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以孝顺为题的作文600~700字之间。

2025-01-01 16:49:14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两千多年前,就有了《论语》、《道德经》,数百年前,《资本论》问世。而两千年后的今天,这些传统的东西,并没有被人们所放弃,而是被人们认为是精神上的陶冶。的确,人需要精神生活,精神生活是一个人内心世界的骨骼,人不可能没有精神生活,更不可以忽略传统。人活一世很不容易,选择各种活法都无可厚非。追求物质享受的人,为了达到应有目的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有时还会出现很多的问题,有的名声扫地,有的锒铛入狱。我更欣赏敬佩那些追求精神生活的古仁人,他们精神生活的“清风明月”是魅力无穷的。
物质缤纷的世界,人们有了喜新厌旧的恶习;经济效益的社会,人们选择了利益放弃真情;花季雨季的年代,人们把自己当作是言情小说的主角。时代是在进步,可人们的思想是在进步么?传统文化一点点失去,传统精神一步步流失,人们不在谈起“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取而代之的是染发,穿耳,满脸浓妆,也不会有人说起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更多的是一条简讯传情达意。其精神生活,是如何的干枯啊。不可否认,社会在变化,社会被注入“前卫”的思想,人们都想走在社会的前头,可是,这个“前”有多前?不是让你“改头换面”见人,也不是让你坐在家里和别人发简讯当拜年。而是让你有更深刻的社会认识,去弥补你仅有的时间。这就需要精神生活了,而精神生活,更多的是来自传统的东西。四合院里不仅看到了布局的优美,还看到了群居的和谐,针线活里不仅看到了花布的精致,还看到了穿针者的细心与冷静,见面问礼不再是纯粹的问好,而是人与人之间心灵的交触,孝顺父母不再是纯粹的行孝,而是体现一个人的人格修养。这都是被很多人称为很土很传统的东西,但是,却是这些东西滋润了人的精神生活。
从战乱里逃生的大诗人杜甫,颠沛流离到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住在破旧的茅屋里,风来了把茅草卷飞,小孩子都来欺负他老而无力,这天晚上,房子里雨脚如麻,诗人彻夜难眠,过着这样的清苦生活,他还在想着天下的百姓,吟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美妙诗句。这是何等的胸怀,他的精神生活是何等的富有。被贬远方的苏子瞻,一个人孤苦伶仃,空有远大的志向不能施展才华,在边远的地方,只做一个小官,在任上过中秋,喝得大醉,醒来想起远方的亲人,挥笔写出“水调歌头”,词里面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名句,至今熠熠生辉。我们世代吟咏这美妙的诗句,体味诗人的美好愿望。大家敬佩诗人在失意的时候,还是这样的旷达。
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物质生活很不尽人意,可以说是清苦一生,失意一生,可是他们的精神生活是多么的富有和高尚,人们世代传诵他们,歌咏他们诗篇,这就是他们精神生活的魅力。也许我们这些人达不到他们的境界,就向他们学一点点吧,就一点点,这样我们就不会怨天尤人,面对各种挫折就会永远喜洋洋者矣。
老子以“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以鄙”发出他返朴归真乐于精神生活的心愿;屈原之所以跳漓江,是他信仰于传统的一臣不忠二君,他选择精神生活的陶冶放弃物质生活的刺激;陶潜的一句不为五斗米折腰展示出他厌恶官场的尔虞我诈,想还心灵的一片净土;鲁迅蔑视国民党的钱财,流着横眉冷对千夫指的血液,是因为他需要精神生活来充实自己。古人有着传统的思想,却同样钟情于精神生活,而现在的人还需要传统的思想和精神生活么?
没有传统的思想,人就会选择捷径,忽视了精神生活。传统教会人一步一个脚印,而当代教人一步登天,如果两者协调的不好,就会既一步登不了天也失去那攀登的滋润;传统教会人“公亦公,私亦私”,而当代的贪官污吏却不少,物质生活何其霸气,精神生活何其无力!没有传统的文化,人就会失去模仿,精神生活得不到发挥。长城、故宫、兵马俑包括丽江山水秦淮两岸这些祖先留下的文化,不正给了现在许多设计师以灵感,考古家以活力,地质家以资料,老百姓以精神上的享受么?精神生活是每个人所必须具备的。当你无助时精神生活给你希望,当你左右逢源时精神生活教你处世之道,当你失落时精神生活扶你一把,当你得意忘形时精神生活为你敲响警钟。
从公元前到公元后,精神生活并没有被人忽视,传统的东西依然灿发出它的光芒。寻求那一片属于自己心灵的空间,滋润一颗茁壮成长的心灵大树。

回答2:

孝敬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我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长河中,一直有许许多多孝敬父母的典范,让人们津津乐道,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位居一切美德之首,是做人的根本。
中外古今,都有孝敬父母的典范,早在我国东汉末年便有“黄香孝亲”这一历史佳话。黄香生于一个贫苦家庭,到了夏天,十分闷热,使人晚上难以入睡,于是黄香每到睡前就给他的父亲扇凉,直至父亲睡着。他强顶着困意为父亲扇凉爽,不正是孝敬父母的体现吗?不错的,孝敬父母其实说易也易,主动做些自己能做的小事,不让父母们烦心和过度操劳,不就是很好的“孝”吗?古人用他们的行动指引了我们该如何孝敬父母。
不单单在中国,德国思想家恩格斯同样是孝敬父母的典型。他父亲去世后,留下了一笔可观的遗产,引起了他几个兄弟之间的财产纠纷,当时正值他的母亲身患重病,为了不使母亲伤心,他主动放弃了那份属于他的遗产,平息了家庭可能出现的纠纷。后来,他在一封信中提到:“我可能会有成千上万的财产,但我永远不会有另一个母亲。”是啊,金钱财富固然是诱人的,可是父母却是永远的珍宝啊。他们给予了我们太多太多,小到无微不至的关怀,大到教我们做人做事,这些都无法用金钱去衡量。因此,我们应当孝敬父母,就像恩格斯所做的那样,为了使他母亲平静舒适地度过余生,他毅然放弃了自已的利益。恩格斯的这种做法,体现出了“孝”的精髓,他本人也成为后人效仿的典范。
可见,孝敬父母绝不仅仅像有的人理解为让父母过上锦衣玉食的生活,重要的是更多地给父母带来心灵的满足、安慰,尤其在吃穿不再成为困难的今天,这种意义的“孝”显得更有价值。当然,我所谈到的孝敬父母,并不是指为了顺应父母心思而一味地盲从,更不是封建时代倡导的“愚孝”。类似“郭巨埋儿”、“卧冰求鱼”等愚忠愚孝的故事,他们的孝心诚然可嘉,但他们的行为确实不敢恭维。因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观念的进步,“孝”的内涵确实也该与时俱进。
对于我们还没有自立的青少年来说,我们的成长还离不开父母的抚育帮助,孝敬父母上还做不了太多,但是,我们努力做到尊敬他们,陪父母多聊聊天,多做点力所能及的小事,不同样也是“孝敬父母”最好表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