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5篇读书笔记

语文课本上的
2024-12-14 12:35:07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骆驼祥子读书笔记:
《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也是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之一。 作品以旧中国北平为背景,描写了人力车夫祥子由人堕落为“兽”的悲惨遭遇,表达了作者对挣扎在社会最低层劳动者苦难命运的关怀和同情,歌颂了祥子勤劳、朴实、善良、向上的优良品质,深刻揭示了造成祥子悲剧命运的原因。

好词:
甘居人后、随机应变、与世无争、自有专长、省吃俭用、无中生有、
立竿见影、兵荒马乱、淡而不厌、干净利落、无缘无故、引经据典、
卖好讨俏、无话可说、改邪归正、另眼相待、千载难逢、与众不同、
一声不响、轻描淡写、任劳任怨、小心谨慎、一来二去、自讨无趣、
无法无天、南腔北调、爱钱如铭、礼尚往来、莫名其妙、低声下气、
垂头丧气、千言万语、一清二白、一刀两断、如何是好、忘恩负义

好句:
1.那辆车是他的一切挣扎与困苦的总结果与报酬,像身经百战的武士的一颗徽章.。
2.他们自己可是不会跑,因为腿脚被钱赘的太沉重.
3.钱会把人引进恶劣的社会中去,把高尚的理想撇开,而甘心走入地狱中去。
4.为金钱而工作的,怕遇到更多的金钱,忠诚不立在金钱上。
5.经验是生活的肥料,有什么样的经验便变成什么样的人,在沙漠里养不出牡丹来

好段:
1、祥子的衣服早已湿透,全身没有一点干松的地方;隔着草帽,他的头发已经全湿。地上的水过了脚面,湿裤子裹住他的腿,上面的雨直砸着他的头和背,横扫着他的脸。他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他像要立定在水里,不知道哪是路,不晓得前后左右都有什么,只觉得透骨凉的水往身上各处浇。他什么也不知道了,只茫茫地觉得心有点热气,耳边有一片雨声。他要把车放下,但是不知放在哪里好。想跑,水裹住他的腿。他就那么半死半活地,低着头一步一步地往前拽。坐车的仿佛死在了车上,一声不出地任凭车夫在水里挣命。
2、不知道是往前走呢,还是已经站住了,心中只觉得一浪一浪的波动,似一片波动的黑海,黑暗与心接成一气,都渺茫,都起落,都恍惚,祥子像被一口风哽住,往下连咽了好几口气。

心得体会:
对于骆驼祥子,我感到遗憾,感到惋惜,也感到无奈,但也感到敬佩,我佩服他从前的坚强,他的上进。然而他最终没能战胜自己,没能战胜社会,终究还是被打败了。也许是因为社会的极度黑暗,也许是因为个人的因素。不管怎样,环境对人的改变至多至少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果当时的社会治安好一点,祥子也许就能实现他的理想,也许就不会变成一具行尸走肉。人离不开社会,而社会又决定着人,如果无法处理好现实与理想、社会与自己的关系,很有可能就会失去原本的自我。

人是有思想的动物,应该有自己的理想和目标。但是要因人而异,因社会而异。如果总是无法实现理想,那么就有可能变成“祥子”,堕落、衰败,厌恶生活。毕竟能够一生都坚忍不拔的人是少数。追求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改变的过程,然而这一过程会很复杂,人很容易失去自我,失去自我就会迷失方向,甚至堕落。

读罢这本书,我对祥子的评价为:祥子是一个经不住生活的考验,而失去生活的人。俗话说:“路慢慢之远兮,吾将上下之求索。”他为何不再寻求新的路,而成为社会的人渣,败类?他为何不做生活的主宰者,去自谋生活呢?我想,他也是害怕了,因为他是农民出身,他受不了生活一次次对他的打击,他放弃了。所以酿成了书中的人物一直走下坡路的原因后果啊!

回答2:

自己写

回答3:

贾平凹《落叶》
心得体会:
看到这篇文章的题目,我以为是一贯的悲秋风格,看下来,发现自己错了,从头至尾,没有一句是秋天的萧瑟与悲凉,完全是欢乐的气息,不仅仅是从作者自己的话里:欢乐到来,欢乐又归去,这正是天地间欢乐的内容;世间万物,正是寻求着这个内容,而各自完成着它的存在。更是每一句话里面我都可以感觉到的扑面而来的欢乐的气息,他将秋天的这棵古老的树比作风姿卓越的少妇,充满着温柔与欢乐,而不是将古树比作风烛残年之老人,会给人产生截然不同的感觉。
文章写了春天、夏天、秋天、来年春天四个时间法桐的景色,还写了法桐的颜色、姿态、神韵,写了春天法桐的盎然生机。用鸟夫妻的欢乐来衬托绿叶的温柔美好,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最后写了秋天的法桐,写出了它的枯瘦败落,和前面春天的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者的哀叹、同情溢于言表。然后作者又由来年春天法桐的新叶明白了,法桐旧叶的凋落换来了新生。正如我们收集的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一样,自然作者就得到了生命的感悟。

《芋老人传》
心得体会:
文章写了这样的一个故事:从前有对老夫妻,一次在渡口遇到一个刚参加完童生考试的书生,他被雨淋湿,瘦弱的样子,于是老人便为他煮芋头吃,书生很感激,离开的时候还说记住老人的恩情一辈子。后来,书生高中,吃了很多山珍海味,可是怎么也没有当初吃的煮芋头那么可口,于是便叫人请来了老夫妻,吃了依然觉得不如当初的可口,老人说道那是由于形势使之变矣。说他如今还记得当初的事情已经很可贵了,很多人富而弃妻,贵而绝交,为吏而背学,为官而失节。
其实在我读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们感受到的是不论将来自己的境遇如何,有些东西是我们值得一辈子珍惜的,可以是珍贵的友情,可以是内心的纯正,可以是对国家的忠诚,也可以是对结发之妻的爱情甚至亲情。想到最近看到的一篇文章《遗嘱与悼词》,写的是爱因斯坦认为一个人的道德品质远远比一个人的聪明机智更加重要,居里夫人之所以伟大不仅仅因为她是一个科学家,而是她身上的很多精神之美。
所以珍惜身边的情感,知道报恩,心怀感激之情是最重要的事情。

王鼎钧《那树》
心得体会:
我想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想写的一定不只是一棵树,还有那些随着现代社会发展而日渐失去的古老文化。是的,在这篇文章里面,那棵老树,最终被肢解,被送走,然后彻底的消失在这片她生活了那么多年的土地。一直在追求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原来现代社会与这样的观念是尖锐的冲突着的。文中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写了那棵古树的葱郁,写了大树慢慢的失去,字里行间我们都能看到作者的不舍。
中国是文明古国,有很多的东西是历史积淀下来的,可是它们已经日益与现代社会的发展相冲突,如北京的胡同,四合院,由于它们的不经济,现在渐渐的要被改造了,将来是要更方便的吧,可是不知道北京是不是也会像现在这样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不过在这篇课文里面,作者似在表达一种思想或感受,那就是大树命运引发了他深重的思考和感慨,但是作者的命意表面看简单,其实有一定的复杂性。作者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正如课本里的有关资料所说:“文明砍伐了丛林,却盖起不见天日的大厦;文明驱走毒蛇猛兽,却制造市虎;文明消灭瘴疠瘟疫,却散布原子尘;文明消灭了人体内的寄生虫,却代之以有害的色素和防腐剂……”这显然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质疑,可以作为我们理解课文主题的一个重要参考。如此一来,很容易给人造成一种印象:作者反对人类文明,主张回到过去田园生活时代。实际上作者的头脑并不简单地执著于一条思想路线,而是辩证地看待事理,也就是说,他对人类文明的两面性看得深透。且看他在上面引用的同一篇文章中的话:“人类以他最杰出的才智,最艰辛的奋斗,最漫长的过程,冲出洪荒,握紧文明,难道现在后悔了吗?不,我们决不后悔,人类的幼苗不再大批大批的死于肺炎和猩红热,没有什么可后悔的;人类可以在一天走完从前一生也走不完的路,立业四海,没有什么可后悔的;人类可以一小时做完从前十年也做不完的工作,从各方面改善生活,没有什么可后悔的。对付文明造成的灾害,是用进一步的文明,不是否定文明!”看来作者只是反对文明发展的负面影响,对文明进步主要还是持肯定态度的。

星星变奏曲 江 河
作者简介
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1971年高中毕业。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他的反光》等,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他在诗作当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
心得体会:
这首抒情诗以“星星”象征光明,即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但诗中的“星星”又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即它所显现的不是阳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闪现的点点光明,寄托了诗人在现实中执著追求的理想。全诗由两个基本对称的诗节组成,每一节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设句起头,具有一气呵成的气势。整首诗都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抒情写意,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显示诗人对光明的渴求。
诗歌表达的是对黑暗冰冷的现实的否定,是在抒发了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以及虽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坚定的希望,这在胧诗中非常有代表性。在艺术上,它也颇能体现胧诗的一些特点。如不直接表现或呈现思想感情,而总是借助一些物象来暗示或间接地表现经验等。譬如,用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等来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而用夜、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星星等来代表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等,这使得这首诗含蓄胧,意境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