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要这个吗?
摘要:中国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数据受到关注。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表明中国经济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与世界经济处于密切关系的条件下,随着世界经济发展总趋势和中国在其中的地位变化,通过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不断调整经济结构,不断改革经济体制,在国家新型的计划和调节下,实现现代化,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长期走向。
关键词:金融危机 中国经济 增长
2009年4月16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65,74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1%,比上年同期回落4.5个百分点。同时,CPI和PPI双双呈现负增长。中国2009年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是目前国内外关注的重点。对于世界其他各国来说,中国经济的变动不仅实际影响着处于衰退的世界经济整体,更影响着各国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信心;对于中国来说,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显示国家刺激经济的政策措施在多大程度上发挥了作用。
一、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
自从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许多经济预测都不断调低各国经济发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近期预测,2009年世界经济总体将下降0.5%到1.5%,其中发达国家将下降3%到3.5%。世界贸易组织预测,世界经济将下降1.6%,世界贸易量将下降9%,这一次国际金融危机及其引发的经济衰退被看作是20世纪以来能与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相比的大衰退,在许多方面其程度甚至更为严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研究报告曾指出,近代以来一般经济衰退会持续12个月,随之出现的是至少持续5年的强劲反弹,但当前的形势却非常“罕见”,它很可能带来一个特别长和特别深的经济萎缩期,使衰退期持续两年的时间。大部分发达国家要在2010年才能出现复苏,而且其复苏过程还将是缓慢的。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是世界各国中有可能最先走出经济困境的国家,中国经济较早回升将影响世界经济较早走出衰退。
中国一季度国民经济统计数据显示,一季度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3.5%、5.3%和7.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1%,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11.3个百分点,1.2月,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同比下降37.3%。一季度GDP增长6.1%,比上一季度的6.8%又有所下降。而2008年全年GDP增长为9%。可以明显看出,在国际金融危机和世界多数国家进入衰退的环境下,中国经济受到严重冲击,经济增长下降明显。
不过,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8.8%,比上年同期加快4.2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8.6%(3月份增长30.3%),加快2.7个百分点;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9.4%,加快11.1个百分点。这表明,国家刺激经济的政策在固定资产投资上已开始表现出来,投资力度大干上年同期,尤其是在农村方面增长特别明显。固定资产投资的效应至少在下半年发挥出来,使GDP增长步伐加快。
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5%,其中3月份同比增长15.9%,同比加快3.6个百分点,比上年全年加快1.1个百分点。在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中,家具类同比增长24.1%,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20.2%,汽车类增长11.1%。这表明,中国的社会消费仍然保持着稳定上升的状态。
一季度CPI同比下降0.6%,PPI同比下降4.6%。而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24.9%,其中出口下降19.7%,进口下降30.9%,顺差同比增加209亿美元。可以看出,与世界经济衰退同步,CPI、PPI双双下降,进出口下降极为明显,中国经济下降在相当大程度上是国际金融危机及其引发的世界经济衰退的冲击造成的,这种影响还在持续。
对于中国一季度经济数据,国外媒体多给予了比较积极的评论。国外分析人士认为,消费者能否保持消费,私人部门是否开始投资是经济是否开始获得前进动力的两个关键,中国一季度的经济增长虽然是10年来最低的增长速度,但从固定资产的投资增长来看,中国可能已经度过了最糟糕的时刻。中国政府的经济刺激计划可能在2009年下半年更明显地显示其效果,或许带来至少两个季度的投资增长势头。不过,中国经济复苏是否能持续也受到一些质疑。比如有的分析指出,在近些年中国GDP增长中,外需的贡献占较大比重,甚至超过30%,在世界经济持续低迷状况下,中国的经济复苏具有相当大的困难,从较大程度上依赖外需的增长模式转变为更多依靠内需的模式是重要的,但也是有一个转变的过程。
中国国内对中国经济状况有许多评估。有人认为,中国经济并未进入衰退,只是增长速度放缓,下行压力大。中国经济总体上仍处在上升的大周期,工业化和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将帮助中国走上健康之路,人们评估,中国经济现时遇到的问题是,主要来自外部需求急剧收缩的冲击,导致经济减速,企业经营困难,失业增加,从而使经济结构性矛盾凸现。政府推出一揽子的刺激经济计划,最主要最直接的目标,是扭转经济增速下滑的趋势,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并力求解决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结构性问题,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全面提升各种生产要素的质量和水平,为中国经济长远发展打下更加牢固的基础。中国政府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是具有信心的。国务院4月15日常务会议下达了第三批中央投资,认为目前有30%的计划投资进入了经济,其余70%的投入会进一步推动经济。国内舆论认为,中国有足够的空间和能力推动经济走出低谷。
二、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
中国经济在目前面临的形势与2008年年中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2008年7、8月时,国家提出的宏观调控任务是“一保一控”,即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作为首要任务。在中国经济连年以两位数增长的形式下,人们已注意到经济增长有“过热”的倾向。因而国家已连续两年采取各种措施控制投资、出口,人民币对美元实际升值接近30%。2007年GDP增长11.7%,2008年上半年已降为10.4%。在2008年上半年,物价上涨曾成为关注的重心,外汇储备迅速增多,许多人热烈议论的是房地产以及其他资产的“泡沫”。那个时候,许多人还认为粮食价格、石油价格等至少在几年之内都会保持在高位运行。但是,2008年下半年以后,国际金融危机从美国开始引发,然后扩展到其他国家。最初,人们还认为危机会控制在金融领域,可能很快被克服,但危机不断扩展,并使各国经济,尤其是发达国家经济陷入衰退。物价形势完全逆转。2009年的形势对中国来说,已不再是放缓经济发展速度的问题,而成为如何避免经济进一步下滑,力争经济增长“保八”的目标了。这种经济发展的变动表现出中国经济发展目前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的经济发展从1949年以来,就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体制的变迁来说,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大体上说,从1949年到20世纪70年代末,是中国逐步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时期。在1949年,中国的近代工业仅占全部经济的10%,中国还是一个农业人口占90%的贫穷国家,为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强国,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发展道路。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实现了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了以国有经济和农村集体经济为主要形式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以及计划经济体制。借助国家的力量,有计划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农业的积累和支持,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到1978年,乡村人口从1949年的90%左右下降为82%。1978年工业产值4,237亿元,其中重工业为2,411亿元,占56.9%,轻工业为1,826亿元,占43.1%。中国不仅有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还在尖端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爆炸了原子弹、氢弹,发射了人造卫星。在这个时期,主要由于外国的封锁,中国的对外贸易关系处于“半封闭”状态,对外贸易即使在1978年有所发展之后也仅占同期世界贸易额的0.78%。但是,这个时期建立起工业和国民经济体系成为20世纪80年代以后经济增长的坚实基础。 从20世纪B0年代到20世纪末,是中国进行改革开放、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期。国内外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历史经验表明,传统的斯大林式的计划经济模式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初期,起到了迅速聚集全社会经济资源的作用,在转变生产关系、建立新型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在促进生产力进一步发展、提高经济资源效率等方面,计划经济体制也逐渐暴露出更多的缺陷和不足。中国从80年代开始走上改革开放道路,在80年代中,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局面逐渐形成,价格体制进行了改革,并在90年代期间,初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这个时期,通过对外开放,中国经济显示出发展的活力,已有的现代工业体系获得不断的发展、提升、扩展,国民经济结构向现代化方向迅速转化。中国在1964年三届人大上提出中国“四个现代化”目标和任务,当时提出“两步走”: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实现“四个现代化”。这个蓝图在1975年四届人大上重提,计划在1980年以前完成第一步,并在20世纪内完成第二步。实际上,1978年时,第一个目标已基本完成,而第二个目标则成为中国80年代开始的改革开放的目标之一。在1992年中共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被具体化为实现城乡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到20世纪末,工农业生产总值翻两番,人口控制在12亿之内,人均国民收入达到800美元。这20年又分为前、后10年,前10年打好基础,后10年进入一个新的经济振兴时期。2000年中国GDP达到89,403.6亿元,按不变价格,比得1978年增长近6倍,在世界排名第六,中国人均收入7,078元,居民整体生活水平达到小康。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变化是巨大的,1978年第一、二、三产业占GDP比重分别为28.1%、48.2%和21.4%,1998年分别为18%、49.2%和32.8%,第一、二、三产业劳动力比重也分别从70.5%、18.3%和13%转变为49.8%、23.5%和26.7%。中国对外贸易状况反映着中国经济开放的发展。1978年,中国进出口总额206亿美元,1990年为1,155亿美元,2000年达到4,743亿美元。2000年出口额占世界出口额4%,进口额占世界进口额3.9%,出口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78年的4.6%提高到2000年的23%。可以看出,中国经济在这个时期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相联系的,在这一体制初步建立起来之后,中国经济才有条件,也必然与世界经济发生更密切的关系。
从21世纪开始,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一方面,中国经济的发展进入发展战略的第三步,即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四个现代化。另一方面,中国正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进程中与世界经济发生更为密切的关系。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经济发展及其运行周期是在与世界经济基本隔绝的条件下发生、演变的。即使是在20世纪80、90年代,中国经济发展及其运行周期也受世界经济变动影响相对较小。但进入21世纪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这种条件开始发生变化了。实际上,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中国经济已在感受外来经济震荡的巨大影响,而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已实际造成对中国经济的巨大冲击。这是中国经济越来越融入世界经济与世界国际贸易分工体系的必然结果。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比较完整的工业基础、相对低廉的劳动力使中国在90年代后期发展为“世界工厂”,与东亚、东盟、欧盟、美国、澳大利亚、非洲等各地区、国家结成了程度不同的经济与贸易关系,甚至形成由中美贸易连接的某种经济关系体。中国的对外贸易在21世纪以来更获飞速发展,2004年进出口贸易总额达11,548亿美元,比2000年增加2.4倍。近几年来,对外贸易以两位数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达到30%以上。很明显,世界经济的兴衰将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影响中国的经济。正是认识到了这种情况的变化,在2008年上半年以前,中国政府关注的是抑制经济的“过热”,并采取措施促进国民经济结构、出口结构的转变。但是,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对外贸易局势剧变,并严重冲击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使中国政府不得不转而采取一系列保持经济增长速度的干预措施。而这种情况也将成为今后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常态”。
三、中国经济实现持续稳定增长的长期走向
中国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了这样一个基本状况:中国虽然在GDP总量上已占世界第三位,近年之内将会超过日本占世界第二位,在可预见的时间内还会超过美国占世界第一位。但即使是这样,中国在21世纪中叶以前,仍属于发展中国家。中国目前人均国民收入还很低,城市人口占总人口40%左右,按每年城镇人口增加1个百分点计算,到2030年,才可能达到60%以上,使城镇人口达70%甚至80%以上,即到21世纪中叶,才能讲中国最终完成了现代化。而且,这个现代化的过程在今后要在世界经济总体的发展演变中进行,在与世界经济总体关系越来越紧密的融合中,世界会越来越多地影响中国,中国也将越来越多地影响世界。这个基本状况决定了中国经济实现持续稳定增长的长期走向。
不过,中国完成现代化第三步的基础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曾经历这样一种历程:在建立中国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时,经济发展严重缺乏建设所需资金,建设资金主要靠来自农业的积累以及中国工业自身的初步积累。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发展的资金除了靠自身积累以外,开始大量引进外资,借助引进外资,设立特区、经济开发区等,将越来越多的外部需求作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积累资金的来源。也由于引进外资,对外贸易得以迅速发展,吸收了低廉的劳动力,使中国逐渐加入到国际分工体系中,成为国际生产、流通中的重要环节。在这个过程中,国民经济结构得以顺利开始新的不断的调整。“中国制造”、或者,中国作为“世界工厂”正是这种经济发展的成果。这种格局被从多方面加以描述,比如“美国是主要消费国、中国是工厂、日本是零部件供应商”、“美国消费、中国储蓄”等等。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更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中国的外汇储备和居民储蓄迅速上升。2000年中国外汇储备1,655.7亿美元,目前中国外汇储备已达2万亿美元以上。1997年中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6万亿元,目前该余额在20万亿以上。中国已不再缺乏经济发展的资金,从而使中国经济发展处于有利的地位。
当前世界金融危机给中国带来的机遇是,用已积累的资金用于创造国内需求,加快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在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中国政府迅速、果断地调整政策,提出4万亿的刺激经济计划,其中1.5万亿为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铁路、公路、机场、水利等;1万亿为汶川地震重点灾区重建;0.4万亿为民生工程;0.37万亿为农村民生工程;0.37万亿用于调整产业结构与技术改造;0.21万亿进行节能、减排、生态建设;0.15万亿用于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国家还扩大财政9,500亿元,新增贷款5,000亿元,以促进企业投资、拉动居民消费,中央财政投入420亿元用于促进就业,投入1,461亿元用于推动科技创新。中央计划3年投入8,500亿元用于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投入2,930亿元用于社会保障基金,投入7,161亿元用于“三农”建设。中国政府可以在世界金融危机背景下,拿出巨额资金刺激国内需求,表明中国有能力在外部需求急剧缩减的情况下,用加快国内建设、创造国内需求的方式抵御外部经济的冲击,保持经济增长的速度和社会稳定。
国内外对中国一季度及中国经济今后走势的评估虽有差别,但总体上是乐观的。认为中国经济主要是受到冲击,发展仍有较大空间、在2009年下半年将率先复苏等观点是大体上符合现实的,或很可能是会得到验证的。在这里,关键是中国经济发展具有继续发展的足够的空间。第一,中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中西部发展,以及这些发展所需的基础设施发展构成中国巨大的投资需求。中国经济增长下降的4.5个百分点,主要是外部需求减少引发的,外部需求的减少在中国可以由内部需求弥补。中国4万亿投资计划中基础设施部分是把原计划将来做的事提前拿到当前来做。这可以保证经济增长保持在一定高的水平上。中国刺激经济的一揽子计划中有用于关于医保、社保的改革部分,这些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将改进居民的消费结构,从而在现仍稳定增长的居民消费上更进一步提高。也就是说,中国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已包含了经济发展的许多内容,包括不断的体制改革,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较大空间。
第二,中国较为全面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中国经济发展创造了广阔的空间。近百年几代先进的中国人在设计中国经济发展时,都强调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这样的设想已经成为了现实。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不可能在经济上单一发展,不可能依赖于任何他国。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就有了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有了不断创新的基础,就有了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经济的适应性,从而使经济发展有可能长期持续健康发展。中国能成为“世界工厂”得益于这个基础,中国在受到外部需求冲击必须进行调整时,也将得益于这个基础。中国刺激经济一揽子计划中关于支持十大产业、推动科教发展、调整产业结构、进行节能、减排及生态建设等内容,都因为有这样一个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才能提出,也才可能进行。
刺激经济的投入在近期内会发生效益,而通过改革转变增长方式则是在长期中才能逐渐见效的。克服眼前这次世界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保证2009年经济增长8%的目标是有很大可能实现的。但克服这一轮经济困难更重要的是要看这个过程中能在多大程度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如在转变增长方式上获得新的进步就将表明,中国经济的发展已在新的发展阶段取得了进展。在与世界经济处于密切关系的条件下,随着世界经济发展总趋势和中国在其中的地位变化,通过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不断调整经济结构,不断改革经济体制,在国家新型的计划和调节下,实现现代化,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长期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