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侄帖》是颜真卿的书法代表作?
真正的英雄——颜真卿(余秋雨)
李白、杜甫、王维三位大诗人,在安史之乱中的坎坷遭遇,总的说来,都是伤痕累累,十分疲惫;但在这场时代灾难中,也有一个文化人,以自己的人格力量,发出了耀眼的光彩,他就是书法家颜真卿。
李白、杜甫、王维,他们面对安史之乱时所表现出的各种不同的选择,各种不同的表情,大概是一般中国文人都有可能遇到的几种模式。其实,在后来好几次的社会变革中,我们都遇到过这样的人。但是象颜真卿这样的人物,是很难再遇到了。我们知道,象安史之乱这样一场不是说既改变了唐朝的政治史和经济史,也改变了唐朝文化史的灾难,用什么样的肩膀去挑,才能大体上让历史的脚步平稳下来,颜真卿这样的肩膀,就能使这场灾难大体平静下来。前面所说的几个大诗人,他们的敏感,他们的才华,都不足以面对一场非常巨大的政治风暴;但是完全出乎意料,一个书法家做到了,颜真卿做到了!我们从小拿作他的帖子在练字的时候,没有想到他的那个一字一笔,包含着怎样的生命力度。我们真的不知道。后来当我知道以后,对我的冲撞非常大。我的叔叔教我看他的一本字帖,叫《祭侄帖》。我的叔叔在文革当中被迫自杀了。当我看到这个字帖的时候,我对“祭”字领会成激励我的“激”了,它让我了解了在伟大的唐代曾经出现过的一种伟大的人格。我希望我们年轻的生命,能够在这件事情上产生一种感应。
公元755年10月,安史之乱发生了。事发之初,唐玄宗真不知道怎么会冒出安史之乱来。唐玄宗是一个喜欢艺术喜欢写诗心胸比较开阔的人,安禄山突然这样了,所以他非常着急。河北24郡,难道没有一个人是忠臣吗?当时的河北,是指黄河以北的地区。安禄山当时的权力很大,全国三分之一的军队兵力掌握在他手中,势力遍及北中国。当安禄山一发难,整个北中国都吓蒙了,但第一个站出来平叛的是一个大文人颜真卿。颜真卿不容易的是,他是平原太守,直接是安禄山的部下,是他管辖范围内的一个太守。他的堂哥颜杲卿也是安禄山管辖下的太守。颜真卿是现在的山东德州的太守,颜杲卿是现在的河北正定的太守。颜真卿首先起兵,发表要讨安禄山的檄文,而且在一天之内募集士兵一万多。由于他募集了那么多士兵,就具有了巨大的号召力,在黄河以北的力量都纷纷地靠近他,于是在很短的时间就集中了20万军队。20万军队公推这个书法家作为主帅,一支伟大的力量形成了,而伟大力量的领军者,是唐代的一个大文人,大书法家颜真卿。这真是唐代文化的一个骄傲!
安禄山首先来到河北正定,因为他的叛军要经过正定,才能从洛阳向西安进发。安禄山到来后,颜杲卿一方面表面上表示归附,我是你的下级嘛,你要我参与你的部队,归附就是了;一方面与颜真卿不断地联系,不断地联络。你只要旗子一响,我马上就举起义旗。两股力量联在一起就了不得了。一个在山东德州,一个在河北正定,当中距离还比较远,谁来联络呢?就是颜杲卿的儿子颜纪明。年轻的颜纪明为联络来来往往,骑马,坐车。什么时候起义,什么时候发表檄文,什么时候组织队伍,现在安禄山的队伍在哪,都是颜真卿的小侄子颜纪明在联系。安禄山推测颜真卿哥弟俩定会背叛他,就把颜杲卿的家人全部集中作为了人质。
经过颜纪明的联络,颜杲卿终于也起事了。由于寡不敌众,叛军攻下常山后,安禄山问被俘的颜杲卿:我是你的上级,你为什么背叛我?你不讲道理。颜杲卿反问安禄山:皇帝是你的领导,你为什么背叛皇帝?背叛大唐?安禄山急坏了,首先把颜杲卿的舌头割下来,然后把他的手剁下来,非常残暴。安禄山用最残酷的刑法来对付这个民族英雄,这个唐代相当了不起的英雄颜杲卿。继而颜家30几个人全部被杀害,颜家为此付出了极大的牺牲。颜纪明也被杀头,而且是身首完全离开。面对这种情况,颜真卿还是坚决要平叛。颜家已经是一片血海了,30几个被杀,堂哥被杀到这个程度,先割舌头,再挖眼睛,完全是最残酷的刑法。安禄山真不是个东西就在这一点上。
颜真卿不断地领队伍打仗。平心而论,这个仗确实难打,因为临时召集起来的人缺少战斗力,又由于当时唐王朝的整体指挥有误,所以他只能慢慢地边走边打,边打边走,经河北这一带往南,向正在陕西扶风的唐肃宗靠拢。皇帝对他当然有高度评价。但颜真卿必竟没有胜利,两个城都被安禄山的部队攻下来了。
朝廷在兵荒马乱中,也没有什么样的仪式和力量,来纪念这个英雄的家族。在一个灾难的时代,中国的一个英雄的文化大师,带领着一个英雄的家族,走向了血海。这样非常悲壮的图景,在人类文化史上都少有!
两年过去了,要纪念自己家里的人,颜真卿觉得你朝廷不祭我来祭,于是就写了几篇文章。给我们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纪念侄子颜纪明写的《祭侄帖》。从来没有看到一个书法能够如此表现出壮烈的鲜血淋漓的有一种狂放的气质的这么一种格局,但是,《祭侄帖》完全体现出来了。《祭侄帖》原稿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我为了看这个,那真是认认真真排了好长时间的队。看了几次,《祭侄帖》每次都让人激动万分。《祭侄帖》让大家感觉到书法是有强大生命力的,而不是一般的生命力。
现在一般书法家认为《祭侄帖》是王羲之《兰亭序》之后的第二帖,就是天下行书第二帖。不是因为壮烈的行为他成了英雄,我们才珍贵他的书法,不是。即使完全不知道颜真卿的任何生平,这个字帖也是天下第二法帖。当然也有人,比如象我这样非常激动的人,也可能认为它是第一书法帖,因为它确实包含着一个家族和颜真卿太大的生命投入,特别是比之于我们那些太可爱的诗人。我们发现这个人的生命强光太厉害了,仅管失败了,但是,反安史之乱的第一信号是他。当现在历史学家来总结安史之乱为什么那么快被平息,第一原因是颜真卿,因为他首先举起义旗,把安禄山的风头打掉了。
一个文化人在历史变革中能发出什么样的信号?如果说前面的信号是一个文化人不太称职地成为一个20万人的统帅的话,那么他后来用《祭侄帖》和其它两个书法帖来作为祭祀的时候,他把这个悲壮的历史完全上升到了审美,上升到了文化,这是我们要永远尊敬颜真卿的地方。
颜真卿举起旗帜骑上马背,带着20万人向着安史之乱的部队杀过去,那时他46岁。谁也没有想到又过了28年,74岁的颜真卿又接受了一个使命。原来各地的藩镇,借平息安史之乱立的功,趁机在各地称王了。后期的唐王朝糟糕就糟糕在这儿。开初,藩镇平息安史之乱,追求的是整个中国的统一,但是经过安史之乱一折腾,他们这儿打打那儿打打,每个人都拥有了自己的军队,就自己称王了。其中一个就是在河南许昌称王的李希烈,他和另外一支队伍连在一起,力量很大,跟唐王朝唱对台戏。德宗皇帝觉得,如果李希烈做了这个示范,其它藩镇也会跟上,那唐朝就不象样子了。皇帝想来想去,我们现在没有力量去打李希烈,只能对他安抚,在安抚的过程中刺探情况,但更重要的是说服他不要反。
这个人是谁呢?皇帝想到了74岁的颜真卿。(这里面也有奸相的主意,他们知道颜真卿是有去无回,可借刀杀人.) 他们的理由非常充分:打安禄山最有功的应该是颜真卿,他比你李希烈功大,完全可以居高临下的教育你、说服你;第二是颜真卿的荣誉和社会地位那么高,年龄那么大,你能把他怎么样?皇帝出的这招棋,朝廷里所有有良知的官员全部都反对,因为李希烈反叛的倾向是太明确了,已经用不着刺探了。让一个老人家从长安到许昌到河南,路途真是太遥远了;而且你过去,不知道是什么待遇。我们唐朝好不容易有这么一个国师性质的德高望重的文化大师,让他做这件事情,风险实在太大。
但是颜真卿觉得这是我的使命,应该做这件事;如果他真的反叛,我就当着他的面骂他。一个有骨气的文化人格,往往会有这种想法。颜真卿想,最好是打,但是我没有兵力。一路上经过的城市,所有的将士都劝阻他千万不要去,说他那里完全是虎穴狼巢,你一个老人家,一个大书法家,怎么就去了呢?
颜真卿仍然愤然前往,到了李希烈的地方。可以想象,李希烈一个谋反的小人,也比安禄山好不了多少。李希烈在城外摆出阵势,想要把老人家吓一跳,但是颜真卿不是一般的文化人,也带过兵打过仗,根本不在乎这一套,反倒把李希烈给镇住了,李希烈只好认认真真地对待他。颜真卿仔细了解情况,不断地说服他。李希烈要颜真卿做他的军师,为我起草独立的东西,因为你知道皇帝该怎么做,你都告诉我。颜真卿非常愤怒,我就是来解决你反叛问题的,你还敢胡言乱语。李希烈用尽了流氓手段。一会儿伪装要把他烧死,把颜真卿推到火堆前。颜真卿当然完全不屈服。然后又好几次要把他推到坑前要活埋,颜真卿也不屈服,后来把他关在庙里。颜真卿明确给手下的人说,这就是我的坟墓,我准备死在这里了。朝廷最后把李希烈的弟弟围阡了。李希烈为了报复,处死了颜真卿,那一年(公元785年农历八月十三)颜真卿76岁。颜真卿用他的生命,捍卫了大唐文化的最后一丝尊严,也为中国文人在一种政治灾难中的文化人格做出了最高的表率。这真是了不得!后来,朝廷为颜真卿举行了隆重的国葬礼,德宗皇帝停止办公五天,这是很应该的。象颜真卿这样的人格表帅,会让一般的好人也感到敬畏。“敬”和“畏”连在一起,这是好多人都做不到的,但他做到了。我们已经历经风霜,看到过太多太多的喜剧和悲剧,一些人和事让我们泪流满面,颜真卿就是这样的人。看他的《祭侄帖》和生平,我们不得不泪流满面。尽管我们那么喜欢李白,喜欢杜甫,喜欢王维,喜欢白居易,看了他们的生平事迹,都有一番激动和骄傲,但这个激动则属于中国文化的骄傲。而颜真卿既是中国文化的骄傲, 更是中华英雄的骄傲!
祭侄帖 不是 颜真卿的书法作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