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文化人类学术语,求解,10-20分送上

2025-02-24 23:55:32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只找到三个、、、
1.文化涵化作为文化变迁的一种主要形式,文化涵化是指异质的文化接触引起原有文化模式的变化。当处于支配从属地位关系的不同群体,由于长期直接接触而使各自文化发生规模变迁,便是涵化。具体言之,涵化有下列特征:   1、涵化与出于资源的借用不同,多是在外部压力下产生的,经常伴随着军事征服或殖民主义统治。   2、涵化与个别文化因素的借用不同,往往意味着许多文化因素的变化。   3、相互接触的群体,总有一个是强大的,处于支配地位,另外的则处于从属地位。从属的群体通常从支配的群体借用的文化因素较多。但也存在相反的情况,若从属的群体存在强大的文化优势,最终被涵化的将是支配的群体。中国历史上北方民族入住中原的情况,就是如此。接触的群体有时也会各自丧失文化个性,而形成一种新文化。
文化涵化与族群传播互动的人文背景
  文化涵化是指异质的文化接触引起原有文化模式的变化。“社会共生论”认为,“共生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包括人与自然共生态、经济共生态、文化共生态等。广西是一个多元“主体要素”、“资源要素”、“约束要素”共生的社会,其共生关系是通过逐步的历史演化而实现的,其中既有旧的共生关系,又有新的共生关系,既有不合理的共生关系,又有合理的共生关系。文化涵化的过程,就是一个各要素相互作用,实现共生的过程,从社会人文角度来看,与广西跨文化传播相关联的共生要素主要有:
主体要素——走向“后民族结构”的边疆族群
 8. 货物崇拜 (英文:Cargo Cults,又译货物运动)是一种宗教形式,尤其出现于一些与世隔绝的落后土著之中。当货物崇拜者看见外来的先进科技物品,便会将之当作神祇般崇拜。

最为知名的货物崇拜,是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时,美军于太平洋一个小岛建立一临时基地。当时岛上的土著看见美军于“大铁船”(军舰)内出来,皆觉得十分惊讶。此外他们也看到有一些“大铁鸟”(军用飞机)运送穿着美军军服的人,以及得多物资。这些土著看见这种情况均感到很惊讶,并觉得这些“大铁船”及“大铁鸟”十分厉害。加上美军也提供部份给土著[1][2][3],而这些物资对土著来说十分有用,结果令这些土著将美军当作神。

第二次世界大战完结后,美军离开这个小岛,只留下一些美军军服及一些货物。这些土著便认为这些货物具有神奇力量,又相信“神”(美军)他日会回来,带来更多货物,使他们展开一个幸福新时代[4][5]。但是美军当然一直也再没有回来,因此这些土著便自己发展出一套敬拜仪式,崇拜美军军服以及货物[6]。该宗教的表现形式是土著会穿着美军军服升起美国国旗,图腾则是木刻的飞机。一般把这种新的宗教被称为“约翰布鲁姆教”。

9.千禧年主义或千福年主义(英语:Millennialism或chiliasm)的概念来自于“千年”,即是指长度为一千年的时间循环。千禧年主义是某些基督教教派正式的或民间的信仰,这种信仰相信将来会有一个黄金时代:全球和平来临,地球将变为天堂。人类将繁荣,大一统的时代来临以及“基督统治世界”。千禧年的到来并非意味着“世界末日”,但认为千禧年是人类倒数第二个世代,是世界末日来临前的最后一个世代。一些人相信在千禧年到来和世界末日到来之前将会有一个短暂的与撒旦[1]或是敌基督交战的时期,之后就是最后的审判。
某些基督教徒所抱有的一种新年,谓在基督复临之前或者紧随其后,将要出现1000年的圣徒统治。这种信念通常以《启示录》第20章1-7节为依据。
基督教的主体从未认可千禧年主义,但是从基督教初期就有许多信徒宣讲它。
而在19世纪启示论和千禧年主义思想重新兴起,例如普利茅斯兄弟会和基督复临派。
在20世纪后半叶,千禧年主义一词由社会科学家所采用,含义也有所引申,指期待世界及早突然发生变化的任何宗教群体。这类派别往往兴起于重大社会变动或社会危机之时,其争取目标往往是推进某种受取缔的社会群体,如美拉尼西亚群岛的货物崇拜。
千禧年主义或千福年主义(英语:Millennialism或chiliasm)的概念来自于“千年”,即是指长度为一千年的时间循环。
千禧年主义是某些基督教教派正式的或民间的信仰,这种信仰相信将来会有一个黄金时代:全球和平来临,地球将变为天堂。人类将繁荣,大一统的时代来临以及“基督统治世界”。千禧年的到来并非意味着“世界末日”,但认为千禧年是人类倒数第二个世代,是世界末日来临前的最后一个世代。一些人相信在千禧年到来和世界末日到来之前将会有一个短暂的与撒旦或是敌基督交战的时期,之后就是最后的审判。
中国历史上的千禧年主义
有些学者认为,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与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如果从宗教角度解释,也是千禧年主义的一种。([日]三石善吉∶《中国的千年王国》,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

回答2:

文化采借
两种文化接触后发生传播,在传播过程中互相采借对方的文化,是文化发展的普遍现象。但是采借并不是完全对等的,也不是对所有外来文化的全部采借。文化采借大多是相对落后的社会采借发达社会中的先进文化元素,相反的情形十分少见。采借是有所选择的,选择的标准主要有:①有使用价值。使用价值越大的文化元素,越容易被采借;反之,则不易被采借。②合乎本民族的文化模式。凡是与本民族文化模式相协调或差异不大的文化元素,就容易被采借;与本土文化有抵触或差异大的,则不易接纳。③符合民族的心理特性。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性,有的性格保守,有的积极进取;有的温文尔雅,有的粗犷豪放;有的妄自尊大,有的谦逊为怀。凡是符合本民族特性的文化元素,不论是守旧的、新奇的、粗糙的、精致的,都可能被采借。

  在文化采借中,一般的情形是物质文化的采借先于和多于精神文化的采借。物质文化的利用价值比较容易判断,它与本民族的意识形态没有直接的冲突,因而易于被接纳。而精神文化所遇到的情形恰恰相反。一种理论或观念往往打上民族的和阶级的烙印,与其他民族或社会的传统的或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有可能发生冲突,因此它的传播与采借会遇到更多的困难和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