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法西斯势力兴起的过程?详细的~~谢谢!

2024-11-24 06:59:30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日本法西斯主义的兴起及其特征
对于日本扩张主义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天佑良机”。日本攫夺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殖民权益,接管了西太平洋德属诸群岛。无论殖民经济与军事力量,都在战中得到极度膨胀,成为仅次于美、英的世界强国,更是远东第一大国。但战后国际形势与国内问题结合,激化了各种矛盾,导致了法西斯主义在国内的兴起。一战后日本国内问题,首先是频繁的社会动荡和经济危机。由战争需求带来的经济景气,随着战争的结束而消退。日军入侵西伯利亚伤亡巨大,军费负担沉重。大量农村青年外流,田野劳力不足;由军国主义体制所支配的优先发展军事工业政策,加剧了原有半封建的农业体制缺陷与农村经济的凋敝状况。战后的工业生产陷入不景气。据统计,1921--1929年,法、德、美、日、英等五大国的年平均工业生产增长率,分别为9.4%、7.1%、4.3%、3%、1.7%。其中日本的增长率3%,低于同期的法、德、美,仅高于英国,其增长之缓慢亦为本国近代以来所少见。日本的国际处境变得十分不利。大战以其前所未有的残酷与伤亡,促成了世界各国反战和平运动、民主主义空前高涨。中国民族解放力量由国、共两党领导逐步壮大起来,亚洲其他国家的民族解放斗争也有新的发展。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确立,使日本直面于中国人民的反抗和美英的共同压力,在远东国际舞台上陷于孤立。面对上述形势,首先受到冲击的是以军部为代表的军国主义势力,日本军部是在明治维新后的政治基础上,经过日清、日俄两大对外战争形成的势力集团。其政治影响力有如日本学者所说,是明治宪政的“权力核”或“权力中枢”,居于特殊的政治地位。
军部势力有两大支柱,其一是以德国为模式,实施军政军令大权分立、统帅权独立的原则。“设置统帅权独立原则的目的之一,是旧有藩阀势力试图从对立的自由民权运动的政治影响中,把军队隔离出来。而今同一制度,则成了从藩阀势力中独立出来的军队,在政党攻势面前自我坚守的依据”。但其实质作用并不只是“自我坚守”,而是极大强化了军方政治地位,使“参谋本部部长的地位优于陆军大臣而与太政大臣并立”。其二是1900年5月山县有朋内阁修订陆海军省官职,明文限定陆海军大臣的现役武官专任制,1907年制定《军令》,明确有关统帅权事项只需军部大臣副署,而不用总理大臣副署。该制度使政党、政府对军权不得染指,军部却可以根据军方意志派员担任内阁大臣,直接操纵国家政务,掌握内阁的存亡。如大正初年,由陆军大臣上原勇作辞职,倒垮了军方不满意的西圆寺内阁。所以,在明治时代军国主义体制下,军部不止是防守,而是逐渐取得了对民主派政党、内阁政府的政治与组织优势。到大正初年,军方已经有了明确的自我意识,自称“军部”,而政党方面则斥责为“阀族”、“军阀”。再经过不断的对外扩张战争,军部势力不断膨胀,最终形成为压倒内阁政府、完全支配日本政局的权势中心。军部势力的崛起一直受到强力反弹。早在一战前军事权势集团同政党方面的矛盾冲突既已激化,加上中国辛亥革命影响,民主派政党在大正护宪运动中提出了“拥护宪政、打倒军阀”的口号,通过国会要求改革官职限制军制特权,并于1913年废止了军部大臣现役制,将其扩大到后备役、预备役(事实上并未出现过)。该时期“军阀”概念产生使用,表明军事官僚或军人对国家政权的操纵与对社会政治的干涉,已经成为宪政民主的主要障碍,也说明了双方对峙局势的空前严峻。一战后的新形势进一步把日本推向了十字路口,各派政治势力组合分化,不断产生新的政团,提出各种出路方案。各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团体及共产党倡导民主、反对战争;资产阶级民主派政党方面,有石桥湛山提出“小日本主义”,主张放弃海外殖民领土、反对黩武扩张主义;犬养毅等人倡导“经济立国”和币原喜重郎等人主张“协调外交”,不仅具有思想与理论方面的影响,且通过政党内阁实施了适应“凡尔赛—华盛顿”体制而与英美等国协调的外交政策,参加谈判并缔结了国际社会的非战公约及裁军等协定。民主派政党的活跃及其成就,形成为二十年代日本政党政治的“黄金时代”。民主派政党此期最大的政治成就在于,在国家体制调整方面曾一度削减军部势力。1918年建立的原进内阁是比较具有完全意义的政党内阁。1924年实现了普选(男子)。吉野作造的“民本主义”和美浓部达吉的“天皇机关说”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原内阁的高桥藏相曾要求废止参谋本部,把军令大权收归内阁,原敬首相认为时机不成熟,让高桥撤回提议。1913年对于军部大臣现役武官专任制的修改,一定程度地冲击了军制特权。政党方面进而要求实行军部大臣文官制,形成了对于军部势力的相当压力。与政治层面相应对,还出现了较为普遍的“蔑视军人”、“军人的社会地位低下”的社会心理倾向,一向受人欣羡的军职变得被人看不起了,甚至在公共汽车上,军官的靴子偶而碰了别人就会听到骂声,一些军官上下班都不敢穿军装。面对一战后民主势力的进展,作为实际的“双重政府”之一、受到直接冲击的军部不能容忍,代表皇权主义、国粹主义等民间右翼势力也不会顺从。在由此而激化的社会动荡与冲突之中,军部势力与社会极右翼势力相互呼应,从军、民两个方向推出了日本式的法西斯思想与行动。 由近代军国主义体制的制约,新兴的日本法西斯主义可以区分为民间(即不穿军装的)法西斯与军队法西斯两大类别。
1919年8月1日,由满川龟太郎、大川周明等人在东京成立了犹存社,大川周明专程到上海请北一辉回国。北一辉正在闭门赶写《国家改造案原理大纲》。他于1920年1月回到日本,加入犹存社,与大川、满川一道成为该社的台柱。犹存社的名称取自中国晋代诗人陶渊明的《归去来辞》:“虽三径就荒,松菊犹存”,表示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与和平、民主浪潮的冲击之下,“日本民族之魂”将仍然屹立。犹存社的纲领是:“一、建设革命的日本;二、充实日本国民的思想;三、合理地组织日本国家;四、开展民族解放运动;五、执行道义的对外政策;六、联络改造运动;七、锻炼战斗同志的精神”。犹存社是日本第一个提出完整政治纲领的民间法西斯主义团体。从犹存社开始,兴起了种种法西斯主义思潮和各色法西斯组织。他们同旧右翼团体的“浪人型”的对外侵略别动队和纯粹的“暴力团”有很大区别。犹存社的活动与北一辉的思想在一部分军人和学生中得到热烈回应。东京帝国大学的“日之会”、北海道帝国大学的“烽之会”、早稻田大学的“潮之会”、拓殖大学的“魂之会”,以及第五高等学校的“东光会”,佐贺高等学校的“太阳会”、京都帝国大学“犹兴学会”等法西斯主义团体纷纷出笼。日本法西斯主义团体的情况十分复杂。据日本司法省调查,到1933年底,法西斯主义、半法西斯主义团体共有501个,其中半数以上是1932一1933年出现的。比民问法西斯运动的产生稍晚一些时候,日本军队中兴起了法西斯主义运动,这是日本现代军事力量突破差别主义的束缚而出现政治化倾向的逻辑结果,即经由军队的政治化之路、进而转向法西斯化,同时与民间法西斯汇为一体,最后从军民两面构成两战间日本的法西斯政治体系。关于日本现代军事力量突破差别主义的束缚而走向政治化的倾向,有专家指出过:“日俄战争之后到第一次大战末期这一期间,国内政治构造有如众所周知是政党政治的确立过程。这期间的陆军的位置,已从长州阀中枢构成部分,向独立的政治势力方向变化”。作者称之为“陆军的政治独立。”一战后的形势促使一批中下级军官在政治上更加活跃,他们频繁聚会,订立盟约,制订纲领,结成横向的联系和组织,成为军部法西斯化的重要推动力量。
1921年10月27日,任日本驻欧洲国家武官或出差欧洲的三位陆军士官学校的同学永田铁山、小敏四郎、冈村宁次少佐,在莱茵河畔的巴登巴登温泉聚会,商讨日本国内外政治军事形势。他们根据一次大战的经验和总体战思想,约定回国后将致力于“消除派阀、刷新人事、改革军制、建立总动员态势”,这就是所谓“巴登巴登密约”,又叫做“三头密约。”第二天,东条英机参加聚会商讨,加入该盟约。以巴登巴登密约为起点,陆续形成了一批法西斯性质的军人团体。如二叶会、木曜会、王师会、樱会等,其中能量巨大、发挥了绝大作用的是成立于1929年5月的一夕会,成员约40人,分布于各省、部要职机构。这些具有政治野心的法西斯军人集团,打破了原先陆军中按地域同乡结成藩阀派系的状况,形成了新的政治性人脉关系网。他们密切关注时势,提出日见激进的国家改造主张,策划并发动了一系列法西斯军事政变。通过这些法西斯军人集团的政治活动,军部的法西斯化进程加速。1934年10月,在法西斯军人集团控制之下,陆军省新闻班发表题为《国防本义及其强化之提倡》,通称为“陆军小册子”,全面阐述其建立“一元化综合统制”的法西斯政治要求。有研究者指出,在日本法西斯运动史上,能够比肩成为法西斯纲领性文件的,只有北一辉的《国家改造法案大纲》与陆军小册子。北一辉的《大纲》是日本法西斯运动的开端,而陆军小册子则是军部法西斯化完成的标志。法西斯化是军部政治化的发展和结局,是其政治化的恶性发展。军部自身完成了政治化,实现了法西斯转变,意味着明治宪政的权力核已经发生“癌变”。继日军挑起“九·一八”事变侵略中国东北之后,军部发表“陆军小册子”完成法西斯化,进而经过1936年“二.二六”事件,法西斯军部控制了国家政权。由法西斯军部控制国家政权,成为法西斯政权,然后逐步建立全面的国家法西斯主义体制,这是在日本的具体历史条件下,国家法西斯化推进的基本顺序。政党在此期间对于军制特权屡屡发起挑战,但终未能成功。政党不能通过政府执掌军权,最终是军权颠覆了政党政治。日本军阀势力对内维护专制主义反对民主主义,扼杀了政党内阁与政党政治,确立了法西斯军部专制;对外大力推行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给日本及东方各国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总之,日本法西斯主义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特殊形势的促动下,与近代军国主义体制相结合,成为发动新的世界大战的原动力。综合军部与民间右翼两方面的扩张理论并实施对外侵略战争,这是日本法西斯主义兴起的重大动因,值得认真加
四日本两战间对外扩张理论的特点及其实施
如果宏观地考察日本法西斯主义扩张理论的基本特点,首先可以发现,为论证对外战争的必要性,为最大限度动员民众投入战争,这些理论遍及思想文化各领域,花样繁多、内容庞杂。既有对于传统的武士道、日本主义、天皇中心论等思想的兼收并蓄,更主要是一批现代法西斯理论家、活动家提出各种论述,以及军部各决策机构制定策案纲要的指导思想,表述形式五花八门,呈献出大杂烩的模样。尤值得注意者在于,其实际表现的“丰富性”,与通常的评价大有出入。

人们对于日本的思想文化的理性特征通常评价较低。如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中江兆民(1847一1901)说过,“我们日本从古代到现在,一直没有哲学”。有的西方学者认为,日本的文化是“无言的文化”。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外交家赖肖尔通过驻日本的长期考察和研究,也指出日本人“更多依靠直觉甚于依靠理性;更多的依靠实用丰义甚于依靠理论;更多依靠组织能力甚于依靠伟大的思想概念”。如果对照上述丰富庞大、无所不及的法西斯扩张理论,很自然的问题是,为什么被公认为比较拙于理性的这个民族,会在这一特殊时代、这一特定的理论范围内煞费苦心、“成就”斐然呢?除了法西斯军国主义的好战本性之外,我们还应该关注一些什麽问题呢?

日本的近现代史是一部对外侵略战争史。自1868年明治维新之后,直到1945年战败投降,几乎每过5一10年就要发动一次较大规模的对外战争,而在每-场战争中都提出了新的口号和理论。显然,长期的多方位的对外侵略战争不断呼唤新的扩张思想与战争理论出笼;同时,这些战争的实践及其思想积累,同封建时代所遗留下来的武士道尚武精神一样,不断而极大地补充、丰富了日本法西斯主义的扩张理论;从而使日本在该时期的、有关对外战争的思想著述成长为怪胎,过分膨胀并远远超过其他精神领域的著述。日本法西斯的庞杂的扩张理论受到法西斯主义的基本特征的制约,并通过军政当局制定的政策发挥作用。日本法西斯主义以军部为核心力量,借助天皇权威,在连绵不断的战争中,完成军部的政治化与法西斯化,进而控制国家政权,确立国家法西斯体制。其扩张理论的提出与实施不能不制约于几个政治社会因素:首先是由天皇制所决定的国家政治制度的影响。

日本掌握实权的政治领袖,从法西斯主义产生和确立,一直到1945年的战败投降,没有墨索里尼、希特勒那样的首魁。这期间也有近卫文、东条英机那样的门第显赫、权倾一时者,但都不能长期地绝对地控制国家大权。东条英机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上台,曾先后身兼首相、陆相、外相等七个内阁大臣职及参谋总长职,几乎独揽了国家政府及军部所有大权,但在台上亦不到三年时间。在日本法西斯崩溃前的1944年7月被替换下台。正如有的西方学者所说,“日本从未出现过一个独裁的领导者”。所以,如果对照德国那种人手一册《我的奋斗》,连结婚也送希特勒的书的情况,可知日本不是依靠大人物的演讲或其他宣传以鼓动浩大的群众运动,而是以全面的多方位的社会运动以推行其扩张思想与战争理论。日本虽然明治维新之后确立宪政体制,实行内阁制,但同时又制定了统帅权独立原则和军部大臣现役制,因此内阁没有兵权,日本军部不但拥有军事上的内阁政府所无法约束的权力,还能利用其优越地位干预政府职能,并在三十年代逐步取得对国家政治的支配权力。在实行对外扩张战争方面,日本的统治阶级不需要官僚和政客控制局面,而由军部直接出场包揽一切。因此,日本法西斯的政治核心在于军部的权力控制。日本的军政、军令大权被一小群军官轮流把持。他们就像一群小鱼,虽有时会被一块石头打乱阵势,但很快又可以恢复平静,结队朝着新的方向游去。这一特点,使日本法西斯的扩张理论不会像德国那样为个别领袖人物所决定。要而言之,日本法西斯的侵略扩张理论,是由军、民两个领域的多个法西斯思想家、理论家或各种权力机关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并在实际运用中综合形成的。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有:日本法西斯运动的鼻祖、法西斯思想家北一辉、法西斯思想家、甲级战犯大川周明,九一八事变的策划者、侵华战犯之—的石原芜尔等人。此外,还有军部决策机关所制定的一些文件,既供其宣传之用,也是其方针路线的理论指导。日本军部法西斯势力集团是其理论的主要炮制者,也是其直接的实行者。正如三十年代日本法西斯刊物所宣传的那样,日本的“军部是万民扶助皇猷的核心。”这个核心不但在行动上指挥一切.控制一切,还直接炮制出许多方案、宣传小册子等文件,在方针路线、思想理论方面向社会民众作宣传动员,并直接加以贯彻实施。矢次一夫回顾了军部的“国策”作用,他写道:“国家革新的主张可以说在各界澎湃高涨,但所谓革新究竟意味什么,似乎明白,其实大家都不知道,这就是当时的实际状况。”日本法西期扩张理论在军部发动的对外行动中完全实施,表现在重大历史关头。如1931年“九一八”事变,由军部扩张理论重要代言人石原莞尔伙同“一夕会”板垣征四郎等人直接发动。石原莞尔由此被称为“(伪)满洲国之父”。石原莞尔和东条英机都是日本法西斯对外战争中起过重要作用的人物,有的日本学者甚至认为,东条英机在当政之后所实行的侵略路线,乃是“踏袭石原所制定购对中国的进攻路线”,67[65]可见法西斯少壮军人在对外扩张理论的制定与贯彻中的重要作用。二、三十年代曾是日本政党政治的“黄金时代”,社会主义、民主主义团体及其思想流派甚多,尤以基于“民本主义”、“协调外交”、“小日本主义”等影响甚大。但最终都被法西斯专制主义所压倒,法西斯主义的扩张理论逐渐成为社会思想界主流,更成了军政当局对外政策的理论支柱。在1936年“二二六”事件之后,日本法西斯军部完全控制了国家政府,制定出《国策基准》,宣布要“一方面确保帝国在东亚大陆的地位,另-方面向南方海洋发展”。确定了发动世界大战,实施北、南进战略的基本方向。最后终于通过发动1937年“卢沟桥事件”、1941年“珍珠港事件”,将整个东半球推入火海。还先后将其要侵占和控制的地域命名为“华北经济圈”,“日满华经济圈”,“大东亚共荣圈”等等。日本法西斯军国主义的一系侵略战争行动都是在其“生存空间”、“战争万能论”、“民族协和”、“化学结晶说”与“殖民解放说”等形形色色的、具有东方特色的扩张理论指导之下发动的。

回答2:

因为日本作为帝国主义的后起之秀继承与发展帝国主义的扩张特性,而日本军部作为日本法西斯的最高机构,日本二二六兵变虽因内讧而没有成功,但是却大大增强了军部的实力,还有日本作为一个岛国本身矿产稀缺,在当时战争作为一个最有利的条件来缓解发展与资源的问题,《田中奏折》以朝鲜和中国东北为基地建设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

回答3:

日本法西斯的根源在于日本传统的武士道精神和新兴资产阶级的侵略性和扩张性。

回答4:

http://wenku.baidu.com/view/033878659b6648d7c1c746ec.html
日本法西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