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所大学的人力资源专业比较好?

2024-12-13 05:53:08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笔者认为是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原因有三:
第一,我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习的课程比较一般大学人管专业更具有针对性。
我校劳动关系系下设劳动关系专业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与一般大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学科方向不同,一般大学偏重于经济管理、工商管理等方向,本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致力于培养具有和谐劳动关系意识,具备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方面基本理论素养,掌握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业务操作技能以及熟悉劳资政策和法规高素质的专业性人才,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组织人事管理、招聘、培训、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员工关系管理等具体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换言之,我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不仅仅具备人力资源管理学生应该具备的知识技能储备,更加善于在企业实战中,从劳动关系双方的角度处理各项问题,
学科专业基础课包括管理学、高等数学、西方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劳动关系、劳动法学、劳动经济学、心理学、市场营销、统计学等课程;专业课包括工作分析、组织行为学、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员工培训与开发、人才测评理论与方法、职业生涯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学术外语等课程;专业实验实践课包括人力资源管理软件、模拟招聘、人事经理角色扮演等课程;专业任选课包括企业文化、企业战略管理、社会保险管理、危机管理、公司法、领导学等课程。
第二:我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师资力量强大。
本专业乔建老师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动关系系主任,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主要社会兼职有: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劳动关系分会副会长、中国劳动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学会劳动社会学分会副会长、中国劳动经济学会常务理事,曾任北京市海淀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为:职工状况、劳动关系和工会理论等。第十二届北京市教学名师。
本专业郑桥老师是劳动关系系教学副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常务理事等。主要教学课程有劳动关系学、比较劳动关系、集体合同制度与实务、当代世界工运现状等。
本专业初浩楠老师多年致力于本系劳动关系专业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课教学任务,教授课程《人力资源管理概论》《组织行为学》等课程。教学中,不拘泥于课本知识、死板教学,而是将书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日常教学中每节课进行学生讲课,分为预复习与案例分析,锻炼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要求学生穿着正装上课,已然成为了劳动关系系的一大特色;经常进行实操训练,例如情景模拟、无领导小组讨论、模拟招聘等活动。

第三,我校主办的中国大学生人力资源管理技能大赛(HRU)由本系初浩楠老师自2015年创办至今,已跨过5个年头,覆盖范围已达到全国200所院校,且第四届HRU登上了央视新闻。该大赛旨在推动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推动高校与企业协同发展、联合育人,增强大学生、高校同企业交流。为落实教育部本科大会精神,将人才培养贯穿于全过程。

第二个问题我的回答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我看来更加重要的是实操的能力,所以,在打好基础知识之后,更加要注意锻炼自己的技能培训,例如盲打、劳动争议的处理能力等等。在大学期间也可以选择参加有关的比赛,锻炼自己的能力。

回答2:

推荐一波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可能有的人并没有听说过这个学校,这个学校也的确是双非,但是这也丝毫不影响我们学校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方面的闪光点呀!现在中国的很多大学都开设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但是不同高校的院校性质会决定不同学校的人资专业各有所长,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隶属于劳动关系系,听名字就可以知道,这个专业也算是学校的王牌专业了,而且正因为它隶属于劳动关系系,所以我们学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优势就在于人资与劳动关系的研究相结合,并且我们有深厚的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社保法等法律基础,这些技能到未来的工作岗位上简直不要太吃香!借用我们老师的话说:“一个对劳动法了如指掌的HR就是宝藏啊!”附一张主要课程图片

还有我们的培养特色里面呢,也明确的写到应用型人才还有可以协调劳动关系,有法律基础,这就是我们的优势所在呀~~~

另外,我们学校还承办了中国大学生人力资源职业技能大赛,这可是一个全国性的重要比赛,今年已经是第五届,每年都吸引着全国各大高校的人资学子前来报名。去年还被央视报道过,可以说是很优秀了!除此之外,学校还经常承办一些诸如大学生劳动关系论坛等类似的活动,还有台湾、海外访学等机会,可以与两岸三地的人资学生交流思想,这些活动都能特别好的开拓我们的视野。

最后,如果想要报考人力资源专业,数学和英语技能是必须的,一定要学好数学和英语,这样才能……走遍人资都不怕!

回答3:

作为人大劳人院的一员,我肯定要吹一波自己的学院啦,其实也不是吹啦,我们院是最早有人力资源专业的,也是最早有本硕博完整体系的,一入学的时候老师们就告诉我们“劳人之事,成人之美”我们也是这么做的

在理论上,我觉得我们院的课程设置还是很科学的,除了密切相关的管理学相关课程,基础的经济学、心理学、法学、社会学也都会涉及到,这些一方面可以给我们一个更加综合的学科视角和观点去思考问题,另一方面也为我们从不同角度和学科背景去理解人力资源提供了条件;大牛老师们有的是通过心理学、组织行为学去解释人力资源,有的关注人力资源的法律和劳动关系方面,有的则聚焦于职工健康和社会保险,老师们都非常专业,自然在理论上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启发。

实践方面,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是院长曾经和我们说过,人力资源在企业之中就像一个裁缝,而他也希望我们可以成为最好的裁缝,帮助企业量体裁衣,找到合适的人,也能找到我们合适的位置,这是我们实践的优势;另一方面,我们院关注就业,不仅很早就关注我们的职业规划,也会跟进最近的就业形势,你在这里可以触类旁通,了解就业大势,对于你去找其他方面的实践机会也有好处。

所以我觉得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综合是人力资源专业的最好选择。

回答4:

中国的大学里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最强的是我的母校,中国人民大学。

首先,根据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最新公布的第四轮工商管理学科评估结果可知在2018—2019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校排名,中国人民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排名第一,且属于A+学科。

同时,从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可知,中国人民大学是双一流A类大学。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隶属的工商管理学科是中国人民大学双一流建设学科,在人大你可以获得大量的资源。

其次,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名标招生的是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而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是最早在全国率先将人事管理专业改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也是全国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唯一拥有学士、硕士、博士完整培养体系。

同时劳动人员学院与国际劳工组织以及美国康奈尔大学、罗格斯大学,英国华威大学,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多伦多大学,荷兰蒂尔堡大学等世界一流高校签订有合作协议,出国留学交换的机会是非常丰富的。

以我自身经历,我的建议是学好数学!学好数学!!学好数学!! !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在人大劳人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要学两年四学期的数学,你将经历微积分,概率论,线性代数的洗礼!同时如果考研的话,数学也是必考科目!! !

谢谢阅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回答5:

人力资源专业排名
1 A++ 清华大学
2 A++ 西安交通大学
3 A++ 浙江大学
4 A++ 北京大学
5 A++ 上海交通大学
6 A++ 中国人民大学
7 A++ 武汉大学
8 A++ 中山大学
9 A+ 复旦大学
10 A+ 南开大学
11 A+ 南京大学
12 A+ 华中科技大学
13 A+ 天津大学
14 A+ 厦门大学
15 A 重庆大学
16 A 南京农业大学
17 A 四川大学
18 A 上海财经大学
19 A 东南大学
20 A 北京师范大学
21A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2 A 东北大学
23 A 西南交通大学
24 A 中南大学
25 A 中国农业大学
26 A 同济大学
27 A 吉林大学
28 A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9 A 大连理工大学
30 A 东北财经大学
31 A 湖南大学
32 A 浙江工商大学
33 A 哈尔滨工业大学
34 A 华南理工大学
35 A 暨南大学
36 A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37 A 北京理工大学
8 B+ 电子科技大学
39 B+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40 B+ 山东大学
41 B+ 江西财经大学
42 B+ 西北工业大学
43 B+ 华中农业大学
44 B+ 武汉理工大学
45 B+ 中国矿业大学
46 B+ 上海大学
47 B+ 西南财经大学
48 B+ 南京理工大学
49 B+ 华南农业大学
50 B+ 西南大学
51 B+ 河海大学
52 B+ 华东师范大学
53 B+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54 B+ 天津财经大学
55 B+ 南京师范大学
56 B+ 北京交通大学
57 B+ 浙江财经学院
58 B+ 中央财经大学
59 B+ 南京财经大学
60 B+ 合肥工业大学
61 B+ 华南师范大学
62 B+ 浙江师范大学
63 B+ 山西大学
64 B+ 湖南科技大学
65 B+ 北京工业大学
66 B+ 浙江工业大学
67 B+ 苏州大学
68 B+ 华中师范大学
69 B+ 上海理工大学
70 B+ 郑州大学
71 B+ 扬州大学
72 B+ 南京审计学院
73 B+ 湖南师范大学
74 B+ 湘潭大学
75 B 安徽财经大学
76 B 哈尔滨工程大学
77 B 福州大学
78 B 北京邮电大学
79 B 宁波大学
80 B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81 B 广东商学院
82 B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83 B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84 B 西安理工大学
85 B 北京科技大学
86 B 兰州大学
87 B 汕头大学
88 B 江苏大学
89 B 陕西师范大学
90 B 广东工业大学
91 B 哈尔滨理工大学
92 B 中国海洋大学
93 B 广州大学
94 B 山东农业大学
95 B 辽宁大学
96 B 山东工商学院
97 B 华东理工大学
98 B 重庆工商大学
99 B 西北大学
100 B 北京工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