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经济社会与环境资源协调发展

2024-12-29 08:07:51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探析
李胜芬1,刘 斐2
(1.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4; 2.天津师范大学地理系,天津300074)
摘要:文章首先回顾了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理论,提出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内涵:一方面,要在
资源环境承载力范围内发展社会经济,追求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化,另一方面,环境承载力是动态的,要依靠社会经
济发展不断提高,这两个方面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在此基础上,详细论述了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
内容,并从社会经济发展、资源环境管理等角度探讨了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调控,通过建立节约型
国民经济体系、深化资源环境管理,实现区域一体化,以保证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实现。
关 键 词: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环境承载力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目标是实现人类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其中,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因此,认识和掌握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1 协调发展的机制
“经济增长决定论”过份强调经济增长的“决定”作用,只认识到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承载作用,而忽视其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反馈作用,对资源环境掠夺式开发导致严重的环境问题;“零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使资源日渐枯竭,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最终必将危及人类生存,而使人类免于灾难或毁灭的根本途径在于经济的“零增长”,即主张人口和国民生产总值必须停止增长[1]。“零增长理论”相对于无视环境影响的经济发展,把自然看作单纯索取对象的观点来说是一种进步,但却走向另一个极端———把自然当作简单保护对象。因而,“经济增长决定论”和“零增长理论”都人为地割裂了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的内在联系,没有真正促进人类的发展。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是人类社会大系统中对立统一的两个矛盾体,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一方面,资源环境系统的物流、能流是社会经济系统物流、能流的来源,社会经济系统是资源环境系统物流、能流持续流动的保证。也就是说,社会经济发展以开发利用资源和环境为基础,开发资源、治理污染和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需要社会经济的发展来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另一方面,社会经济系统的发展要消耗资源,对环境带来不利影响,会破坏资源环境系统的平衡,资源环境系统的失衡会削弱社会经济系统的发展。资源环境有一定承载力,社会经济发展必须在其承载力之内,超过这一阈值,会引发资源
短缺、环境恶化。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之间这种耦合作用必然要求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因此,要真正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之间的耦合规律。在资源环境承载力阈值之内,合理配置各种资源,最大限度地承载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协调一致,并不断提高人类社会大系统的有序程度,达到最和谐、最优化和整体效益最大化。

2 协调发展的内涵
2.1 社会经济的发展应在资源环境承载力阈值之内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某一资源环境状态和结构在对人类生存发展不发生不利变化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在规模、强度和速度上的限值[2]。人口的增加、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城镇规模的扩大等都应遵循资源环境条件的约束,使人类活动对资源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控制在资源环境承载力阈值之内。具体包括3个相辅相成的方面:(1)人类使用可再生资源的速度不能超过其再生能力。(2)人类使用不可再生资源的速度不超过其可再生替代物的开发速度。(3)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排放速度和数量不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
2.2 在可持续基础上,达到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化社会经济的发展不能脱离环境承受能力,要保

持可再生资源的的永续供给,不可再生资源的集约使用,保持生态系统良性循环,还要依靠科学技术。从理论上讲,要素投入量的增加是有限的,而技术进步是无限的,科技进步可以使等量的资源投入产出更多[3]。因此,要在资源环境的承载力阈值之内,加强科技创新,充分利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争取社会经济最大限度的发展。具体包括:(1)切实实施“科教兴国”战略。(2)积极开展产学研的联合与协作,建立健全多层次、多形式的科技开发机构,推动全社会创新。(3)不断加大技术改造的投资比重,努力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改造传统产业,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持续利用

2.3 依靠社会经济发展,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
资源环境的承载力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实现持续的最大化发展,还要不断认识资源环境对发展的支持与约束规律,突破原有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在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采取一定的措施提高资源环境系统对社会经济系统发展的承载能力。具体包括三方面内容:(1)可再生资源的承载力是其再生能力的极限。通过投入必要数量的活劳动及物化劳动来人工增殖生物资源,使再生资源的年更新总量增加,提高其承载力。
(2)不可再生的矿物资源是在长期的生物地球大循环过程中形成的,其承载力由储量决定。在加大勘探力度、发现新资源的基础上,不断突破资源品位极限,扩大开发广度,加强综合利用和深度加工能力,使同样的资源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最大的作用;同时,不断开发替代的可再生资源。
(3)不断采用新技术、新手段,减少人类社会经济活动造成的污染物排放量,采用生物措施、工程措施,运用先进的环保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手段,增强环境净化能力,发展环保产业,提高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承载能力。

3 协调发展的政策调控
实现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除了从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系统内部着手外,还要进行必要的政策调控,协调两系统的相互作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保证其机制良性运转,见图1。
3.1 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
我国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符合国际通行的SNA模式,未包括自然资源与环境的耗竭成本核算,制约了资源环境的合理配置,加重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要改革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用“绿色GNP”取代传统的GNP[4],确保环境成本和资源内在化到使用者身上,促使他们以可持续的方式利用资源和环境财产。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主要包括:
(1)设计绿色GNP和绿色GNP核算指标,使有关统计指标和市场价格较准确地反映经济活动所造成的资源和环境变化。
(2)在人口方面,完善人口政策,提高人口素质,转变生产和消费观念。
(3)产业结构方面,鼓励发展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加大科技投入量,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的完善和升级。
(4)大力发展资源和环境保护产业,加强资源的保护、再生和环境的治理、恢复。
3.2 以经济手段为主,深化资源环境管理
对资源环境管理,不论是市场手段还是政府措施,它们在资源环境配置中都具有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存在着市场和政府的双重“失灵”,只有市场与政府二者有机结合,市场起基础性作用,政府起主导性作用,它们互相补充才能使各自的“失灵”最小化,达到比较理想的配置效果。
(1) 建立有效的资源环境财产权制度。在资源环境管理中,强化资源环境立法和执法,以环境税、补贴、押金返还制度、人工市场方法等经济手段为主,以行政、法律手段为辅对资源环境的配置进行最恰当的干预,来补救因“市场失灵”带来的损失[5]。
(2) 改变环保投资管理方式,由重视环保投资数量转变为同时重视环保投资质量;由重视运用行政手段转变为运用经济手段[6]。环保工业要求高新技术,而技术开发有较大风险,一般投资主体对其投资热情不高,因此,在政府直接向环保工业投资的同时,财政进入政策要通过有力的税收、信贷和价格杠杆对多方面的投资行为加以调控,鼓励投资主体向环保工业投资。
(3) 大力实施ISO14000系列标准。ISO14000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并不断完善的有关“环境管理”的国际标准,强调加强环境管理、预防污染、持续改善环境行为、减少资源浪费,其最终目的是促进可持续发展。它的运行可以使环境管理更为科学化和规范化,进一步节约资源、降低物耗、减轻污染,更好地发挥资源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持力。
3.3 区域一体化
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最终落脚点必然是一定的区域。由于现行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管理分属于不同的部门,所以,在具体操作中二者之间的关系很难协调。要改革政府管理体制,打破一行一业、一市一地的局限性,针对不同区域,制定关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管理的协调政策。
(1)成立全国资源与社会经济协调政策委员会,对全国范围内有关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问题做出科学的决策。
(2)根据区域资源与环境特征在全国范围划分几大区,成立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管理委员会,进行区域管理。
(3)成立地方资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管理机构,运用有力的行政、经济、法律等调控手段,在合理保护利用资源环境的基础上,促进社会经济的最大化发展,真正实现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蔡宁.国外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理论研究[J].环境科学进展,1998(2):66-72.
[2] 崔凤军.环境承载力初探[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5(1):76-80.
[3] 胡皓.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342-375.
[4] 王金南.环境经济学———理论、方法与政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241-242.
[5] 王铮.区域管理与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195-199.
[6] 马秀岩,武献华,钱勇.可持续发展战略:视角下的环保投资管理方式[J].财经问题研究,2000(4):3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