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罗认为他的故乡加泰隆尼亚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地方,真正使他迷恋的还不是巴塞罗那古香古色的街市和繁华的地中海商港,虽然他在这儿长大成人。他始终觉得加泰隆尼亚那片广袤的原野更是令他神往的地方,他的祖辈世代居住在那儿,少年时代,他常到乡下祖父家游玩。18岁时,由于一场重病,使他在一个叫蒙特洛伊的农庄里住了很长一段时间。他在那片荒凉的山地里发现了永生难忘的魅力。起伏的山峦上密布着橄榄树和葡萄园,山的那一面传来海浪的涛声,人们在粗糙的岩层上凿出一幢房子,加上一个哥特式尖顶,就成了一所别致的小教堂,夜晚,乡间的空气那样透明,星星仿佛就在小教堂的尖顶上歌唱。这样的景色在一个体质孱弱的少年眼中,充满了神秘的色彩。米罗的祖辈都是传统的工艺匠人,在他看来,金银器皿上的那些图案,就是加泰隆尼亚乡村景色的符号,里面有说不完的传说和神话。www.findart.com.cn
当米罗开始接受艺术教育时,萦绕在他的脑海里的仍是神秘的加泰隆尼亚,墨守成规的学院派教育几乎窒息了他想当一名艺术家的理想。他把艺术看成是充满了幻想的心灵能够自由歌唱的世界,是生活中饱受创伤的精神得以慰籍的栖息之地。这个外表文静而内心激情如火的青年终于告别了狭小保守的巴塞罗那,来到欧洲文化的中心巴黎,寻找他的艺术之梦。
令人眼花缭乱的巴黎使米罗兴奋不已,他以极大的热情关注当时的前卫艺术运动。从他初到巴黎时的作品中可以看出野兽派和立体派对他的影响,尤其是野兽派的色彩为他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不论在米罗后来的哪一个艺术阶段,那种明快、响亮而又清澈的色彩关系,始终是他的艺术动人的力量之一。但是米罗并不满足于纯粹的视觉关系,他不认为艺术只是形式,它应该象诗一样,充满着回忆、联想和想象,用形象无言地向人们倾诉内心的神秘,就象他当年在蒙特洛伊的山村在静夜的星光下冥想,面对着古老的小教堂追思历史与人生。这时,一个新的流派正在形成,它的思想很快吸引了米罗,终于使米罗自由漂浮的思想和想象找到了归宿,这个流派就是超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有着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集合在这面旗帜下的诗人和艺术家以弗洛伊德的思想为依据来对抗他们所认为的资产阶级文明。他们声称,由于一切运用理性来分析和掌握现实的尝试都失败了,那就只有用潜意识来取代理性的位置。来自加泰隆尼亚乡村的米罗对社会和政治问题并不感兴趣,他从超现实主义的理论中感觉到诗意在艺术中的地位,正是这种诗意可以把内心的秘密用形象和符号自由地表达出来。潜意识隐藏在心灵的深处,当诗情从心灵涌出的时候,那些隐藏得最深的、早已被遗忘的记忆便伴随着诗的联想浮现出来,对米罗来说,这种记忆便是加泰隆尼亚的原野、山峦、农舍和橄榄树,它们已不是具体的形象,而更象抽象的符号反映着米罗内心的呼唤。www.findart.com.cn
超现实主义强调梦幻、联想和象征的画面效果和含义,米罗在他早期的作品中直接以他青少年时代的生活作为想象的来源,如《犁过的农田》(1923-24),象一个想在记忆中极力挽留的世界,它只在梦中出现,或是瞬间掠过脑海。它残留在记忆中,却又变幻不定,画面上的景物不规则地排列着,奇形怪状的动物,树丛中藏着一只眼睛,耳朵却长在树干上,一排排黑色的线条显然代表犁过的农田。米罗认为这是纯粹的自然,但不是来自客观的真实,而是来自对自然的梦幻般的思念。《小丑狂欢节》(1924-25)则更象纯粹的想象,开始脱离了对早年生活的直接回忆。画这幅画的时候,他并不是无目的地涂抹,而是画了很多草稿,从中捕捉无意识中闪现出的意念,再把这些意念精心设计在画面上,画面上仿佛是一个孩子在看完马戏表演后留下的印象,充满着稚气和幽默。实际上,米罗要捕捉的正是在一个成年人的心灵中闪现出的童年的回忆。在所有超现实主义画家中,米罗最忠实于自己的无意识感受,他自己也认为《小丑狂欢节》正是在诗的境界中超越了现实。www.findart.com.cn
米罗的艺术后来基本上是循着诗意与自然意象的路子发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逃避战乱,再次来到僻远的山乡,在忧虑与压抑的心情中继续为艺术保留了一块净土,那些充满诗意的命题与符号化的梦境仍然反映了他对艺术的执着,如《三更时分的夜莺之歌和清晨的雨》(1940)和《给情侣们启示未来的美丽之鸟》 (1941),画面上似乎只是美丽的色彩和抽象的色块,但仔细辨认,很快就能看出自然的意象:月亮、星星、小鸟和动物,当然也有变形的人物。米罗总是在很多画中不断地重复着这些符号,但给人的却是全新的印象,因为这些符号并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来自他的记忆和对自然的感受,经过灵感与诗意的纯化,把观众也带入了他的梦境中。www.findart.com.cn
战后,米罗已成为国际性的大艺术家,绘画也日益走向单纯,无论是为大型建筑设计的壁画还是架上绘画,都只有几块大的纯色,再加上符号般的点与线条,这似乎是纯粹的抽象绘画,再也看不到加泰隆尼亚的景色了,如《蓝色第三号》,只有一个红点和一个黑点,一根蜿延的线条缓慢越过画面,蓝色是那样纯净,象艺术家无穷的想象消融了整个世界,只有星星在歌唱,它仿佛留下一道纤细的轨迹,使人们去追溯蒙特洛伊那深沉的夜空。
霍安·米罗1893年生于西班牙。他的父亲是个金首饰艺人,接受祖业,开了一家首饰店。米罗的母亲出身于细木匠家庭。
或许是由于父母两个家庭传统技能、工艺设计的影响,米罗自小就想成为一个艺术家。但他性格内向,腼腆寡言,他的父母并不以为他会有很大出息。在他14岁时,他们把他送进巴塞罗那美术学校学习。然而,少年米罗给学校教员的印象是“罕见的愚莽”。后来他从美术学校退学。出于对家庭的责任,米罗17岁时当上一名商业职员。
职员的职业让他抑郁不乐,加上工作劳累,第二年他患了重病。父亲把他送到蒙特洛伊镇附近的农村疗养,在这里,他可以俯瞰金色的海滩、粗旷的断岩、坚石叠成的农舍、环绕村落的橄榄树和葡萄园。这让米罗领略到荒凉山地的无穷魅力,感受到自然界花木迷人的韵味。这一段的疗养生活,对米罗艺术风格的形成,是一种先期的准备。 身体复元后,米罗回到巴塞罗那,他的家人同意他进入一所美术学校学习。同期,米罗又选修桑特·鲁克艺术团体开设的课程。该团体早先成员“新艺术”建筑师安托尼·戈蒂在建筑上的杰出创造性,激发了年轻的学生米罗的热情,给予米罗很深远的影响。在这个艺术团体,米罗结识了两位年轻的艺术家乔恩·布拉兹和约瑟夫·劳伦斯·阿替格斯,他和他们终生保持往来。这个时候,米罗开始了绘画创作。
对于一个具有雄心大志的画家来说,巴塞罗那的天地太狭小了。经过艺术变革的巴黎,对米罗产生了强大的诱惑力。1919年他终于离开家乡,首次来到世界艺术之都巴黎。这个时期的巴黎艺术家荟萃,美术馆和博物馆珍品如云。但米罗是一个贫穷而并无盛名的青年画家,他的画在异国无法卖出,在巴黎他几乎天天挨饿。但首次的巴黎之行给他的最大收获是认识了许多艺术界朋友,特别是来自他祖国的画家毕加索。毕加索买下了他的一张自画像,这幅自画像一直被珍藏着。经过毕加索的介绍,米罗结识了云集在这里的许多艺术家。
1925年,米罗参加了在皮埃尔美术馆举行的第一次超现实主义展览。从这之后,米罗的作品就被人们称为梦幻绘画。
1929年10月,米罗与比拉·詹科莎结婚。妻子出身于一个古老家族,米罗一生都忠实于她。婚后,他们回到巴黎,住进一个小公寓。当时正值经济萧条,艺术家也都十分拮据,米罗只有在没有画室的情况下作画。两年后,在画家38岁时,女儿多萝娜在巴塞罗那出世,这是他们唯一的孩子。
从1930年起,米罗的作品定期在纽约等城市展出,他作为超现实主义领袖人物,在美国有很大影响。在世界画坛上,他的名望仅次子毕加索。米罗的超常感受力使他能用象征手法传达信息,用极自然的艺术语言、超越时空的方式与观众交流。他形象地表达了人类最强烈的感情热爱、仇恨、信任和恐惧。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米罗不能回到他的故土西班牙。他离开巴黎,在挪威附近的瓦兰吉维利一个诗意迷人的地方住了下来。那里的景色和自由飞翔的鸟儿感染了他,画家完成了《星座》组画。由于德军残酷轰炸,米罗又不得不带妻女乘火车逃难巴黎,而巴黎正面临着德军占领,画家只好逃回故乡。
二战终于结束,米罗结束了与世隔绝的日子,在1947年来到纽约。他在美国共呆了8个月,1948年从美国回到巴黎。回巴黎不久,人们为米罗举办了作品展览会,但他的作品卖出很少。一个画商买了米罗一批作品,其妻却懊悔痛哭,说“谁会来买这玩意,我们要破产了。”她没有想到,几年之后米罗的作品价格扶摇直上,若干倍数地增长。
在他一生的创作题材中,夜空中的星星成了变幻无穷的永恒的符号,于是有人把他称为“星星王子”。
米罗认为,情欲是最自然、最合乎本性和情理的现象,是生命的原动力。他对女性的魅力十分着迷,可以说他终生探讨最多的也是女性和关于男女性生活。但在生活中,米罗不沾女色,他一生只爱过两个女人:他的妻子和他的女儿。
1983年12月25日,米罗因心脏病突发,永远告别了他深爱的妻子比拉和女儿多萝娜,为了纪念这位杰出的艺术大师,欧洲文化艺术界把1993年定为“米罗”年,举办了盛况空前的作品展览和艺术活动。如果大师地下有知,一定会得到莫大的安慰。
恩我崇拜的画家之一,可爱的画家
多谢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