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需要什么帮助呢。
有啥迷茫的,你得先说出来哎
多看资料 对照成绩 选择最优 多问认识的大学生 他们有经验 一定要弄清所报考的专业,不能盲从 要具体了解各专业特性 ,根据自己兴趣特长 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专业 以免到了大学后悔....总之别急 慢慢来 高考后 多访问下 各大学网站 看看 各大学简介 和 其 优势专业
迷茫很多人都会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好吧,我就说一下我去年怎么报考的吧
第一,先想一下自己到底未来要干什么,能做什么,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先确定一下专业;
第二,参考自己的成绩,省市排名,省内的分数线,确定自己能上几本;
第三,上网上查一下你要报的专业在哪个学校是优势学科,这样你以后才能在那所学校学到真才实学;
第四,我不赞成先选学校,再选专业。这样到大学很背劲儿。这些我在这不说了,因为当初我也是先选学校,最后专业调剂,我不喜欢,但不得不学啊,过得很不快乐。希望学弟学妹引以为鉴
第五,如果你想去学该校的好专业或想学自己的专业,那么你的分数要最起码高该高校的分数线10分左右.当然,如果想稳点,可以高出 15分
还有,对于学校的地理位置,那不太重要,你可以选你喜欢的城市,但我觉得这是最后考虑得因素。因为毕业之后,一切都是变数。那时工作地点就不由你了
最后,祝愿你能够考上自己喜欢的学校,喜欢的专业。:)
首先你至少要有一本去年全国各大高校的招生参考书,包括在你所在省的招生专业和分数,当然还有你第一次模拟考的成绩,许多老师都说一模的成绩与高考成绩出奇地相似。你心里应该有个基本的轮廓吧?
(1)譬如到哪个城市去,报哪个档次的大学。(此处是经验之谈,我当时填报的时候,上海北京广州的直接拉掉,因为消费高,所以选择了消费偏低但是大学很多的西安)。
(2)你将来想从事的行业。这个是决定你填志愿的最核心因素了。没有你想报的专业的学校可以直接拉掉。
(3)另外就是交通状况。最好选择离家不是很远的,不然寒暑假放假的时候有的受了。
考虑到上面三方面的话,你可以选择的学校已经拉掉很多了,然后在在剩下的学校里慢慢的选择,这样会轻松很多。
此外主要意见在于自己,但也要考虑父母的意见和建议,他们考虑事情比较全面,想的比较多,而且绝对是为你着想,没有任何的私心。
如果你是少数民族或立志考军校或国防生的又另当别论了。
我就这点经验,但愿对你有点用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吧。
最后,祝你顺利进入理想大学!
下面的信息,我想对你肯定是有用的,尤其是第一条!
一、慎重选好第一志愿
第一志愿十分重要。从录取规则来说,一是招生学校分批录取,不同批次互不干扰;二是每批录取时招生学校在同一时间里,都录取同一志愿顺序的考生,具体的说,在每一批录取时,各学校都先审录第一志愿的考生,当第一志愿报该校的考生数不足,才会转录第二志愿的考生。可以说,录取规则本身,体现了高校录取新生的自主权,也决定了第一志愿的重要性。因此,每个批次的第一志愿院校和第一专业都处在投档录取之首,十分重要。每年都有一些成绩估计可能刚上线的考生,干脆选择师范、农林等稍“冷”稍“偏”的外省院校为第一志愿,一锤定音,如愿以偿。甚至“冲线”而录,不失为上策。
二、冷热结合拉开档次
由于招生学校的自身条件、品牌效应,加上每年招生人数的变化,考生、家长对招生院校了解程度的深浅等因素,不同院校的报考人数经常会出现“贫富不均”,投档线相应高低不一的现象,反映在考生报考志愿中就是“档次高低”、“冷热不同”和“梯度”是否合理。考生要在第一志愿作为基调确定后,同批之中的其他志愿应拉开档次,由高到低排列,“热”“冷”院校相结合。
三、给自己正确定位
填报志愿实际上是考生根据招生计划和招生政策及个人实际,表达自己希望就读的高校和专业意向的过程,也是一个职业定向与职业选择的过程。高考志愿是招办调档、高校录取的依据,所以,志愿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录取结果。
四、了解整个招生形式
正确估计自己,有必要对整个招生形式作些了解。
志向和“实力”相结合
恰当的志愿是个人的志向和“实力”的结合。志愿的“档次”与自己的成绩相匹配也很重要,志愿填高了,可能上不了调档线而失去录取机会;志愿填低了,考生又会觉得有点“亏”。毫无疑问,每个考生都希望自己的高考成绩与所填学校的实际录取线刚好“门当户对”。由于填志愿是在考试之前进行,所以要使二者匹配,就必须在填志愿前对自己的高考成绩和学校调档线进行准确的估计和预测,也即定位。定位包括个人成绩定位和录取院校及其专业的定位。个人定位要考虑自己的成绩在全体考生中的位置,在充分听取老师和参考模拟考试成绩等方面的分析、评价基础上,确定自己的成绩在重点本科线,一般本科线,专科线等各批录取控制分数线上几个分数段中可能达到的位置。
五、各校的调档线不同
受知名度的高低、地理位置的不同、专业和就业前景的好坏等因素的影响,各高校在客观上形成了不同的档次,反映在录取中,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各校调档线高低不一。《普通高等中专学校招生报考指南》中列出了各院校去年的录取平均分,这对考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也要辩证地看待各校的录取平均分和各校的调档线。各校的综合分和选考科目平均分,是录取在该校某一专业的平均分,不是最低分。某些院校如深圳大学、广州医学院等,本市生源与市外生源的录取分数是不同的。受社会心理的影响,有些“热门”学校的调档线每年呈波动状态:上年调档线高了,下年报考的人数就可能减少,调档线就会降低,再下一年又可能升高。在选报志愿时还要注意的是:基本估价定位后,填报志愿的档次要留有伸缩的余地,如估计进本科的考生,还要填好重点院校,为“冲线”作准备,同时兼报专科志愿,作“保底”。
六、学校比专业更重要
对院校和专业的选择,选读好学校比“热门”专业更为重要。理由如下:
一是名牌大学学风正、师资力量雄厚,设备好,将使任何学生都受益,同时决定了其今后在社会上的竞争力较强。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一般院校不能和名牌学校相比,专科学校也很难和本科学校一决高下。在相同的专业背景下,用人单位自然首选条件好的学校出身的学生而非条件差的学校出来的毕业生。
二是“热门”和“冷门”是相对的。它随着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需求所导致的就业形式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最初有“数学热”、“物理热”、“生物热”,后来陆续出现了“外语热”、“外经外贸热”、“财会热”、“管理热”、“政法热”、“计算机热”等等。这种变化趋势有顺应市场经济、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的积极一面,但如不加以正确引导,就会导致今后人才分布的失衡和就业难的问题。如几年前热门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现在就出现了就业难的现象。稍作分析就会发现,这种问题源于考生忽略了招生、就业之间的“时差”。招生时的热门多是当前社会需求、就业形式较好的专业,但是此时录取的新生要几年以后才面临就业,几年前热门的专业,几年后其社会需求也许早就发生了变化。
三是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各学科之间的渗透与交叉越来越频繁,学科界限也越来越模糊。
四是现在各高校都在进行改革,有的高校考入之后也可以转换专业。清华大学招生办负责人最近在深圳中学召开招生信息发布会时透露,学生考入清华后,有三种途径调整专业。随着高校改革的深入,可以转换专业的高校会越来越多。另外对所有考入大学的学生来说,都可以通过攻读硕士研究生来转换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