峡以西的印度洋地区,还包括欧洲或是更远的地方,清朝一度特指欧美国家;东洋特指日本。
扩展资料:
下南洋在福建、广东也称"过番",属于闽粤方言,指的是到南洋一带谋生。
1、在明朝到民国这段历史时期,国内战乱不断,民不聊生。福建、广东一带在当时慌乱穷困,人多地少,老百姓生活极度难以维持,为了谋生计,维持家庭生活,改变个人或家族的命运,躲避战乱,闽粤地区的老百姓一次又一次、一批又一批批地到南洋谋生。
2、一般来说,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末年,大多伴随着农民起义、外族入侵和王朝更替,不堪战乱的普通百姓和权力失落的前朝贵族纷纷移居海外。由于地缘上的毗邻关系,东南亚成为中国移民的迁徙地和避难所。
3、英国、荷兰殖民统治下的南洋,正处于加速开发过程中,对劳动力的需求量非常大。南洋诸国为吸引华工,先后推出一系列优惠政策,如马来西亚最大的一个州--砂拉越州,在白色拉者(意即国王 )二世执政时期,就颁布过一个特别通告:给移民足够的免费土地种植,政府提供临时住屋安置移民;免费供给大米和食盐一年;提供交通运输工具,建立警察局保护华人安全,华人可永久居住在砂拉越等。
这样的优惠政策对于中国国内流离失所、丧失土地的无业流民来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很多人就是在这个时候,或携妻带子,或孤身一人,漂洋过海来到南洋。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南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