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出家”比较流行的说法是,顺治因爱妃董鄂病死而消沉出家。后来,康熙又多次陪奉母后游巡五台,遂更有顺治出家五台山、康熙来此寻父之说。历史上顺治确实有意出家,并曾剃度,但最终出家未果。
“顺治出家”是清宫一大疑案。比较流行的说法是,顺治因爱妃董鄂病死而消沉出家。后来,康熙又多次陪奉母后游巡五台,遂更有顺治出家五台山、康熙来此寻父之说。历史上顺治确实有意出家,并曾剃度,但最终出家未果。 顺治好佛确是事实 顺治最早是受到天主教的影响。顺治八年(1651年),大学士范文程引见居住在北京的耶稣会教士、钦天监监正汤若望,这位传教士因学识高深很快获得了幼龄君主顺治的好感和敬仰,又因孝庄文太后曾认汤若望为“义父”,所以顺治尊称汤若望为“玛法”,即“爷爷”之意。汤若望利用讲授知识谈论政务的机会,竭力向顺治灌输天主教教义,一定程度上熏陶了顺治的性格和思想。 顺治十四年(1657年),可能是由于太监们的鼓励和怂恿,20岁的顺治召见佛教高僧憨璞聪,从此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渐渐疏远了天主教。自是而后,南方高僧玉林琇、茚溪森、木陈忞、玄水杲先后应召至京,在宫中论经说法,大谈佛理。顺治还请玉林琇为他起了法名“行痴”,号“行痴道人”。他在玉林琇等高僧面前自称弟子,以示尊敬。顺治与僧徒往来甚密、尊礼备至,又广购佛像,可以说他崇信佛教,极为虔笃。 顺治确曾剃度,但出家未成 由于多尔衮摄政,顺治苦熬了多年傀儡皇帝的生活;由于与皇后不睦,顺治婚姻生活有过不够美满的一段,这使他一度消极厌世。董鄂(董鄂并非秦淮名妓董小宛,已为史家证实。)的出现,使顺治“火热爱恋”,激起了他生活的波澜。正因为这样,当顺治十五年正月,宠妃董鄂所生的唯一皇子夭亡,两年半后的顺治十七年八月,董鄂妃也突然病死后,顺治痛不欲生,万念俱灰,终于萌发了遁入空门的念头,他命茚溪森为其削发,决心出家。幸亏玉林琇抵京,闻知此事,命人取来柴薪,欲烧死他的弟子茚溪森,加之孝庄文太后竭力劝阻,才使顺治勉强答应重新蓄发留俗。 关于这点,不妨节录几段史料: 其一,著于康熙十九年的《续指月录·玉林琇传》说:玉林琇二次到京(时为顺治十七年,第一次到京为十五年),闻其徒茚溪森为上剃发,即使众聚薪烧森。上闻,遂许蓄发,乃止。” 其二,《玉林年谱》载:“十月十五日,到皇城内西苑万善殿,世祖(顺治)就见丈室,相视而笑。”顺治再次申明想要出家的意愿,经玉林力劝,顺治才作罢。所谓“相视而笑”,自然是一个光头皇帝与一个光头和尚的缘故,因为顺治虽允蓄发,此时尚未长起,便觉可笑。 其三,《汤若望回忆录》内有这样一段话:“此后皇帝便把自己委托于僧徒之手,他亲手把他的头发削去,如果没有他理性深厚的母后和若望加以阻止时,他一定会充当了僧徒的”。 其四,康熙年间杭州圆照寺所刻塔铭中有茚溪森临终偈一首:“慈翁老,六十四年,倔强遣瘟,七颠八倒,开口便骂人,无事寻烦恼,今朝收拾去了!妙妙。人人道你大清国里度天子,金銮殿上说禅道,呵呵!总是一声好笑。”“度”字,显然与剃度有关。 几则史料表明,顺治十七年八至十月间,清帝顺治决意出家,并剃了头发,但出家未遂。 顺治死后火化,也证明未曾出家 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七日,紫禁城里的第一位清朝皇帝顺治因患天花病死在养心殿,距董妃之死仅半年。二月初二日,顺治梓官移至景山寿皇殿,停放百日之后于4月17日,由与顺治关系密切的高僧茚溪森主持,在寿皇殿前焚烧火化。第二年5月,顺治的“宝宫”——骨灰坛,由辅政大臣等护送,与董妃的“宝宫”(董妃于死后“三七”火化)一同葬入遵化清孝陵。 关于顺治火化,首先,《清圣祖实录》载:顺治十八年四月十七日,“上(指康熙)诣世祖章皇帝(即顺治)梓宫前,行百日致祭礼。”康熙元年正月初七日,“上诣世祖章皇帝宝宫前,行期所致祭礼。”“康熙二年四月辛酉,奉移世祖章皇帝宝宫往孝陵。”这里,康熙所祭者分别为“梓宫”和“宝宫”,从中可知宝宫所藏已非梓宫原来之尸体,而是尸体焚化后的骨灰。所谓宝宫,其实就是一个骨灰罐。 其次,《五灯全书》引“茚溪语录”,其中有“世祖遗诏召师,至景山寿皇殿秉炬”之语,即指茚溪森主持火化,他是4月16日到京的。“茚溪语录”还有他当时为顺治秉炬的一偈是:“释迦涅盘,人天齐语,先帝火化,更进一步,大众会么?寿皇殿前,官马大路。” 再次,《旅庵月奏对录》也说,顺治是四月十七日举行火浴,旅庵且作诗记述其事,内有“梓宫璀璨火空腾”之句。 由此可断定,顺治死后火化毫无疑问,这也就证明了他未曾出家。至于清朝帝王中为何只有顺治火化,是因当时才入关十几年,仍遵循满族故土先祖火化之旧俗,抑或是因顺治好佛,而僧人圆寂后需火化,故清廷为这位“行痴”皇帝举行了佛法所崇的火葬葬仪,还是二者兼而有之,这里姑且不论。
至于世祖章皇帝到底是怎么离位的传统上有两种说法。
1:第一种就是世祖章皇帝在顺治十八年因病而死。具体原因是因为爱子、宠妃的相继病亡,福临受到了巨大的精神打击,身体每况愈下,后又染上了天花,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七日子刻崩于紫禁城内的养心殿,年仅24岁。中国历史第一档案馆的档案支持第一种说法。据历史文献记载,福临确实想要出家,但受到皇宫内保守势力的极度反对,最终未能成行;而不久则死于天花。他也是清朝历史上唯一公开皈依禅门的皇帝。
:另一种民间传说就是说因爱妃董鄂妃因病去世,爱宗教的福临去当了和尚,而且这种说法一般还把董鄂妃与董小宛当作同一人。根据史学界的考证已经基本否定这种说法。
3:最近历史学家又提出了第三种说法,即炮击致死说,认为顺治在试图征服台湾时,被郑成功的大炮炮击致死。
顺治皇帝简介
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朝代更迭,皇帝也换了一个又一个。终究一个封建王朝是清王朝,顺治帝也是清王朝中一个较为闻名的皇帝。那么顺治皇帝简介中是怎样介绍他的呢?
《康熙王朝》顺治剧照
从顺治皇帝简介中能够知道顺治帝原名是爱新觉罗•福临,生于1938年3月15日。顺治帝是满清树立政权以来的第三个皇帝,但顺治帝是满清入关控制华夏的第一位满清皇帝。他是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的第三个儿子,他的妈妈是孝庄文皇后。爱新觉罗•福临之所以被称为顺治皇帝,是由于他的年号是“顺治”,他总共在位十八年,由于他崇奉释教,厌恶了当皇帝的日子,所以想落发当和尚,但终究没能遁入空门。
从顺治皇帝简介中能够知道他是满清入关控制华夏的第一位满清皇帝,他对其时的反清实力采取了安抚重于围剿的方针。他为了稳固控制,重用汉族官员,整顿官吏群体,在他的控制下,大众得到了安居乐业的机会,这也为后来的康乾盛世奠定了必定的根底。
由于他的爸爸皇太极驾崩得早,所以爱新觉罗•福临在六岁的时分就登基做了皇帝。由于年纪太小,所以由身为摄政王的多尔衮和硕睿亲王辅佐他。后来多尔衮在顺治六年意外逝世,顺治帝得以亲政。顺治十八年的时分,顺治帝驾崩。后人给他的庙号是世祖,并将他安葬于清东陵的孝陵,顺治帝在遗诏中,将皇位传给了第三个儿子爱新觉罗•玄烨,也即是闻名的康熙皇帝。
顺治落发
顺治帝爱新觉罗•福临是中国前史上较为知名的一位皇帝,他的功劳在于稳固了满清王朝的控制,安稳了混乱的社会,大力康复国民生产,为后来的康乾盛世奠定了根底。作为这么成功的皇帝他终究却挑选了落发,那么顺治落发是为什么呢?
顺治皇帝像
本来顺治落发这件事是顺治帝想做却没有做成的事,不过顺治帝痴迷于释教是的确存在的。顺治帝的妈妈孝庄文太后是蒙古族员,崇奉喇嘛教,可是由于家庭和其他种种因素,顺治帝对释教有着不小的爱好。后来顺治帝和一个名叫憨璞聪的和尚在海会寺促膝沟通,沟通得很高兴,两人感触格外投合。顺治帝回宫后就请了和尚住进了宫城西侧的西苑,而且常常与他们沟通佛法。顺治帝对和尚说,感触自个宿世即是佛家中人,自个与佛家格外有缘,待在和尚们住的这儿,他就不想回皇宫去了。
在顺治帝请回来的和尚里边,有一个叫做溪森,地位比较高,被顺治帝称为师傅。有一次一个叫木陈忞的和尚说,释迦如来和达摩都是放弃了王位而成了正觉和禅祖,所以顺治帝就有了落发的主意。后来他找到了溪森,溪森一听顺治落发,当然要劝止,但终究仍是不可,为顺治帝剃了和尚头。顺治帝的妈妈由于顺治落发格外生气,各样劝止无果后,请了溪森的师傅来才处理了这件事。后来,不只顺治落发不成,顺治帝的宠妃和爱子也都相继逝世,顺治帝精神上遭受了无穷的冲击,再加上后来他得了天花病,在不久以后就驾崩了。
顺治皇帝落发偈
顺治皇帝对释教很是痴迷,他以为自个宿世即是即是释教中人,乃至由于家庭和自个因素,顺治帝有过想要落发的念头。他从前做了一篇《顺治皇帝落发偈》,以此来表达自个心里的实在感触。那么顺治帝的《顺治皇帝落发偈》详细写了些什么呢?
《康熙王朝》顺治帝剧照
“天下森林饭似山,钵盂到处任君餐。黄金白玉非为贵,惟有袈裟披最难!”这是《顺治皇帝落发偈》的前两句,意思是普天之下的庙宇中有堆积如山的饭,只要拿着钵盂就能够纵情享用。黄金白银和玉器,这些都不是最宝贵的东西,能穿上袈裟才是最难能可贵的。从这两句能够看出顺治帝不看重自个所具有的财富和权位,他以为落发人最无拘无束。
“朕为大地山河主,忧国忧民事转烦,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闲。”这两句的意思是我尽管作为天子,但天天都为国家和大众的工作所烦心。一百年的三万六千个日夜里,我却没有落发人那种半日的清闲能够享用。顺治帝在前史上是一位有远大抱负又有才华的好皇帝,但他为世俗工作所烦扰,没有自个的空闲。如此看来,的确是当皇帝没有做一个和尚好。
《顺治皇帝落发偈》的终究两句“十八年来不自在,身经百战几时休?朕今放手归西去,管你万代与千秋。”意思是当皇帝的十八年来没有自在的时刻,为了国家不得不身经百战,这么的日子又什么时分能中止呢?我今日就去往西方极乐世界,不论你朝代的时刻长短。从《顺治皇帝落发偈》能够看出顺治帝尽管对政事脚踏实地,可是他却不喜欢这么的日子,惋惜的是,终其终身也没有实现他落发的希望。
顺治的儿子
顺治皇帝在位十八年,年少时当上的皇帝,共有是三十二位妃子,顺治的儿子共有八位。在清世祖十四岁的时分,他的庶妃巴氏为他生下第一位皇子,取名为牛钮,清世祖其时太过于年轻,对儿子保护措施不妥,致使皇长子不到三个月就夭亡。在两年后顺治的宁妃为其诞下第二位皇子,清世祖为他取名为福全。寓意为终身多福多寿,他终身长命,平平。
顺治图像
在此以后的一年里,孝康章皇后为清世祖诞下第三个皇子,顺治为他取名为玄烨,也是就后来挂号的康熙帝,康熙是清世祖最喜欢的儿子,也是顺治的儿子中最有才华的。后来康熙在清世祖死亡的时分当上皇帝。康熙是清朝前史上在皇位上时刻最长的皇帝。他的人生充满了传奇。以后孝献皇后为清世祖生下第四个皇子,取名为和硕。和硕在二岁时患病夭亡。被清世祖追封为赐荣亲王。庶妃陈氏为顺治生下第五个皇子,顺治为他取名为常宁,常宁活到四十二岁,是个长命的皇子,被清世祖封为恭亲王。庶妃唐氏为顺治生下第六个皇子,顺治给他取名为奇授,奇授在两岁时夭亡,清世祖没有追封他名号。庶妃钮氏为顺治生下第七个皇子,顺治给他起名为隆禧,隆禧死于四十八岁,被清世祖封为纯靖亲王。庶妃穆克图氏在清世祖的死亡前两年生下第八个皇子,顺治为他取名为永干,永干在十岁那年夭亡。由于其时清世祖已死,也没有为他封王。顺治的儿子总共有八位,当中四位夭亡,四位成年。
顺治出家一事,一段时期里曾是清初宫史的一大疑案。
传闻中,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代皇帝福临只爱美人不爱江山,至情至性。在自己心爱的董鄂妃去世后,福临悲伤过度看破红尘,出家当和尚了。
看破红尘的顺治帝
这件事虽不像太后下嫁“摄政王”那样复杂,但问题很难辩解。
顺治帝6岁即位,24岁去世,在位18年。他一生中十分信奉佛教,喜欢寺庙生活,与当时著名高僧玉林谡、木陈、茆溪森等过往甚密。顺治帝多情善感,身体羸弱,时值青春年龄,放纵情欲,因此神经衰弱严重。
顺治帝曾对木陈说:“我睡觉时只能单人独室,不能与人同床。临睡前,必须让所有的人都出去,若听到一丝气息,就一夜睡不着。睡早了也不行,必须熬过半夜,困极了,才能一觉睡着。”顺治十七年八月十九日,爱妃董鄂妃病逝,这使顺治帝精神陷入崩溃而不能自拔。他自己撰写了4500字的《董妃行状》,又命大臣为她作传,还破例追谥她为皇后,最后又让30名太监和宫女为她殉葬。但这一切都不能使他感情的创伤得到弥合。
孝庄皇太后无法,只好派很多人天天看守着他。这时的顺治帝决意披缁山林,孑身修道,终于在十月初,请茆溪森为自己履行了净发仪式,准备到山西五台山当和尚。十月十五日,玉林谡第二次来到北京时,见茆溪森已给皇帝净了发,勃然大怒,当即命人取来干柴,要把茆溪森当场烧死。顺治帝只得向玉林谡表示自己愿意蓄发,不出家了。玉林谡又对顺治帝作了一番思想工作。他说:“若以人间礼法论,皇上应该永居皇位,这样上可以孝敬母后,下可以造福万民;若以世外之法论,皇上也应该永做君王,这样对外可以保护佛法,对内可以管理教内大事。”
顺治帝听后觉得有理,便不非要出家不可了。但是,经过4个多月出世与入世的反复折腾,顺治帝本就虚弱的身体已支持不住了,到年底终于病倒了,很快就染上当时的不治之症天花。
顺治帝让玉林谡为自己念经祈祷,又亲自把平日最亲昵的太监吴良辅送到法源寺剃度,作为自己的替身,但病情仍不断恶化。顺治十八年正月初六半夜,顺治帝自知势将不起,急命学士王熙、麻勒吉速到养心殿记录遗诏。王熙垂泪听命,在床前匆匆写下遗诏的第一段。这时顺治帝已疲惫不堪,王熙担心皇上支持不住,便奏请先将遗诏全部拟出,再呈皇上过目。顺治帝点头同意。王、麻二人到干清宫西朝房连夜起草了皇帝遗诏,又赶到养心殿请皇帝过目。顺治挣扎着将遗诏修改了三遍,天亮时才定稿。又挨过一天,初七半夜,顺治帝在养心殿崩逝。
第一种就是顺治帝在顺治十八年因病而死。具体原因是因为爱子、宠妃的相继病亡,顺治受到了巨大的精神打击,身体每况愈下,后又染上了天花,崩于紫禁城内的养心殿,年仅24岁。这个说法比较正统。
顺治确实想要出家,但受到皇宫内保守势力的极度反对,最终未能成行;而不久则死于天花。他也是清朝历史上唯一公开皈依禅门的皇帝。
另一种民间传说就是说因爱妃董鄂妃因病去世,爱宗教的顺治去当了和尚,而且这种说法一般还把董鄂妃与董小宛当作同一人。根据史学界的考证已经基本否定这种说法。
最近历史学家又提出了第三种说法,即炮击致死说,认为顺治在试图征服台湾时,被郑成功的大炮击中致死。
“顺治出家”是清宫一大疑案。比较流行的说法是,顺治因爱妃董鄂病死而消沉出家。后来,康熙又多次陪奉母后游巡五台,遂更有顺治出家五台山、康熙来此寻父之说。笔者认为,历史上顺治确实有意出家,并曾剃度,但最终出家未果。
顺治早对佛教产生兴趣
顺治最早是受到天主教的影响。顺治八年(1651年),大学士范文程引见居住在北京的耶稣会教士、钦天监监正汤若望,这位传教士因学识高深很快获得了幼龄君主顺治的好感和敬仰,又因孝庄文太后曾认汤若望为“义父”,所以顺治尊称汤若望为“玛法”,即“爷爷”之意。
顺治十四年(1657年),可能是由于太监们的鼓励和怂恿,20岁的顺治召见佛教高僧憨璞聪,从此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渐渐疏远了天主教。自是而后,南方高僧玉林琇、茚溪森、木陈 、玄水杲先后应召至京,在宫中论经说法,大谈佛理。顺治还请玉林琇为他起了法名“行痴”,号“行痴道人”。他在玉林琇等高僧面前自称弟子,以示尊敬。顺治与僧徒往来甚密、尊礼备至,又广购佛像,可以说他崇信佛教,极为虔笃。他早有削发为僧的念头,临宣布他去世前几天,他还叫最宠信的内监吴良辅去悯忠寺(今北京广安门外法源寺)削发做和尚。
顺治曾决意出家并剃度
由于多尔衮摄政,顺治苦熬了多年傀儡皇帝的生活;由于与皇后不睦,顺治婚姻生活有过不够美满的一段,这使他一度消极厌世。董鄂(董鄂并非秦淮名妓董小宛,已为史家证实。)的出现,使顺治“火热爱恋”,激起了他生活的波澜。正因为这样,当顺治十五年正月,宠妃董鄂所生的唯一皇子夭亡,两年半后的顺治十七年八月,董鄂妃也突然病死后,顺治痛不欲生,万念俱灰,终于萌发了遁入空门的念头,他命茚溪森为其削发,决心出家。幸亏玉林琇抵京,闻知此事,命人取来柴薪,欲烧死他的弟子茚溪森,加之孝庄文太后竭力劝阻,才使顺治勉强答应重新蓄发留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