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历史的作文..跪求..

2024-12-14 13:50:03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我喜欢的郑成功
 郑成功,相信大家对这个名字已是如雷贯耳,这三字只要出现在眼前,便犹如一道闪电,令人顿生敬畏之情。从小到大,老师只要一提到他,同学们马上就会条件反射地吼出“民族英雄”四个字,再有“博学”者还能扯得更远些—他击败了荷兰红毛鬼收复了宝岛台湾!他是民族英雄,不仅我们撒丫子喊了这么多年,而且这个概念存在于中国人心中已达数百年之久,似乎无可辩驳。但,他真是民族英雄?
  三百多年前的一个夜晚,郑成功亲率将士二万五千人、战船数百艘,自金门料罗湾出发,经澎湖,向台湾进军。大军浩浩荡荡地出发了,郑成功立于甲板之上,怀着极其复杂的心情眺目远望。狂风吹打着海浪,海浪击打着他的脸,郑兄,再看一眼故乡吧,你将再也没有机会踏上这片热土。然而他不会想到,此次征伐,却建立了千古伟业。
  为什么我会对郑成功民族英雄的称号提出疑问?他收复台湾的初衷是不是我们所想的出于爱国那么简单?这背后又隐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不用着急,郑成功背后的故事,听我慢慢为您讲述。
  郑成功,原名郑森,生于明朝天启四年(1624),福建人氏。这是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大明集团濒临倒闭。在公司内部,李自成带领员工进行大罢工;外部又面临满清集团的挤压。1644年,员工们杀进紫禁城,董事长崇祯被逼上吊;由于农民出身的李自成不会做生意,公司很快又被满清集团兼并了。
  残酷的战争使郑成功辍学了,满怀愤怒的他回乡随父亲郑芝龙举起了反清的大旗。郑成功深得南明隆武帝赏识,被封为忠孝伯、御营中军都督,赐国姓朱(国姓爷的称号就是这么来的)、改名“成功”,享受驸马的礼仪待遇。

回答2:

看一看《明朝那些事》

回答3:

0

回答4:

历史的灯盏
初一(4)班 何坤
我站在那熟悉的河畔,从水面刮来的阵阵微风,吹动了衣袖,也吹进了我的心。望着河对岸旧时的家,想跨过这条河,去拥抱久违的家人,和儿时的天堂。我有多少次站在桥头遥望,却又有多少次没看够就转身离去了呢。
奔腾的河水翻滚着巨浪,似乎在吟诵“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不禁感叹,一代早熟诗人在十七岁时就可以唱出如此精妙的诗句。是呀,被世人尊称“诗佛”的王维在初唐时期,就已经是一个成熟的诗人了,他十几岁时,和别的同龄人一样,不想被这茫茫人海掩盖了自己的才华,决意离开家乡去上等社会中求生存,但他却不曾知道自己何时可衣锦还乡,更不知何时可当上大官。在外漂泊的他,又多像现在为了生存被迫在异乡打工挣钱的游子,连节假日也不忘多挣几分钱给家里捎去,为了家人的幸福不得不放弃节日返乡和家人团聚的机会。
历史让王维选择了初唐,他为了给国家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崇高抱负,他一人独在千里之外,与陌生的人比拼。他的浓浓思乡、思人的情感尽蕴于诗句之中,悲凉的苍山也在叹息游子的思乡之情,一行行热泪终究化成了流芳百世的诗句。今天,他借这茫茫大山唱出了最动人的歌声。这声音是发自内心的,它已不再是一名浸着情的诗了,而是一根联结家人的线了,王维顺着这根跑遍万水千山的线,似乎看见了远在千里之外的家人正站在山上遥望着自已呢,可是那群人之中却只少了自己一个,他多想去和家人在一起插戴茱萸,乘着金秋在山上欢饮达旦,一醉方休。可惜谁又能帮王维做到呢?他只能站在高处望着远方的亲人高歌一首,独自一人举杯了。
历史的灯盏将王维照亮在了初唐,在他年轻时,尽情展示出了王维独有的诗歌天赋,在灿烂的历史乐章奏下最高潮的部分,历史的灯盏,照亮了太多的人,但是最亮,最温暖的地方留给了初唐,留给了王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