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先说明在战国到明朝之前这段时期都是有丞相的,有些名目可能不是直 接称为宰相.
这是个很值得讨论的问题!
丞相和宰相通常是指一个意思,宰相估计包含的范围还要大一些。
一般来说,丞相(宰相)最高行政长官的统称,丞相制起源于战国时代,以后的名目可就相当繁多,比如相国、“司徒”、“大丞相”、“宰相”、“中书令”、“同中书门下三品”、“枢密使”、“知政事”等,后来朱重八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废除了丞相制度。
但是我们从回顾的角度去看历史,会有人认为虽然废除了这个制度,但是以后拥有宰相的权利的职位或者说人物(最高行政长官)都可以称为宰相,比如后来的内阁大学士,内阁首辅等。
综上,如果仅仅是“丞相”这一官职来说起源于战国,终止于明朝。但是我们看历史的时候都通常不认为宰相以后就没有了,比如后来的刘基,张居正,张廷玉,和珅,曾国藩在不少文献里都被称为宰相。
都有相当的职位,简介如下:
1·唐朝时,地位相当于“丞相”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的长官。他们分别是:中书令(中书省)、侍中(门下省)、左、右仆射(尚书省),唐高宗后,逐渐演变为只有官职前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衔的官员才被称为“宰相”。
2·北宋初,“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被称为“宰相”,后置“尚书左、右仆射”为宰相;南宋初设置左、右丞相。
3·元朝时以中书令为最高行政长官,此职以皇太子兼任,未立太子时则不置中书令,而由右丞相、左丞相统管百司,因为元朝尚右,所以实际的“宰相”是右丞相。
4·明初曾设置丞相作为最高行政长官,后来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其后,内阁首辅成为实际上的“宰相”。
综上所述,只有南宋、元朝和明初正式设置了“丞相”这一官职,而唐朝和北宋则以他官代之,其实质不变,仍相当于丞相的权位。
最早的丞相,有史可考的,是出现在秦悼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史记·秦本纪》说:秦武王二年,“初置丞相,樗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史记·樗里疾甘茂列传》中也有记载:“武王立……以樗里子、甘茂为左右丞相”。秦悼武王,在历史上非常出名,出名原因不是因为生得伟大,而是因为他死得奇特,他就是跟人打赌,结果举鼎累得双目出血、绝胫而死的傻大个儿。可他在正事上绝对不傻,任命的俩丞相可是鼎鼎大名,右丞相樗里疾,可能大家没有听过,“智囊”大家知道吧?这个词的起源,就是秦国人称赞樗里疾的,可见其人之聪明;甘茂,大家从小就听说,“十二岁拜丞相”的甘罗,甘茂是甘罗的祖父,自然也不是小角色。
之后丞相这个职位就存在了,中间也曾改名,比如“相国”、“司徒”、“大丞相”、“宰相”、“中书令”、“同中书门下三品”、“枢密使”、“知政事”等等,也时废时设,中间的变更太多。但大部分时间内,这个职位还是存在的。
丞相一职在中央政权里的彻底废除,是在明太祖洪武十三年(1380年),罢丞相之职,建议权归六部,决定权归皇帝。而最后的三位丞相是李善长、胡惟庸、汪广洋。为丞相这一制度殉葬的是这最后的三位丞相以及与之有关联的几万人:原丞相李善长,在十年后(1390)李善长以胡党获罪,连其妻女弟侄家口七十余人一律处死;左丞相胡惟庸,以谋反罪被处死,株连杀戮者达三万余人,前后延续达十年之久;右丞相汪广洋,也因为与胡惟庸案有牵连,在流放途中被诛杀。
所以有人说,丞相这一制度的开局是个喜剧,而结尾却是一个悲剧。
一直都有,丞相和宰相通常是指一个意思,丞相是从秦朝开始有的,到了明太祖(朱元璋)初期也有。后来丞相胡惟庸造反朱元璋就废除丞相制度。其后帮助皇帝处理国事的不在一个人而是由数人组成的内阁,内阁首辅成为实际上的“丞相”。
有,秦朝就有丞相了。明朝时,因为胡惟庸一案被朱元璋被废了,但是好像是名亡实存,后来的张居正,申时行,和珅等等,他们虽无丞相之名但行丞相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