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门见山的说,就是因为光耦不是所有继电器都能驱动得起的,特别是小型光耦
道理很简单,假设有一个24V,15ma的继电器,能控制10A的负载。那么这个继电器的功率是360mW,但假设现在你只有5V的电源,不能用这个继电器,你就找5V的继电器,然而要控制10A的负载,5V继电器显然也需要360mW的功率,那么它动作电流就是360/5=72ma。。。 问题就在这里,小光耦顶多承受50ma,用在这里就烧掉了。
所以在不知道继电器具体型号之前,还是默认用三极管控制比较好。而且三极管的二次放大作用也使得光耦的动作更为灵敏,控制起来就比较干脆嘛。(继电器本应该用逻辑电平控制,但光耦的输出是线性的这点要切记,而三极管除了增大驱动能力之外,还可以把光耦的线性斜率大大增加,也就接近逻辑电平了。)
光耦驱动太吃力,发热严重,三极管进行电流放大后则可以轻松驱动继电器。
如果光耦的输出完全驱动得了继电器,又能满足继电器的电压要求,就可不用三极管
1光隔的驱动能力和输入的电流还有一定的关系,这样就需要较大的输入电流。
2还有相位的要求,如同相或反向。
3光隔输出的驱动能力低,而且继电器有是感性负载,所以要用三极管。
就是因为光耦不是所有继电器都能驱动得起的,特别是小型光耦.
道理很简单,假设有一个24V,15ma的继电器,能控制10A的负载。那么这个继电器的功率是360mW,但假设现在你只有5V的电源,不能用这个继电器,你就找5V的继电器,然而要控制10A的负载,5V继电器显然也需要360mW的功率,那么它动作电流就是360/5=72ma。 问题就在这里,小光耦顶多承受50ma,用在这里就烧掉了。
所以在不知道继电器具体型号之前,还是默认用三极管控制比较好。而且三极管的二次放大作用也使得光耦的动作更为灵敏,控制起来就比较干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