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纵深战役”战役理论被视为三四十年代苏联军事科学的最大成就。这一理论是苏军于30年代总结第一次世界大战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为适应武器装备的发展而提出的,实施进攻战役的重要指导思想。它强调以杀伤性兵器同时压制敌整个防御纵深,在选定方向上突破敌战术防御地幅,尔后将扩张战果的快速集群投入交战,在可能的情况下以空降兵实施空降,迅速将战术胜利发展成为战役胜利,以尽快达成预定目的。大纵深战役理论为突破第1次世界大战期间以阵地战为主的框框指出了途径。它揭示了进攻的真谛——强大的突击力和高速度的结合所产生的威力。这一理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得到充分运用,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战果。
大纵深战役思想归结起来要解决两大任务;第一,用合成集团军和坦克集团军组成的突击集团以及航空兵,对敌人的整个战术纵深同时实施突击,以便摧毁敌人的防御;第二,用快速部队和空降兵的迅猛行动和航空兵的突击,将战术胜利发展成为战役胜利。
苏联军事科学制定的大纵深战役理论在苏联各军事学院、部队和司令部很快得到了承认和广泛应用。基辅军区(1935年)、白俄罗斯军区、莫斯科军区、敖得萨军区(1936年)和其他军区先后通过军队演习证明了这一理论的基本原则的正确性。随后,这些原则又在哈桑湖战役(又称张鼓峰事件,1938年七八月)、哈拉哈河战役(又称为诺门坎事件1939年)以及苏芬战争(1939年11月-1940年3月)中得到了实际检验。在 决定性方向上集中使用兵力兵器,重视诸兵种之间的密切协同,以及充分估计炮兵、坦克和航空兵的作用等原则都得到了充分的肯定。
PS:详情楼主请参见以下链接:
这一理论是苏军于30年代总结第一次世界大战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为适应武器装备的发展而提出的,实施进攻战役的重要指导思想。它强调以杀伤性兵器同时压制敌整个防御纵深,在选定方向上突破敌战术防御地幅,尔后将扩张战果的快速集群投入交战,在可能的情况下以空降兵实施空降,迅速将战术胜利发展成为战役胜利,以尽快达成预定目的。
几个例子,我军当面有有敌人三至五个集团军,构筑了长30公里,纵深20公里的防御区,按照一战时期的打法,是先集中火力打敌人的第一条防线,等巩固了战果后,再逐步的推进。但按照大纵深战役理论,进攻不应当追求宽度,应当追求深度,我们应当集中火力,在3—5公里的正面对敌人整个纵深进行火力压制,迅速将敌人整个防御区域击穿,再投入预备队,扩大战果。大纵深战役理论对兵力的要求很大,一般设想大纵深战役的方面军辖3-4个突击集团军,1-2个普通集团军,1-2个步兵军组成的预备队,快速集群方面军航空兵,以及加强兵团。 所以,在二战中苏军动辄是百万人的大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