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课文,写人篇目比例较高,以人物形象分析带动文言学习,是阅读这类文章的一个有效路径。如学习《曹刿论战》,我们可以分析曹刿和鲁庄公形象;学习《愚公移山》,愚公、智叟以及愚公妻子的形象研讨我们就不应放过;而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和齐王的形象也应是我们讨论的重点;等等。但也要注意,“贴标签”式的人物形象分析不值得提倡,同学们在分析文言文里的人物形象时,一定要深入文本,有时还应联系相关的课外材料来印证自己的分析,以便获得较为准确的认知与评价。 比如《桃花源记》是我们很熟悉的一篇课文了,说到渔人,一般都把他视作百姓形象的代表,追求和平幸福的生活,以此说明当时社会之黑暗;还有同学在渔人品行问题上争论不休。但如果我们深入文本,就会发现一个新的“桃源仙境”。中科院范子烨先生就为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 范先生认为偶然闯入桃花源的“渔人”是一个懂得自然审美、喜欢观赏风景的人。他说,“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的描写,暗示“渔人”不是一个没文化的普通渔夫,至少他不是一个为着生计而捕鱼的人。因为为生计的渔人很难具有审美的情怀,他不会为绚烂的桃花、鲜美的芳草而惊异,而沉醉,甚至忘记路途的远近。的确,山区的农民不以登山为乐,海边的渔民也缺少划船的雅兴。这个渔人不寻常。 再进一步,针对“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的描写,范先生指出,“在等级森严的东晋时代,这位‘渔人’居然可以很随便地拜访郡中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他讲述自己亲身经历的奇闻异事,不仅如此,他的讲述还能够引起太守的高度重视,乃至派人跟随他去重觅桃花源。”据此推断,“渔人”肯定是一位具有深厚社会背景的隐士。 如果与屈原的《渔夫》、柳宗元的《江雪》《渔翁》联系,不难发现,渔人实际是寄托着诗人情志的一个意象。而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囿于传统分析,疏于研究,自然缺少了发现的眼光,也就缺少了享受惊喜的机会。 再看一例,《陈涉世家》中对陈胜的形象分析。我曾经试着让同学们对“苟富贵,无相忘”的两种翻译进行比较,要求说出哪一个翻译更贴近陈胜性格。 ①如果将来我富贵了,一定不忘记你这个老朋友。 ②如果有一天谁富贵了,我们彼此不要互相忘记。 结果很是惊喜。显然,第一个翻译更能凸显出不满现状、自命不凡的陈涉形象,一个有大志有抱负的年轻人的形象通过这一句而跃然纸上。陈胜认为自己有朝一日可能富贵,而“佣者”为“燕雀”,目光短浅,无富贵之可能。如果译成第二句,富贵是所有的人,那陈胜的形象就变成一个谦谦君子了,不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再从下文的“佣者笑而应”中可见,佣者是很瞧不起陈胜的这个头脑发热的理想的,佣者不敢想富贵。 由此可见,我们的文言学习还有很大的研读空间,我们务必要充分地占有材料,高瞻才能远瞩。唯有这样,你的人物形象分析才可能新意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