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献帝刘协→石秋王→阿智王(阿知使主)→阿多倍(高尊王)→山本直→高市大领→桧前领主→家主→泉→横佩→岩三→村主→大藏春实→大藏种光→大藏种材→大藏种资→大藏种连→大藏种持→大藏种茂→大藏种忠→大藏种直→高桥赖种→高桥泰种→高桥时种→高桥经种→高桥祐种→高桥光种→高桥义种→高桥持种→高桥教种→高桥政种→高桥长种→高桥鉴种→高桥统种→高桥统昌→高桥义种→高桥义宗→高桥昌行→高桥胜昌→高桥昌德→高桥元治→高桥元胜→高桥富昌→高桥昌治→高桥晃→高桥章仁、高桥正尚、高桥通泰、高桥正刚(生于1932年)。
日本刘姓成员除上述完全融入大和民族并改为新的日本姓氏都外,还有一部分则继续保持着"刘"这个姓氏血缘徽标,成为真正的日本刘姓。这一部分日本刘姓,主要是近代以来随着中国国门打开后因留学、经商、做工、避难等原因移民到日本的华人华侨中的刘姓成员。这些刘姓成员,有的已经加入日本国籍、有的还保留有中国国籍,他们大都还保留有比较浓厚的中国文化传统。如近代华人刘庆云,任日本《新交流》杂志总编。
从先秦时代开始,就不断有大陆移民进入日本列岛。最早用文字撰述的日本史籍《古事记》、《日本书纪》中,把外来移民称之为“汉人”、“新汉人”、“吴人”、“唐人”、“归化人”等。大陆移民移居日本列岛的主要可分为四个时期,即秦汉时代——发轫期;魏晋南北朝时代——高潮期;隋唐时代——持续期;宋明时代——终结期。其中也不乏日本朝廷为吸收先进文化,引进技术人才,多次遣使至中国大陆和朝鲜半岛寻觅、劝诱汉人来日等,种种因素推动了大陆移民的赴日高潮。
第一次是在秦汉时期(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3世纪)。
其间流传最广的就是发生在秦始皇时期的徐福东渡日本的传说。在司马迁的《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始皇二十八年:“齐人徐 (徐福)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福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那么,徐福求药寻仙最后去了哪儿呢?据《史记·淮南衡山列传》记载徐福最后到达“平原广泽”之地,竟“止王不来。”据说,这“平原广泽”是今天日本的九州。在日本学术界,研究徐福事迹的学术团体、学者和专家有很多,也有很多研究徐福事迹的文章、著作和专著,都确认了徐福到达并开发日本事实,徐福至今也仍受到日本民众的尊崇与爱戴。
刘姓作为两汉皇族也是此时到达日本的汉族归化人的主力。历史上最有名的刘氏开拓日本人物,是今天日本原田、高桥、大藏等家族的共同祖先阿知王。阿知(也写作阿智)王,又称阿知使主,是东汉最后一个皇帝汉献帝的玄孙。日本原田家族族谱《大藏朝臣原田家历传》称,阿知王是汉献帝的玄孙。当年曹氏灭汉建魏,汉献帝刘协被曹丕贬为山阳公,建都山阳郡下的浊鹿城(一名青阳城,在今河南省修武县东北)。阿知王在这时也随东汉皇室遗民便从洛阳徙居浊鹿。后来司马氏灭魏建立西晋,刘氏皇族地位表面上没有改变,但实际情况开始恶化。太康十年(289年),刘阿知见当时天下混乱之像已生,便于五月初一召集旧臣商议对策。刘阿知说:“我久在此地,恐有覆灭之祸,闻东国于日本,有圣天子”,遂决定率其家族东渡,前往日本避难。这样,刘阿知便率领他的儿子刘都贺、舅舅赵舆德和族人刘国鼎、刘涛子、刘鹤明、刘信子等男女共2040人,离开中国本土,飘洋过海,几经艰难,于日本应神天皇二十九年九月五日来到日本。阿知王到达日本后,被日本天皇赐号东汉使主,奉命定居于大和国高市郡桧前村。据记载,当年随阿知王来日本的,还有段姓、郭姓、李氏、多姓、皂姓、朱姓、高姓等7个姓。阿知来日本后,又奏请日本天皇,派遣使都前往高丽、百济、新罗等国,将许多流落在这些地方的同乡族人招来日本。因人多地狭,日本天皇政府又将他们分置各地。日本大化《新撰姓氏录》记载,阿知使主的儿子刘贺都,后被日本雄略天皇赐姓为直,子孙因此以直为姓。他有三个儿子山木直,次志努直(一名成努直),次尔波伎直。其中,山木直又是日本民忌坟、桧原宿祢等25个姓氏的共同祖先。尔波伎直则是山口宿祢等8个日本姓氏的共同祖先。志努直的后裔后来也衍生出数十个日本姓氏。阿知使主一族在手工业中的业绩显著,其中一些人逐渐成为倭王政权中的中下级官吏,进而变成“官人豪族”,成为日本古代社会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终于成为拥有氏姓豪族的东汉直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