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我觉得我们应该先肯定‘问题’对哲学的作用,问题成就了哲学,使其经得起考验。有不同思路与观点出来时,应该是觉得庆幸的。
1、关于感官不可靠的说法,我个人跟人交谈时,是比较喜欢观察对方的神态、语气与言语内容的,虽然有些时候从人的各种方面都不能判定这人不开心,但一些交往比较久的,还是可以感觉到这人到底有没有心事,这东西或许有些潜在的逻辑运用,但是这种逻辑的运用也是建立在运用者是否有心上。
嗯~没有想要夸耀自己有没有心这件事,说的白一些,用自己做例子很多人会觉得这人在说自己如何如何,用别人做例子又会在真实性上纠结,说不定是判断出错,这或许就是实验的必要性,一种绝对中立的立场,和强大的数据基础。但是,在实际运用中,说自己、说别人或者说实验都只是选择而已,问题在于,对方想要听什么。曾遇到一位女士,她跟我叙述她的某些观点,我在听完后举了些例子来赞同她的观点,结果她问我:你是不是不支持我。我承认这里我错了,本意是想用些例子来证明她的观点有多么独到与伟大,结果好像人们更加需要的是直接的认同,在这一点上我明显失算了。
2、我个人是挺支持由逻辑找真理的,但至于找到真理等不等于觉悟,明白事理那就是另外一回事儿了。前几年,在专巴上听到一位不知是老板还是经理之类的人在跟他的手下通电话,车上很静,他一直在强调一句:现在不是对错问题,对方是我们的客户,我们要留住他。更多的时候,成事是不是更加重要一些?
————————————————
在千年前,苏格拉底用行动来证明了知识(科学、逻辑)与财富的关系,但今天的投资市场,这种关系或许已经不再单纯。
所谓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年代,也离我们远去。
好比电瓶车吧,以电发动的车绝对是趋势,但如果我们现在就拥有了完全可以上路并经济实用的电瓶车是不是汽油车就可以快速淘汰了?这绝对不可能。这种情况就像当年经过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英国,当世界开始走向第二次工业革命时,英国的旧有利益者们就会开始阻拦自己的国家走向新的阶段,从而导致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英国被其它国家反超的现象。
再想深一层,感官、经验、逻辑……在实际运用中或许都是必不可少的吧,为何一定要它们一决胜负?
没有绝对的真理,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这是在一个大环境下产生的。这个大环境是什么,就是宇宙的产生,以及衍生出的一切。
宇宙是怎样产生的,到现在科学家还没有研究那么透彻。通过科学家的研究,现在已知的是一种叫做物质和反物质的东西相互作用而产生现在的宇宙,假如当年反物质战胜了物质,那么就没有现在的宇宙、没有恒星、没有人类。
这么看来,宇宙在产生时就是由两种东西产生的。简单举个例子,假如世界上只有你一个人你还清楚自己是个什么东西吗?那么以这个举一反三来思考,事物一定是相对存在的,没有百分之百纯度的黄金、没有绝对的纯净水。
笛卡尔想那种问题纯粹是有病,哲学是用来解决人们生活中的矛盾的,老外的东西不一定都是对的,也不用把他们想的多伟大,多神秘,脱离了实际的东西想它有个什么用处。
你说的逻辑可信不可信,这都不是可信不可信的问题。
逻辑思维只是事物发展的一种或几种趋势,一种或几种可能,并不是你按照逻辑思维就能得到你想要的结果。世界上无时无刻不存在着变化,凡事都有不确定的因素,你没办法把所有的影响都考虑进来。
结果会有无限种可能,但逻辑思维是解决这其中一种或几种大家普遍会想到的可能的一种方法。
知道王阳明的心学吗?王守仁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认为“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 正如陆九渊所言“心接具是理,心即理也”,何消外求?故明“本心”则明“天理”。故王守仁强调:“心一而已,以其全体恻怛而言谓之仁,以其得宜而言谓之义,以其条理而言谓之理。不可以心外求仁,不可外心以求义,独可外心以求理乎?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 逻辑只是用来证明真理的一种方式,并不是让人思维混乱的罪魁祸首,西方人认定逻辑是唯一的证明真理的方式,而东方人认为发自本心去寻求真理反而更加便捷,为什么真理一定要去证明呢?如果你已经认定了它是真理,即使你不能证明,它在你心中也已经成为了真理,如果你硬要证明,反而会陷入一个怪圈,即:你认为的真理并非大家所承认的真理,所以你的真理不是真理,但你又认定它是真理。所以,发乎本心就好,哲学不需要你把自己绕进去。
记住,你现在是在用东方人的思维硬套西方人的逻辑,要是不赶紧脱离怪圈,你迟早会精神分裂。
别想太多了,上帝给了我们那么多欲望,好好发挥,探寻真理,会疯掉的。
不过感觉这句话说的挺不错的“思考的时候可以证明我的存在-----所以我是存在的”
真理无法被证明 只能被感知 哲学是对真理的各种感知的描述 逻辑学作为泛哲学下的一个分类同样只是描述真理的一种语言或语法
另:从迷路的迷宫出来的最快方法是直接从迷宫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