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总体相关性来看,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存在跷跷板效应,但是,这种效应在不同时期表现不一致。
在不同的时期,股票价格波动和债券价格波动在同一方向和相反方向上变化。股市的这种低波动性不足以引起投资者股票和债券投资组合的大规模变化。
这种协同效应主要是由影响股票和债券市场的共同因素引起的,如利率和经济增长率的变化,通常会导致股票和债券市场的协同波动。
因为股票和债券是资产,资产价格通常与收益率成正比,与贴现率成反比。经济增长提高了股票和债券的收益率,股票和债券的贴现率随着市场利率的提高而提高。
为了更详细地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我们将股票市场的升降阶段作为参考期。它反映了股票市场波动期间债券市场价格的升降。
扩展资料:
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共同的功能:
我国政府和企业先后发行多批债券,为弥补国家财政赤字和国家的许多重点建设项目筹集了大量资金。
效益好的企业发行的债券通常较受投资者欢迎,因而发行时利率低,筹资成本小;相反,效益差的企业发行的债券风险相对较大。
受投资者欢迎的程度较低,筹资成本较大。因此,通过债券市场,资金得以向优势企业集中,从而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
一国中央银行作为国家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部门,主要依靠存款准备金、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和利率等政策工具进行宏观经济调控。
其中,公开市场业务就是中央银行通过在证券市场上买卖国债等有价证券,从而调节货币供应量。实现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在经济过热、需要减少货币供应时,中央银行卖出债券、收回金融机构或公众持有的一部分货币从而抑制经济的过热运行;当经济萧条、需要增加货币供应量时,中央银行便买入债券。增加货币的投放。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债券市场
百度百科—股票市场
从总体相关性来看,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存在跷跷板效应,但是,这种效应在不同时期表现不一致。
在不同的时期,股票价格波动和债券价格波动在同一方向和相反方向上变化。股市的这种低波动性不足以引起投资者股票和债券投资组合的大规模变化。
这种协同效应主要是由影响股票和债券市场的共同因素引起的,如利率和经济增长率的变化,通常会导致股票和债券市场的协同波动。
因为股票和债券是资产,资产价格通常与收益率成正比,与贴现率成反比。经济增长提高了股票和债券的收益率,股票和债券的贴现率随着市场利率的提高而提高。
为了更详细地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我们将股票市场的升降阶段作为参考期。它反映了股票市场波动期间债券市场价格的升降。
扩展资料:
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共同的功能:
我国政府和企业先后发行多批债券,为弥补国家财政赤字和国家的许多重点建设项目筹集了大量资金。
效益好的企业发行的债券通常较受投资者欢迎,因而发行时利率低,筹资成本小;相反,效益差的企业发行的债券风险相对较大。
受投资者欢迎的程度较低,筹资成本较大。因此,通过债券市场,资金得以向优势企业集中,从而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
一国中央银行作为国家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部门,主要依靠存款准备金、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和利率等政策工具进行宏观经济调控。
其中,公开市场业务就是中央银行通过在证券市场上买卖国债等有价证券,从而调节货币供应量。实现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在经济过热、需要减少货币供应时,中央银行卖出债券、收回金融机构或公众持有的一部分货币从而抑制经济的过热运行;当经济萧条、需要增加货币供应量时,中央银行便买入债券。增加货币的投放。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债券市场
百度百科—股票市场
从总体相关性来看,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存在跷跷板效应,但是,这种效应在不同时期表现不一致。在不同期间,股票价格波动和债券价格波动时而同向变化,时而反向变化。这种股票市场的较低波动性不足以引起投资者的股票和债券的资产组合发生大规模的变化。而这种协同效应主要由影响股市和债市的共同因素所致,比如利率的变化和经济增长率的变化,这两者的变化通常会带来股市和债市的协同波动。因为股票和债券一样都是资产,资产的价格通常同其收益率呈正比,与其贴现率成反比。经济增长使得股票和债券的收益率都上升,市场利率的提高使得股票和债券的贴现率同时上升。
为了更加详细的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我们将股市的大起大落的阶段作为参考期。显示了在股市大涨大跌时期,债券市场价格的涨跌状况。我们发现,除了2002年7月至2003年1月这段股市下跌时期中,债券市场出现同方向的下跌趋势外,其它5个股市大波动时期,债券市场都表现出与股市变化相反的变动趋势。在同向变化的这个时期,股价的涨跌幅最小。这组数据支持了股市与债市之间的“跷跷板效应”。并且,股市下跌时债市涨幅更加明显。前一个特征表现出投资者在资产组合选择中对于风险的敏感性较高。后一个特征主要是由于股市通常上涨较慢,而下跌较快。因此,在股市上涨时期,债市资金总是通过缓慢的方式撤离;而一旦股市出现大跌,投资者为了避免损失,会快速从股市撤出资金,大量资金从股市流入债市带来的债券需求的突然增长,通常会较快的拉高债券价格。
(一)债券市场 我国的债券市场其实在新中国建立初期就开始建立。新中国刚成立时,百废待兴,经济极度困难,为筹集建设资金和弥补财政赤字,于1950年11月发行了为期5年、总额3亿元的“人民胜利折实公债”。1954年到1958年,为筹集建设资金,连续发行了5次共计35.54亿元的“国家经济建设公债”,这些债券的发行,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但随后由于“左”的思想的影响,国家停止了国内外的举债活动,这一停就是二十多年,直到1981年7月我国才恢复国债发行,国债恢复发行后,企业债券也开始出现。1985年,沈阳房地产公司通过公募的方式向社会发行了5年期企业债券,拉开了企业债券发行帷幕。随后随着银行体系的改革,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相继发行金融债券,1994年,三大政策性银行成立,发行政策性金融债券成为它们筹集资金的主渠道。经过60余年的发展,我国的债券市场基本形成了国债、地方政府债、中央银行票据、企业债、公司债、短期融资券、可转债、可分离交易债、中期票据、资产支持债券、金融债等十多个品种。但作为债券的流通市场,起步却相对较晚。1986年8月5日,沈阳信托投资公司首先开办企业债券的柜台转让业务,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债券流通转让。在沪深交易所成立后,债券集中在交易所交易,形成交易所债券市场。但是债券的交易发生了一些违规事件,比如“3.27”国债期货风波以及后来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机构投资者通过“回购交易”等方式导致大量银行资金违规进入股市,造成股市泡沫。中国人民银行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于是要求商业银行退出沪深交易所市场,转而进入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提供的交易系统进行回购交易和现券交易,由此形成银行间债券市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形成了交易品种最齐全、交易量最大的市场,其交易量占整个债券市场交易量的95%以上,其交易主体主要以机构投资者为主。截止2010年末,银行间债券市场参与的机构有10235家,这些机构主要包括银行、基金、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信用社以及其他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投资者。 (二)股票市场 我国的股票市场是改革开放后出现的新生事物。最早的北京天桥百货公司的股份制改造拉开了我国企业股份制改造的序幕,1990年和1991年沪深交易所的相继成立,2004年中小板市场以及2010年创业板市场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取得初步成果。但从股票市场交易的产品结构来看,我国股票市场上交易的产品主要是上市公司的普通股、少量的B股以及股指期货,相对来说,交易品种显得过于单一,单一的交易品种不利于分散风险,也不利于活跃市场。从投资主体来看,虽然随着市场的发展,证监会在不断放宽股票市场的投资主体进入股票市场,在不断培育机构投资者,但总体来说个人投资者仍然是股票市场的主力军。从市场规模来看,截止2010年末,我国境内上市公司共有2063家,股票总市值达26万亿,流通市值19万亿,日均成交2千多亿,与交易所刚成立时简直不可同日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