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于清朝清乾隆皇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扬州的一个名为“三庆班”的徽戏戏班进京参加乾隆皇帝八旬寿辰的祝寿演出,获得空前成功。随后又有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等徽班进京,他们的演出风靡京华剧坛。这就是“四大徽班进京”。徽班在进京演出的过程中又吸收了昆曲、弋阳腔、梆子腔等剧种的表演艺术,逐渐发展并形成了当时最受欢迎的新的剧种——京剧。
道光二十年至咸丰十年间(1840-1860),经徽戏、秦腔、汉调的合流,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了京剧。
京剧之名始见于清光绪二年(1876)的《申报》。
清乾隆末期四大徽班进北京后,于嘉庆 、道光年间同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互相影响,逐渐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并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北京土语,逐渐融合发展。
道光二十年至咸丰十年间(1840-1860),经徽戏、秦腔、汉调的合流,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了京剧。
京剧之名始见于清光绪二年(1876)的《申报》。
清乾隆末期四大徽班进北京后,于嘉庆 、道光年间同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互相影响,逐渐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并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北京土语,逐渐融合发展。
京剧图片(9张)京剧,亦称“京戏”、“国剧”、“皮黄”。我国最具影响力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至今已有将近二百年的历史。京剧之名始见于清光绪二年(1876)的《申报》。 清乾隆末期四大徽班进北京后,于嘉庆 、道光年间同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互相影响,逐渐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并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北京土语,逐渐融合发展。 京剧音乐属于板腔体,用胡琴(京胡)、和锣鼓、京二胡、月琴等伴奏。主要唱腔有二黄、西皮两个系统,所以京剧也称“皮黄”。京剧常用唱腔还有南梆子、四平调、高拔子和吹腔。 京剧的传统剧目约在一千个,常演的约有三四百个,其中除来自徽戏、汉戏、昆曲与秦腔者外,也有相当数量是京剧艺人和民间作家陆续编写出来的。京剧较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的政治、军事斗争,故事大多取自历史演义和小说话本。既有整本的大戏,也有大量的折子戏,此外还有一些连台本戏。 2010年11月16日京剧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