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机处的设立是清代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标志着清代君主集权发展到了顶点。军机处成立于雍正七年(1729年),初名“军机房”,不久改称“办理军机处”,乾隆以后省去“办理”二字,遂简称为“军机处”了。
军机处本为办理军机事务而设,但因它便于发挥君主专制独裁,所以一旦出现之后,便被皇帝抓往不放,不但常设不废,而且其职权愈来愈扩大。
军机处的职官有军机大臣,俗称“大军机”,有军机章京,俗称“小军机”。
军机大臣由皇帝从满、汉大学士、尚书、侍郎等官员内特选,有些也由军机章京升任。军机大臣之任命,其名目为“军机处行走”,或“军机大臣上行走”。
所谓“行走者”,即入值办事之意。军机大臣没有定额,军机处初设时为三人,以后增加到四、五人至八、九人,最多至十一人。
扩展资料:
赵翼的《檐曝杂记》对他在军机处的上班情况有详细记载。比如,军机处每天晚上,会留一名大臣值夜班。但是担心早上的时候有什么紧急状况,值夜班的人照顾不过来,因此在早上又会派一名大臣去辅助值夜班的同事,这个就是军机处的“早班”。
乾隆皇帝也没闲着,经常一大早就起来了,有时候还会到军机处来。赵翼在书中写到,皇帝来时的信号是放爆竹,每过一个宫门,就放一个爆竹,赵翼待在值班室,听到爆竹声由远而近,由此来判断皇帝到了哪里。
参考资料来源:中新网-清朝军机处设“早班” 乾隆来时以放爆竹为信号
把权力集中到皇帝身上,削弱相权
军机处,亦称“军机房”、“总理处”。是清朝中后期的中枢权力机关。
雍正七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恐漏泻机密,始于隆宗门内设置军机房,选内阁中谨密者入值缮写,以为处理紧急军务之用。十年,改称“办理军机处”,简称“军机处”。
由于军机处本是一个非常的临时机构,自诞生之日起就摆脱了正式官僚体系的壅滞、繁琐的毛病,非常适合皇帝加强君权的意愿,所以,在准噶尔战事平定之后,按理应裁撤军机处,但结果非但不将其撤销,反而进一步扩大了军机处的权力,使其超越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成为最主要的政治核心。
乾隆初年,一度改称“总理处”,旋复旧。军机处任职者无定员,最多时六或七人,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充任军机大臣,通称大军机。设首席军机大臣,或称领班军机大臣,一般由满族亲王或大学士担任。其他任职者按各人资历分别被任命为军机处行走、大臣上行走、大臣上学习行走等。军机大臣须每天值班,等候皇帝随时召见。另选内阁中书等官充军机章京,通称小军机,满汉各半,掌缮写谕旨、记载档案、查核奏议。军机处具体职掌为:撰拟谕旨和处理奏折;议大政,议后提出处理意见,奏报皇帝裁夺;谳大狱,参与重大案件审拟;参与对重要官员的任免和考核;随侍皇帝出巡,奉旨出京查办事件等,用字寄上谕的名义对各地各部官员发布指令,凡特旨简放大员,如大学士、六部、九卿、督抚、将军、提督、学差、主考及驻外使臣,皆由军机处开单请旨。咸丰中成立总理各国通商事务衙门后,军机处之权渐移。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责任内阁成立后撤销。
军机处的办事效率很高。根据内阁制度,下属官员有事题奏,或皇帝颁发诏旨,都是经过层层机构,辗转交送,常常要花费很多时间。军机处则不然,一切均由大臣和章京通同办理,皇帝有谕,随时奉诏承办,而且必须当日事当日毕。在通常情况下,军机大臣每日早5点左右进宫应召觐见皇帝,有时一天召见数次,主要是承受谕旨,然后回堂拟写。起先由大臣亲自主稿,后来才改由章京起草,大臣拟定。经皇帝认可后,按照谕旨的性质分“明发上谕”和“廷寄上谕”两种形式向下传达。明发上谕指交内阁发抄,宣示天下。廷寄上谕因奏请而降旨,事属机密,由军机大臣直接密寄具奏人。廷寄需封入信函,交兵部加封,发驿驰递,根据事情的缓急,或马上飞递,即日行300里,或400里,或500里,或600里加急,一律由军机章京在封函上注明。封口及年月日处,加盖“办理军机处”银印。如遇特别机密紧要的密谕件,则由军机大臣自行缮写封固,上写“军机大臣密寄”。这一套廷寄制度,减少了很多中间环节,大大加快了办事速度。
①提高了办事效率,处理政务迅速、机密,是清朝君主集权的得力工具
②标志着我国的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军机处失利后,一阵亡大臣会议名存实亡到乾隆时期被撤销军机处。这一特殊机构便于皇帝独占朝政使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一切都要服从皇帝的意愿,从而使君王专制进一步强化。
始皇帝警务军政大权,提高威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