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历史任务。如何在支持新农村建设中实现防范化解风险、支农和自身发展的共赢是个现实的课题,需要各有关方面认真地研究。
二、新农村建设给农村信用社风险防范化解带来的挑战
(一)支农优惠政策可能增加农村信用社道德风险。道德风险是指由于某些制度性的或其他的变化,而引发的私人部门改变行为,或者有意去冒更大的风险以谋取厚利;或者虽无意冒险但却疏于防范,使损失发生的可能性更大。为提高农村信用社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能力,国家将陆续出台许多支持农村信用社发展的政策措施,这些优惠政策措施可能使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压力减少,疏于风险防范化解。同时,一些支农信贷政策可能成为某些农村信用社冒险放贷的借口。
(二)农村巨大资金需求可能诱发过度信贷风险。金融机构所具有过度信贷的内在冲动,是造成金融体系内在脆弱性或内在不稳定的核心原因。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农村信用社过度信贷主要来自以下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新农村建设资金需求总量巨大。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测算,到2020年,新农村建设新增资金需求总量为5万亿元左右。按照过去农村投入资金中财政资金、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的经验比例,即使考虑到公共财政加大对新农村建设投入的情况,新农村建设资金需求中的大部分仍将由银行业金融机构提供。而农村信用社目前和将来一定时期内仍是支农信贷的主渠道。另一方面,农村信用社目前是我国金融机构中的弱势群体,自身治理结构不完善。在农村经济出现繁荣景象的诱导和有关部门不当引导、干预下,农村信用社可能放松贷款条件,满负荷或超负荷扩张信贷规模。
(三)多因素积聚加剧农村信用社流动性风险。除上述过度信贷因素外,还存在以下三个因素造成信用社流动性风险上升:1、分流农村信用社资金来源的渠道增多。按照《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在保证资本金充足、严格金融监管和建立合理有效的退出机制的前提下,鼓励在县域内设立多种所有制的社区金融机构,允许私有资本、外资等参股。大力培育由自然人、企业法人或社团法人发起的小额贷款组织,有关部门要抓紧制定管理办法。引导农户发展资金互助组织”。这些新成立的机构和组织将直接分流农村信用社资金。2、农民边际长期储蓄倾向降低。随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村社会医疗保险、农村社会救助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等制度的建立健全,农民养老、看病和供子女上学等大项支出中由公共支出承担的部分逐渐增加,农民边际长期储蓄倾向减弱。3、农村信用社资金变动季节性特征减弱。以前农民年度性收入和支出主要围绕种植业变动,农村信用社存款增减和贷款收放呈现明显的季节性特征。新农村建设进程的推进使农民收入和支出渠道呈现多元化趋势,种植业收入在农民总收入中比重下降。农村信用社资金变动季节性特征减弱,资金头寸匡算和调配比以前复杂。
三、抓住机遇 应对挑战的对策
(一)以外部治理促进内部治理完善。 农村信用社完整的治理结构包括内部治理结构和外部治理结构,外部治理结构的建立健全有助于促进内部治理结构运行机制的完善。经过近几年的改革探索,农村信用社普遍建立了股东大会-理事会-主任-监事会的内部治理框架。相对于内部治理,外部治理发育不全。随着新农村建设进程的推进,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日益增多,农民的参与意识和民主法制意识增强,为培育农村信用社的外部治理结构提供了契机。建议:1、吸收农村信用社存款人和贷款客户等利益相关者进入信用社的“三会”,遏制内部人的道德风险。2、开拓农村信用社的“经理人”市场。信用社高管人员面向社会选拔,培育竞争性经理人市场,减少代理问题的发生。3、加大市场退出监管的力度。对于存在严重清偿性风险的农村信用社及时进行接管、重组、关闭或解散,严厉追究责任人责任,充分发挥市场的惩戒作用。
(二)以支农合力化解过度信贷压力。1、围绕增强支农功能加快农村金融机构改革的步伐。农业银行要按产权股份化方向加快改革步伐,加大对农村资金的市场化支持力度;农业发展银行要按功能扩大化方向进行改革,扩大业务范围和服务领域,增强支农服务功能;邮政储蓄机构要按照机构企业化方向进行改革,开展抵、质押贷款业务,建立完善邮储资金回流农村的机制。商业银行在农村地区设有网点的,也应将一定比例的资金投放到农村。鼓励在县域内设立多种所有制的社区金融机构,允许私有资本、外资等参股。积极引导农户发展资金互助组织。尽快改变目前主要靠农村信用社一农支“三农”的局面。2、统筹规划,合理调配财政资金与信贷资金、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政策性金融和商业金融在支持“三农”中的分工,提高资金整体使用效率。农村信用社资金运用应坚定立足于“小额、短期、低风险”。大额、长期资金需求由财政性资金或政策性银行提供。3、明文规范农村信用社在支持新农村建设中的资金运用,防止内部人以支持新农村建设为名滥贷寻租。
(三)以增量激活存量。目前农村信用社普遍资产质量不高,资产负债比例居高不下,农村信用社可用支农资金余地较小。同时,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借款人已经占农户的一定比例,如果按照现行的贷款管理办法,这些借款人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得不到新的信贷支持。因此,以新增贷款增量激活不良贷款存量是实现支农和化解信贷风险的理想渠道。思路有二:一是保全旧贷增加新贷。允许农村信用社在以农民土地承包权和宅基地房地产权做抵押等方式把以前不良贷款中的信用贷款变成抵、质押贷款的前提下,增加对原借款人的贷款。二是还二贷一。不良贷款借款人如在信用社约定的时间和金额内归还一定金额的贷款,即使借款人在信用社贷款仍有余额,信用社可按照还二贷一的原则增加新贷款。上述两种方式并没有增加信用社的信贷风险。
(四)以系统性风险防范遏制单体风险蔓延。1、尽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构筑农村信用社安全放火墙,增强公众信心。2、建立金融机构伙伴风险的缓冲机制。随着新农村建设进程的推进,金融机构城乡一体化趋势不可阻挡。农村信用社是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体系中最为薄弱的环节,阻滞城乡金融机构伙伴风险的传播有利于维护农村信用社的安全稳健运行。思路之一如:其他金融机构从农村信用社划入大额款项,划入方金融机构应提前一定时间预约通知信用社。3、拓宽农村信用社的筹资渠道。畅通农村信用社从银行同业资金市场筹资渠道,拓宽信用社应急筹资渠道;允许农村信用社采取发行债券等方式筹集长期资金,增强农村信用社资金来源的稳定性。4、在确保不会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前提下适时引爆已经出现清偿性危机的单体信用社风险,缓释风险能量,防止风险集中爆发。
根据银监会的批复,邮政储蓄银行的市场定位主要是面向“三农”,在农村地区开展零售业务。因此,邮政储蓄银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商业银行,而是具有很强政策性的“准政策性银行”。但根据国务院2005年通过的《邮政体制改革方案》,邮政储蓄银行是由中国邮政集团控股的银行,是一家地地道道的金融企业。企业的性质决定了其日常经营必然遵循商业性原则,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事实恰恰如此,在巨额利润驱使下,邮政储蓄银行早就开展了资金运作业务,且初具规模,并于2006年申请获批开办银团贷款业务。企业性质带来的商业性冲动与政策性定位的要求必将令邮政储蓄银行左右为难,陷入困境。一方面,在商业性原则的指导下,邮政储蓄银行会不遗余力地开展银团贷款、资金运作业务,以获取高额利润;另一方面,在政策性要求下,邮政储蓄银行又必须积极发放农村小额贷款,与农村金融机构开展合作。因此,如何安排资金就成了它面临的第一大难题。
同时,一方面,服务三农的定位要求邮政储蓄银行的资金取之于农,用之于农;而另一方面,逐利动机又驱使邮政储蓄银行从农村抽取大量资金转移到城市运作,如何把握协调成为第二大难题。
尴尬竞争与违规吸储
政策制定者对邮政储蓄银行的成立寄予了诸多期望,除解决原有制度缺陷及弊端外,还希望其在完善城乡金融服务功能、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然而,多元化的政策目标必定让邮政储蓄银行在日常经营过程中陷入左右为难的尴尬境地,各目标之间产生冲突,并最终让政策制定者的初衷落空。
不难看出,最为明显的一点就是如何处理邮政储蓄银行与农村金融机构之间的关系问题。
一方面,“完善城乡金融服务功能,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的政策目标必然会要求邮政储蓄银行与农村金融机构之间展开竞争,在竞争中提高服务水平,但这又与监管部门提出的“邮政储蓄银行加强与农村金融机构全面开展业务合作”的要求相冲突;另一方面,“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邮政储蓄银行加大支农力度,更多地在农村开展业务,并且尽可能加强与农村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合作;但改革方案中明确,“邮政储蓄银行成为实行市场化经营管理、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银行”,这使得邮政储蓄银行必须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并与现有的金融机构展开竞争,大力拓展利润率高的业务。显然,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此外,以往经验证实,邮政储蓄与农村金融机构在竞争过程中往往存在过度竞争,违规吸储现象时有发生;而两者在合作过程中又经常会发生互相勾结开出假存单以完成储蓄任务的情况。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的确是一大考验。
网点优势与风险隐患
与现有的商业银行相比,邮政储蓄银行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其遍布全国31个省市的3.6万个网点。即使是四大国有银行也难以望其项背,相形见绌。这也是众多业内专家看好邮政储蓄银行未来发展前景的最主要原因。笔者也相信,在网点优势的支撑下,邮政储蓄银行必定会在中间业务和零售业务方面大展拳脚,取得快速发展,并形成竞争优势。
需要注意的是,在邮政储蓄银行的3.6万个网点中有相当一部分仍然规模较小、设施陈旧、设备落后,存在较大安全隐患。大多数农村地区网点人员配置仅有三人,柜员集邮政业务、储蓄业务、代理业务于一身,授权制度的难以落实、一人多岗等问题非常严重。更有甚者,有的网点仅有两名员工维持日常运转,风险控制形同虚设,风险隐患巨大。
显然,这样的营业网点是无法与现有商业银行相提并论的,更谈不上有什么特别的优势可言。如何解决现有网点存在的诸多问题,特别是网点安全性和从业人员的道德风险,实现网点优势与劣势之间的平衡,同样是一个相当棘手却又不得不解决的问题。
信息优势与经验缺失
解决自身与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是商业银行有效开展信贷业务的关键。因此可以说,拥有一支对当地情况十分熟悉的员工队伍就成了邮政储蓄银行成立之后开展信贷业务的优势所在,也成了邮政储蓄银行与其他商业银行竞争的亮点所在。
从现实情况来看,邮政储蓄银行成立伊始就依附于邮政开展业务,有些邮递员同时就担负协储员的职责,每天来往于所负责辖区内的大街小巷,对当地企业和居民的情况非常了解。这对于其开展小额信贷业务非常有利。不过,邮政储蓄的从业人员大多学历较低,对金融业务不熟悉,特别是缺乏信贷从业经验,而邮储系统的现有培训资源还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相当一部分员工和网点负责人不能有效执行有关业务的基本流程,相应的监控措施形同虚设。
上述现实使邮政储蓄银行在开展信贷业务时面临较大的风险。特别是在目前各家商业银行开始转向风险定价、实施经济资本管理的情况下,邮政储蓄银行具有的人员信息优势又面临着自身的专业劣势。如何在两者之间寻求平衡,并在短期内予以解决,这是摆在邮政储蓄银行面前的一大挑战。
存贷吃利与信用动摇
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决定一项改革成败的关键,也是考验改革推动者智慧的难题。不容回避,当前的邮政储蓄银行正面临着进一步推进改革与确保稳定之间的关系处理问题。
毫无疑问,改革原有制度安排,特别是“只存不贷吃利差”的不合理安排是解决邮政储蓄原有弊病的关键。这也是国际上邮政储蓄的发展趋势。这就意味着邮政储蓄银行必须逐步朝真正的商业银行靠拢,逐步介入贷款业务。如此一来,邮政储蓄原有的“只存不贷无风险”的经营特色和金字招牌将不复存在;而这恰恰是邮政储蓄在市场竞争中赢得客户信赖和防范流动性风险的制胜法宝。
根据改革方案,邮政储蓄银行将实行市场化经营管理,自担风险,自负盈亏。邮政储蓄银行在缺乏信贷经验的情况下开展风险较大的信贷业务,势必会改变其在老百姓心中的信用形象。如果不能维护原有的“国家信用、不可动摇”的形象,近两年频频发生的挤提事件必然会再次上演,对邮政储蓄银行乃至于社会安定造成重大冲击。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发生的信用社危机仍历历在目,邮政储蓄银行及各有关部门应引起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