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的由来

2025-02-23 11:44:09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其实,答案在100多年前,就有人给出。

1893年,世博会诞生不过42年,史密森学会(唯一由美国政府资助的半官方性质的博物馆机构)秘书长乔治·布朗·古德(G.Brown Goude)就预言:在将来,博览会将更多地展示理念,而不是物品。

那个时候,欧美各强国正乐此不疲地利用世博会的舞台,展出着他们的尖端科学技术和产品,用实实在在的科技进步实力击败他国。

上海图书馆馆长、世博专家吴建中说,战争的爆发改变了这一切。尤其是破坏性远远超过一战的二战使人类对技术的态度发生转变。一方面技术发展导致战争的破坏力,使得人们的认识从对人类成就的骄傲演变到对发展前景的焦虑;另方面战后经济发展对环境的破坏,使人们开始从技术主义层面的思考转变到人文主义的忧患。

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瑞切尔·卡尔森发表了轰动世界的一本书《寂静的春天》。这是人类首次关注环境问题的著作。

吴建中说,书中惊世骇俗的关于农药危害人类环境的预言,给人们极大的震撼。“以至于近半个世纪以来,人们一直在思考过去的进步方式到底错在哪里,科技是否能解决一切问题?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之后,我们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为什么人们常说科技制造的问题比它所要解决的问题还要多?”

二战后的世博会开始从过去注重展出科技和展品,转向展示理念和文化——尤其是关于可持续发展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

这个转向最明显的就是1974年在美国斯波坎举行的国际环境博览会,1972年联合国展开第一次人口与环境大会之后,世博会转身。

世博会评奖体系的演变印证了世博会的这种转身。

早期的世博会是激励竞争和创新的舞台,并以诸多“世界第一”而闻名。而激烈竞争最直接的表现方式就是评奖。后来人们逐渐意识到,这种加剧国与国之间产品竞争的方式背离了世博会转向后的核心价值体系,与世博会展示理念和文化的发展趋势格格不入。

于是,评奖热逐渐消退。从1966年蒙特利尔世博会直到2005年爱知世博会之间,世博会评奖体系中止了近40年。即使是爱知世博会重新推出评奖,也是关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爱地球奖”和“自然的睿智奖”。

吴建中说:“世博会的核心价值观一直就是进步,只不过,过去时追求绝对的进步,而现在追求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进步。”在这个理念下,吴建中和他的同行们为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选择了崭新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两千多年前,先哲亚里士多德就已指出了城市与人类的关系:“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

加洛潘说:“尽管种种迹象表明,在下一个世纪(21世纪)曙光来临之际,博览会仍然安然无恙,但是严重失控的风险确实实实在在存在的,而这一次,重生的火凤凰与它的原型就会貌合神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