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锡崖沟挂壁公路的建设背景

2025-04-13 10:06:07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锡崖沟村,它由十七个自然村组成,200多户人家,800多口人。他们的祖先是古代战乱和灾荒年代逃进山里来的。这里,四山阻隔,上山、下山全是悬崖绝壁。千百年来,他们过着自生自灭的原始人一样的生活,在沟里开荒、种地、植树、放牧、砍柴,俨然是一个“世外桃源”。解放后,他们也向往新生活,但闭塞的生存环境,让他们无法摆脱困境,大批的水果烂掉了,大量的药材沤了粪,烧了火。成群的猪羊赶不出山,人们生了急病,抬到半路就咽了气,山外的姑娘不往里嫁,除了换亲,只有打光棍。1962年,一位县委副书记来这里下乡,骑着马走到崖头找不到下山的路,把马也吓死了。回去以后,给锡崖沟拨了三千元钱,让他们修路。从此,他们开始了艰难而漫长的修路里程。
第一次在悬崖上抠出一条小道,只能胆大的人走,他们试图赶猪出山,结果赶了27条猪走了一里多就摔死了13头。
第二次,他们又换了一个方向修路,修到半途,无法前进,反而引得山上的狼进了村,被称为“狼道”。
第三次修路,他们想凿一个洞钻出去,结果打了一百米,碴也不好出,烟也无法排,交通局技术员说“以你锡崖沟的条件,80年打不通,5代人不受益”,结果这个洞变成了“羊窑”。
三起三落,锡崖沟人二十年的奋斗与探索、是希望与失望的心灵煎熬,是汗水和着心血的挥洒与搏杀.三次筑路的失败,锡崖沟人并没有甘心,更没有死心。改革开放的春风又一次点燃了锡崖沟人走出大山的希望。1982年1月1日,党支部又一次举起了筑路的旗帜。他们请来工程师,制定了“依山就势,顺崖凿洞,天窗排渣,螺施上升”的大胆创新的筑路方案。为了筹集资金,他们捧出了准备娶媳妇的积蓄,献出了当年过门的嫁妆,捐上了备下的棺材,变卖了菲薄的财产。村委会卖掉了集体的树木、牛羊、饲养室、连几间办公室也作了贷款的抵押。他们决心作一次破釜沉舟、决死一战。他们组成了党员攻坚队,青年突击队,光棍决死队,妇女支前队,全村男女老少都扑在了修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