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相同点:
(1)人的需求是衡量事物的标准,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
(2)主张人要“认识自己”,关注人的价值,强调人是认识的主体。
(3)都认为对个人和社会的了解比对自然的了解更为重要。
(4)都努力地去提高个人的素质,并且认为,通过教育可以完成此项事业,重视教育的作用。
(5)把“人”作为哲学研究的中心,研究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人生哲理、法律等内容。
(6)把人类及其环境作为探究的课题,认为人生的幸福和伦理道德是人类应当探究的重要问题。
(7)强调道德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并主张“德行可教”的观点。
(8)对神的存在表示怀疑甚至否定。
(9)重视论辩术、修辞学。
2、不同点:
(1)智者学派的 “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观点认为,判断事物是什么,要以人的感觉为标准,把“人”作为研究的中心,是西方人本主义的最初表现。这一学说本质很容易产生将人的主观感觉和思维看得高于一切的危险,从而陷入主观唯心主义的泥坑。因为客观事物的存在并不以人是否感觉而存在,且客观事物的性质也不是以人是否感觉到它而发生变化。
苏格拉底对智者学派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说法进行了修改,提出“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尺度”。反对智者学派的唯我主义和怀疑主义,认为真理应有其客观标准。
(2)苏格拉底更重视人的伦理道德,追求人生真谛,从三个方面对“人”的本质进行了界定,即:人应有自重;人应该去发现自我的本质;人必须确立理性的至高无上。
(3)智者学派认为“知识就是感觉”,主张只要借助感觉就可获得知识。苏格拉底主张德性就是知识,所谓“知德合一”,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即智慧”,看到了人的美德与智慧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教化人民,改善人的灵魂。
(4)智者学派与苏格拉底都主张人要“认识自己”,但苏格拉底对“认识自己”提出了新的观点:认识自己并不是认识人的外表和身体,而是要认识人的灵魂;而认识人的灵魂,不在于认识灵魂的其他方面,而在于认识灵魂的理性部分,只有认识到了灵魂的理性部分,才算真正认识了自己。因为人性的本质在于理性,所以,人生的最高目标就应当追求正义和真理。
苏格拉底关注的中心问题是个人品德的完善和人的道德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他认为:人是宇宙的中心,理性是人的中心,而道德应当是人生追求的中心目的。希腊人文主义在苏格拉底身上得到了最高体现。
扩展资料:
1、苏格拉底被称为西方的孔子,这是因为他们都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这个时代并不是靠军事或政治的力量所成就的,而是透过理性,对人的生命作透彻的了解,从而引导出一种新的生活态度。雅典城并没有因为处死苏格拉底而重焕辉煌,也没有任何文字记载那些法官们在审判后的心路历程。
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没办法面对和说服自己的良知了,他们的灵魂,将笼罩在那位老人孤独而顽强的身影下。苏格拉底去了,到他的神那里去了。“哪一条路更好,惟有神知道”。千年的步行者们越走越远,但是谁都无法从他们心中抹去这个虽然虚幻的名字――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是哲学的圣徒和殉道者,至今,没有哪位哲学家像他那样痴迷于过一种正义的生活。他把一个人的生命充分活了出来,从他一生的经历中,我们可以获得启发,体认人生总是会面临各种遭遇,会有得意失意,即使面对不义时,都要坦然接受。
更重要的是,人活在世界上,要把关注的重点由外在转向内在。苏格拉底为希腊哲学注入了强心剂,激起了无比汹涌澎湃的浪涛,余波甚至绵延至今。苏格拉底以他的实践和人格为后世哲学家树立了不朽的榜样。
2、智者的思想瑕瑜互见。他们宣扬相对主义和怀疑论,认为事物和真假是非以个人的感觉为转移,把个人的意欲、要求说成是产生社会政治法律制度和道德规范的决定力量,热衷于语言、逻辑的表面说服力,这是智者思想中的糟粕,它势必陷入认识上的主观唯心主义。
晚期智者对此加以发挥,醉心于玩弄概念和文字游戏,成为诡辩家。后来这些思想在历史上又产生了消极影响,成为怀疑主义流派的思想来源,公元前 4世纪中叶到前 3世纪初的希腊哲学家皮浪曾竭力夸大智者的相对主义观点,走向了极端的怀疑主义。
但是智者思想中也包含着在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积极内容。
它宣告了以宇宙生成为研究对象的古希腊自然哲学的终结,开辟了由自然哲学向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哲学转变的道路,从此不仅自然现象,而且社会人生问题也成了古希腊哲学的课题;它探索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肯定了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揭示了思维与存在的差异,这一切标志着哲学研究的深化;
它冲破了传统宗教神话的桎梏,否定了神对政治法律制度、道德风俗等人类社会生活现象的干预,强调人在自然力面前和在社会生活中的创造作用,具有明显的反神学意义;其约定论思想,是奴隶主民主派的理论基础,它不仅启迪了古代的伊壁鸠鲁(见伊壁鸠鲁和伊壁鸠鲁学派)和卢克莱修,对近代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契约论理论也发生了深远影响。
智者思想的积极意义和进步作用,曾长期被否认。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智者夸大个人感觉提出过正确的批评,但又拒绝肯定智者的贡献。
后来许多思想家因袭这种偏见,断言智者不是哲学家,只不过是一群诡辩家和江湖骗子。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18世纪。G.W.F.黑格尔首先冲破这种陈言陋见,重新把智者引进哲学史并肯定其积极方面。接着,英国历史学家格罗特(1794~1871)在其《希腊史》中论述了智者对希腊文化的启蒙作用。从此,智者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受到了研究者的重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 苏格拉底
百度百科 - 智者学派
1、相同点:
(1)人的需求是衡量事物的标准,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
(2)主张人要“认识自己”,关注人的价值,强调人是认识的主体。
(3)都认为对个人和社会的了解比对自然的了解更为重要。
(4)都努力地去提高个人的素质,并且认为,通过教育可以完成此项事业,重视教育的作用。
(5)把“人”作为哲学研究的中心,研究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人生哲理、法律等内容。
(6)把人类及其环境作为探究的课题,认为人生的幸福和伦理道德是人类应当探究的重要问题。
(7)强调道德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并主张“德行可教”的观点。
(8)对神的存在表示怀疑甚至否定。
(9)重视论辩术、修辞学。
2、不同点:
(1)智者学派的 “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观点认为,判断事物是什么,要以人的感觉为标准,把“人”作为研究的中心,是西方人本主义的最初表现。这一学说本质很容易产生将人的主观感觉和思维看得高于一切的危险,从而陷入主观唯心主义的泥坑。因为客观事物的存在并不以人是否感觉而存在,且客观事物的性质也不是以人是否感觉到它而发生变化。
苏格拉底对智者学派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说法进行了修改,提出“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尺度”。反对智者学派的唯我主义和怀疑主义,认为真理应有其客观标准。
(2)苏格拉底更重视人的伦理道德,追求人生真谛,从三个方面对“人”的本质进行了界定,即:人应有自重;人应该去发现自我的本质;人必须确立理性的至高无上。
(3)智者学派认为“知识就是感觉”,主张只要借助感觉就可获得知识。苏格拉底主张德性就是知识,所谓“知德合一”,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即智慧”,看到了人的美德与智慧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教化人民,改善人的灵魂。
(4)智者学派与苏格拉底都主张人要“认识自己”,但苏格拉底对“认识自己”提出了新的观点:认识自己并不是认识人的外表和身体,而是要认识人的灵魂;而认识人的灵魂,不在于认识灵魂的其他方面,而在于认识灵魂的理性部分,只有认识到了灵魂的理性部分,才算真正认识了自己。因为人性的本质在于理性,所以,人生的最高目标就应当追求正义和真理。
苏格拉底关注的中心问题是个人品德的完善和人的道德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他认为:人是宇宙的中心,理性是人的中心,而道德应当是人生追求的中心目的。希腊人文主义在苏格拉底身上得到了最高体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 苏格拉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 智者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