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文明礼仪调查报告

,求办法~~~
2025-01-06 04:45:59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近年来,韩剧在我国热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剧中生活场景所展露出的韩国人优秀的礼仪习惯。在剧中发现韩国人和人打交道时,无论大人小孩,在问侯别人的时侯一定会先鞠躬,至少也要上身欠一欠,然后才面带微笑的问侯。每天清晨起来,做儿女的都会主动和家长问侯:“妈妈,您早!”“爸爸,您早!”在上下班去回时都要向父母鞠躬告辞和报到……看到这些不禁想起了我们现在的学生,他们都是独生子女掌上明珠,家长对孩子的宠爱和关注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境地。一些老师和家长认为现代社会讲个人自由,小孩子天真无邪,想怎样就怎样,对培养孩子的文明礼仪习惯不够重视,孩子说话没大没小,家里来客人也不懂礼貌,和别人相处唯我独尊不懂得谦让,对长辈言行不敬等现象确实存在,而且不在少数。

有位哲学家说过:文明礼貌是一个人心灵程度的反映,文明礼貌是社会进步的一种标志。我们中国历来被称为礼仪之邦,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在《论语》中就有“不学礼,无以立” 的观点,就是说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学礼开始。可见,礼仪教育对培养文明有礼、道德高尚的高素质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其实韩国人的礼节都是从我们中国的孔子礼仪那儿学习过去的,而且一直保持到现在。可是为什么我们中国人却连自己的东西都保不住呢。礼节礼貌看似小事,实则它在一定意义上代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程度,代表着一个民族的素质修养。虽然,古时侯国人曾为那繁琐的礼节所累,但今天我们绝不能因噎废食,而忽视了礼节礼貌的培养和教育。作为老师,我们不仅要交给学生文化知识,而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如何做人,做一个品德高尚人格健全的人。所以提高学生对养成文明礼貌的良好形象重要性的认识,从而自觉地规范自己平时的言行,并逐步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非常重要。

二、现状与问题

我们的学生的文明礼仪问题到底如何呢,针对这个问题我对我校三、四年级学生自身的礼仪礼貌问题作了问卷调查,统计结果如下:

表格(一)(接受调查人数:557人 单位:个)

经常这样做人数
偶尔这样做人数
从来不这样做人数
优秀率

离家、回家向家长打招呼
91
334
132
16.3%

见到老师、长辈主动问好
173
306
78
31.6%

和同学相处常用礼貌用语
105
249
203
18.9%

从上面的表格(一)可以看到,学生的礼仪礼貌问题并不容乐观。现实也确实如此,学生很少能做到早上上学离家,下午放学回家经常和家长打招呼,能经常这样做的仅占总调查人数的16.3%。和同学相处能主动使用请、谢谢、对不起等礼貌用语的仅占18.9%,老师们都知道,学生在校期间同学之间的小矛盾不断,几乎很少有人在不小心踩了别人的脚后回主动说一声对不起。见到老师和长辈能主动打招呼的现象稍微好一些,但是也并是非常令人满意的,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见到老师象没有看见的一样。当然礼貌问题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那么问题的根源到底是什么呢?笔者认为造成学生没有基本的礼仪礼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一)来自学校方面的原因。

(1)老师是学生学习礼貌的典范。

一本书上说:礼貌是衡量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的文化层次和文明程度高低的标准。在每天的学习生活中,班主任老师和学生接触的机会很多。常言道:“身教重于言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们在注意加强学生礼貌教育的同时,更应该从思想、道德、情操、气质诸方面成为学生讲文明、懂礼貌的榜样,也就是说班主任老师首先要讲礼貌。试想,如果我们教育学生助人为乐,自己却自私自利;要求学生讲文明礼貌,自己却随地吐痰,出言不逊、粗暴惩罚学生;要求学生对帮助自己的人要表示感谢,却对帮助过自己的学生不说一句谢谢;要求学生对师长要主动问好,自己却不向学生问好,甚至学生问好后老师都吝啬说一声“你好”。我们总认为这些都是小事,没有必要说声“谢谢”或者问声好,可对教育工作来说还有什么是“大事”呢?
我们早已习惯了对我们的学生下这样的命令:把黑板擦了、把东西拿来、把作业搬来、把试卷发了、把事情做了……总认为学生帮助老师做事是天经地义的,是对老师的应有的尊重,更是一种必需的礼貌,所以我们坦然接受了学生的帮助。实际上,我们放不下端着的教师的“架子”!总在拼命维护自己在学生眼里的所谓的班主任尊严。可是我们都错了。仔细想来,学生除了年龄比我们小,身份相对教师来说是学生外,和我们还有什么不同呢?他们也是一个个独立的、有着完整人格、与我们平等的人。在我们的学生看来,老师的这些行为是不是对他们既不够尊重也不够礼貌呢?那又怎样要求学生去尊重别人礼貌待人呢?

(2)礼貌不是呆板的规则和说教。

为了让学生从小学礼仪,讲礼貌,学校都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这些规章制度规定明确的告诉学生什么时候该怎么做,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学生遵守规章制度,这一刻,我们的学生是有礼貌的。 那么我们的学生是真正讲礼貌懂礼貌的吗? 还未能下判断的。因为学生是在遵守规则,是在按老师学校的规则讲礼貌,而不是真正从内心觉得应该讲礼貌。试想如果没有校规那又有多少学生会自觉得讲礼貌呢?教师的尊严和威信不是靠命令和威吓树立起来的,学生礼貌的言行举止也不是靠机械地说教形成的,更不是靠老师的呵斥和漫骂所能奏效的。所以我认为班主任老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首先要讲礼貌。靠呆板的规则和说教让学生懂文明讲礼貌只能是表面的文章,没有从根本上影响学生。当老师不在教室的时候,学生之间就会产生很多的小矛盾就能说明这个道理了。

(二)来自家庭方面的原因。

(1)家庭环境是培养学生礼仪的土壤。

每个学生都是家长的掌上明珠,尤其是那些独生子女们,可能从小就被长辈们宠着,要什么有什么,于是时间长了就会把别人提供的一切想为理所当然的,就少了一种感激的心态,这就缺乏了培养孩子尊重别人,礼貌待人的土壤。

正如一个孩子说的真心话:有谁教给我们尊老爱幼的思想了?在家里,我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六个大人围着我们转,有什么要求立刻满足。我们不用做饭,不用洗衣服,不用整理床铺,更不用为老人做任何事情。我高兴了,大家都高兴;我一生气,整死小狗小猫,大家不是一个劲地哄我,就是相互指责,没有一个人敢骂我打我,生怕我赌气使性子离家出走。逢年过节,大人们抢着给我压岁钱,争先恐后地逗我开心。我是大家心目中光辉灿烂的小太阳,压根儿就不知道什么是尊老爱幼,为什么要礼貌待人。的确,现在独生子女在家庭中“惟我独尊”,一家人都绕着小太阳的意志转。这样过分的溺爱、娇惯,助长了小孩“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逐渐产生自私自利,蛮横无理等性格上的缺陷。这样孩子在学校也处处惟我独尊,缺少了与人和睦相处的行为准绳,他们觉得自己不小心踩了别人一脚为什么要道歉,要别人帮忙为什么要说请,别人帮助了我为什么要说谢谢……在他们的意识中本就不存在这类礼貌词汇。

(2)父母的言行是学生的榜样。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庭是培养教育孩子的第一课堂,从孩子出生到上幼儿园这段时间他们最多接触的就是父母,而这段时间是孩子模仿能力最强的阶段,也是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此时家庭环境、父母的言行对孩子性格、习惯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孩子能否茁壮成长,父母是当然的责任人。孩子接触的家庭成员之间若能相互体谅,孩子就能学会体贴他人。父母对长辈尊敬有加,孩子也会学着对尊敬长辈,父母对人彬彬有礼,孩子也会学会对别人有礼貌。我们来看一看对表(一)中受调查的学生家长的问卷调查结果,统计如下:

表格(二)(接受调查人数:557人 单位:个)

经常这样做人数
偶尔这样做人数
从来不这样做人数
优秀率

离家、回家向家人打招呼
54
86
417
9.7%

与人交流能使用礼貌用语
73
394
90
13.1%

积极引导孩子讲礼貌
382
116
59
68.6%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家长要求孩子讲礼貌,懂礼仪的为数不少,但为什么从表(一)看来效果并不是预期的那样呢?看来家长自身是否礼貌待人的才是影响孩子重要因素。孩子们随着懂礼貌的家长亦步亦趋,导向他们模仿而懂得礼貌。接送孩子的时候,家长会对孩子说:“快跟老师说早上好”、“快跟老师说再见”,自己却从来没有说过。当孩子接受别人的礼物后,家长会大声呵斥:“你怎么不谢别人?”大人斥责孩子粗野,容易产生负面的效果。孩子会把这种评价接受下来,一旦他把自己看作粗野的孩子,他以后就会继续扮演粗野的角色。

(三)来自社会方面的原因。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国家的公民在文明礼仪方面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你会看到在宽阔的大街上,有人随地扔垃圾,吐痰;鞭炮声中,一些人争先恐后抢夺会场和沿街挂起的只值几元钱的装饰小红伞,弄得整个活动秩序大乱;身强力壮的小伙子,旁若无人地坐在公交车的老弱病残席上,却让一位老大爷辛苦地站在车的通道上;时髦的姑娘们,在写有“禁止喧哗”的公共场合大声地高谈阔论,完全不顾旁人异样的眼光;匆匆的行人撞到了你,却不打声招呼便扬长而去的情况。讲文明,懂礼貌既是一个人的品质特征,也是社会培养出来的本领。作为行为习惯正在形成中的孩子们,看到了以上的一幕一幕,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必然会留下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