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名胜古迹
城隍庙 在郑州市商城路北。明代初年建,弘治十四年 (1501年) 重修,其后屡有修葺。建筑均为琉璃瓦覆盖,飞檐四出,造型精致,结构紧凑。乐楼高达15米,歇山式双层建筑,正脊浮雕游龙数条,有凤凰飞舞,荷花、狮子陪衬。庙内碑碣很多,其中有明张大犹草书石碑“福赞”、“寿赞”两通,笔迹苍劲挺拔。前者碑高180厘米,宽82厘米,厚约21厘米;后者碑高181厘米,宽80厘米,厚21厘米。
苏轼书欧阳修《醉翁亭记》石刻 在郑州市博物馆内。北宋元佑六年 (1091年) 苏轼知颍州时,应开封刘季孙之请,以真、行、草兼用字体写成《醉翁亭记》长卷,卷末有赵孟頫、宋广、沈周、吴宽等人的跋尾赞叙。明隆庆五年 (1571年) 秋,刘巡邀请文彭、吴应祈为之双钩勒石,立于鄢陵县刘氏家祠内。原件墨迹。其时为高拱所得,不久又为张居正所有,张氏获获抄家,被没入宫廷,后焚毁。
清康熙三十一年 (1692年),高拱的侄曾孙高有闻因原刻磨损不清,出其家藏拓本重新刻石,立于新郑县高氏祠堂。刻技之精,不在鄢陵石刻之下。鄢陵石刻已全部散失,新郑石刻于1959年移置郑州市博物馆,建立长廊,妥善保存。石刻共分18块,每块长60厘米、宽40厘米左右;其后还有6块宽约40厘米、长60-90厘米的石刻,是赵孟頫、沈周、高拱等人的题跋。
商代遗址 在郑州市区内。面积25平方公里,1959年秋发现。1955年在遗址中部又发现一座周长近7公里的城垣,为早于安阳殷墟的商代前期遗址,是商王朝隐橘猛重要的都邑之一。在此发掘出大量的房基、地窖、水井、壕沟、墓葬等遗迹,以及铜器、石器、骨器、蚌器、玉器、陶器、原始瓷器等遗物,还有少量的刀刻字骨和陶文符号。在城的北墙和南墙外有冶铸青铜器的手工业作坊遗址,西墙外有烧制陶器的手工业作坊遗址,北墙外还有磨制骨料的擤工业作坊遗址。在城内东北部,有大面积的带有石柱础的夯土台基,很可能是宫殿遗址。在西城墙外的社岭街和城墙东南角,出土大量青铜器,有方鼎、圆鼎、尊、卣、觚等,是商代文物之精华。
兽面纹牛首铜壶
兽面纹牛首铜尊
兽面纹铜方鼎
杜岭方鼎 1974年出土于杜岭岗南段张寨南街,通高100厘米,重86.4公斤。
大河村遗址 在郑州市北郊大河村西南1公里处,距市区12公里。1964年秋季发现。面积约30万平方米。1972-1980年曾进行11次发掘,发现大量墓葬、灰坑、房基等遗迹和遗物。是一处包括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主要为住房的遗存,已出土房基28座,年代有异,结构亦不相同。房基据碳同位素测定,距今约5000年,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晚期。大量陶器中独具风格的双连壶,红陶黑彩,白衣彩陶出土数量甚多,色彩鲜艳,花纹图案多样,为大河村彩陶的一个特点。彩陶片上绘有各种天文图象,如太阳纹、月亮纹、星座纹等。大量的农业生产工具,如石制的斧、铲、刀、镰和蚌刀等的出土,高粱、粟和莲子等种了的发现,表明农业是当时人们的主要生产实践和生活来源。
彩陶钵,1972年出土。
大河村类型彩陶连体瓶,大河村出土。
吉鸿昌墓 在郑州市西郊烈士陵园。吉鸿昌 (1895-1934),扶沟县吕潭镇人。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1月9日在天津被捕,24日在北平就义,葬于吕潭镇鸿昌学校花园内,1974年移葬郑州烈士陵园。
纪公庙 在郑州市西北26公里纪公庙村。汉荥阳城西南300余米。纪信是刘邦的大将,汉高祖三年 (前204年),项羽困刘邦于荥阳,纪信假扮刘邦诳楚,使刘邦得以遁走成皋 (治今荥阳西北汜水镇)。项羽怒,焚纪信。后人在荥阳西南为纪信修墓立庙。庙已无存,原址有唐代以后重修庙宇和赞颂纪信的碑刻30余块。其中以唐武伍高周长安二年 (702年) 书法家卢藏用撰文书写的石碑最为珍贵。碑高2.27米,碑额系书“汉忠烈纪公碑”六字,碑身隶书。庙后有纪公墓,高7.5米,围125米。登冢顶可俯瞰古战场风光。
花园口 在郑州市北17公里灶桥处,紧靠黄河南岸。宋时曾在此建闸治水,后渐成村落,名桂家庄。明吏部尚书许某在此修建花园,方圆540亩余。后河道南移,村落与花园被河水吞没,成为黄河渡口,名花园口。1938年6月,日本侵略军侵占开封,逼近郑州,国民党军队在此扒开黄河大堤,使豫东、皖北、苏北三省的千里沃野变成荒无人烟的黄泛区。1947年3月将决口堵复,河水流回故道。
古荥冶铁遗址 在郑州市西北20公里处。面积12万平方米。1965年和1975年曾部分发掘。发现炼铁大高炉两座,炉缸呈椭圆形,炉壁、炉基均用黑褐色耐火土夯筑而成,炉前、炉侧有冶炼的架木遗迹。经复原,高炉在6米以上,容积50立方米,周围有矿石堆、水井、水池、炼渣区等,还有预热鼓风的风管,是一个完整的冶炼作业系统。高炉附近出土大量成套的铸造模具和铁器成品,大多有“河一”铭文,产品以生产工具为主。遗址的年代为西汉中期至东汉时期。发掘材料证明它是官营的冶铸联合作坊。
原武温穆王壁画墓 在郑州市二十里铺瓦屋孙村东南。是明太祖的八世孙。墓在地面下7米处,为一坐北向南的砖券墓,墓室正面有一高大门楼,两扇石门可以启闭。墓室长6米、宽5米、高3米,墓后壁上方有一盗洞。墓内残存四块墓志铭,均为72厘米见方的石碣,说明该墓是原武温穆王及其元配张太妃的合葬墓。墓室内布满彩绘壁画,后壁中央绘有释迦佛像,两旁绘有护法灵禽、麒麟、大象。东西两壁绘有帝王和王妃画像及其亲人、侍者、菩萨、比丘,以及亭台楼阁和各种乐器等。墓顶绘日月星象,云气缭绕,仙鹤翩舞。1953年墓上方新建保护房,墓志铭镶砌在室内墙上,墓室内建有长20米的隧道,历46级可达墓底。
巩义市
石窟寺 在巩义市区东北约8公里的大力山下。北魏熙平二年 (517年) 建。东西魏、北齐、隋、唐及北宋,相继在此凿窟造像。现存5窟、256龛、7743尊佛像和数十篇题记。第一窟门内两侧雕“帝后礼佛图”,其余三壁雕佛像和佛传故事。壁脚雕神王、怪兽和伎乐人。“帝后礼佛图”分三层六组,每层比丘和比丘尼作前导,后为皇帝、皇后和侍从,前呼后拥,反映了皇室的宗教活动。为我国现存浮雕中较完整的杰作。
正龛佛像—石窟寺第1号窟中心柱正龛佛像,是北魏晚期佛像的典型代表。
浮雕礼佛图局部—石窟寺第3号窟南壁西侧礼佛图局部,为皇后礼佛行列。
杜甫故里 在巩义市老城东1公里的南窑湾。此地背依笔架山,前临广阔沃野,东泗河经此注入洛水。唐著名诗人杜甫 (712-770) 即诞生在笔架山下的一孔砖砌窑洞里。杜甫的曾祖父杜依艺曾任巩县令,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诗人,杜甫少年时代即在此度过。
(1962年)
杜甫墓 在巩义市老城西北约6公里康店乡康店村西的邙岭上。墓地坐北面南,东西并排3个土冢,西为杜甫墓,向东依次为长子宗文,次子宗武之墓。墓冢呈覆斗状,高约10米,墓周长约72米。唐大历五年 (770年) 杜甫在湖南湘江途中病亡 (一说死于耒阳)。元和八年 (813年),其孙子杜嗣业才迁葬于今址。一说迁葬河南偃师首阳山下,今首阳山下也有杜甫墓。在湖南耒阳和平江也有杜甫墓。
铁生沟冶铁遗址 在巩义市老城西南29公里。铁生沟村群山环抱,矿藏丰富,南侧为一处规模较大的西汉冶铁遗址,东西长约180米,南北宽120米,总共2.16万平方米。遗址周围断崖上,裸露出不少炼渣、矿石末、烧土和黑灰。在冶炼场附近的南北两山上,发现有汉代采矿场的遗迹。冶炼场西南3公里的罗汉寺和西北的罗泉、北庄均发现有采矿井和巷道。1958-1959年发掘,在2000平方米范围内,挖出炼炉18座。出土的煤块、煤饼和煤渣看,我国西汉时期即已用煤冶铁。特别经过对出土铁器的金相分析,发现西汉时已有球墨铸铁。
宋陵 在巩义市西村、芝田、孝义、回郭镇附近。北宋9个皇帝,除徽、钦二帝被金所虏囚死漠北外,均葬此。乾德元年 (963年) 太祖赵匡胤之父赵宏殷的陵墓由开封东南迁巩,共为七帝八陵,附葬皇后20余个。陪葬宗室及王公大臣,如寇准、包拯等墓300多座,形成庞大的陵墓群。邙岭起伏,蔚为大观。
八陵为:永安陵,赵匡胤的父亲赵宏殷的陵墓;永昌陵,太祖赵匡胤的陵墓;永熙陵,太宗赵光义的陵墓;永定陵,真宗赵恒的陵墓;永昭陵,仁宗赵祯的陵墓;永厚陵,英宗赵曙的陵墓;永裕陵,神宗赵顼的陵墓;永太陵,哲宗赵煦的陵墓。陵墓建制基本相同,都有较大的陵台。陵台四周有神墙,四角有角楼,四墙中间设神门,东、西、北三神门外各有雕狮一对,南神门外神道两侧排列著雄伟壮观的石刻群。
宋太宗永熙陵石雕—石望柱(不计柱座)高超过6米,文武臣高4米多,象、马等体高都超过2.6米。
宋真宗永定陵石雕—是目前诸陵中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处。石望柱(不计座高)高5.7米,文武巨像体高3.7-3.8米。
雪花洞 在巩义市老城东南29公里新中乡老庙村嵩山香炉峰下。是这里20多个自然溶洞中最神奇绝妙的溶洞。因洞内石壁晶莹剔透,石林洁白如雪,故称雪花洞。洞长600多米,高13米左右,面积4000多平方米,由大小不同的6个天然溶洞组成。迎宾大厅可容纳200-300人。洞外还有杜甫故居、北宋皇陵、摩崖造像石刻、石窟寺等名胜古迹。
黄冶唐三彩窑遗址 在巩义市老城西南的大、小黄冶村。当地丘陵起伏,山沟环绕,沟岸两旁的台地上,到处呈现烧制“唐三彩”的窑址堆积。巩义市不仅是“唐三彩”的主产之一,且当时造瓷业也相当兴盛。
新郑市
郑韩故城 在新郑市区附近双洎河 (古称洧水) 与黄水交汇处。春秋战国时为郑国和韩国的都城所在地,因称郑韩故城。公元前230年韩被秦灭。郑、韩在此建都长达500多年。故城平面极不规则,周长19公里。大部分城墙尚存,最高处达18米。西城中部有一座小城,应是当时的宫城。东城内有各种手工业作坊遗址。铸铜作坊遗址面积达10万多平方米,制骨作坊遗址面积7000平方米,战国时的铸铁作坊遗址面积4万平方米。曾在此清理出一座熔铁炉和两个烘范窑,出土大批铁器和陶范,此外还有制陶、制玉作坊遗址。东城内的一个战国兵器坑,出土铜兵器180多件,多数有铭文。城内外发现六处墓地,出土一批青铜器、玉器等。
裴李岗遗址 在新郑市区西北约8公里。遗址西南临双洎河,东靠裴李岗村,高出周围地面约2米,面积约2万平方米。1977-1979年曾进行三次发掘,发现大量墓葬、灰坑等遗迹和遗物。这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石器有磨制精致的磨盘、磨棒、铲、镰、斧、凿等。铲多作鞋底状,上下均有圆形弧形刃。镰似今之镰刀,而刃部有锯齿。这些都为我国其他新石器时代遗址所不见或少见。陶器多红色,手制,火侯较低,器表多磨光。器形有球形小口双耳壶、三足体、三足壶及鼎、钵、盆、碗、勺等。据碳14测定,距今已8000年左右。
欧阳修祠墓 在新郑市区西14公里欧阳寺村。 欧阳修 (1007-1072),庐陵 (今江西吉安) 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墓冢高大,古柏环绕。墓前有明清重修的祠堂及石人、石兽等,祠旁立“宋太师欧阳文忠公祠墓”碑,祠墓四周围以红墙。附近还有寺院。
后周皇陵 在新郑市区北18公里郭店村。包括嵩陵、庆陵、顺陵和懿陵。嵩陵是后周太祖郭威墓,庆陵是世宗柴荣墓,顺陵是恭帝柴宗训墓,懿陵是世宗皇后符氏墓。陵前有明清祭文石碑40余通。墓冢都有封土,高20米左右。据史书记载,太祖郭威临终曾告柴荣,陵墓务求俭素,不用石柱、石人、石兽,不修下宫。此说与皇陵现状相符。
轩辕故里 在新郑市区北关。是轩辕黄帝出生地。据《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为中华民族的祖先。现有明代重建、清代重修的轩辕祠。祠院坐北向南,前有山门,后有主殿,院左右两侧是配殿,主殿正中奉有黄帝像,左殿塑有嫘母像,右殿塑有嫫母像。县城西南12公里,传说黄帝幼年曾在此活动,现仍有天寿宫、少典祠、嫘母、嫫母等祠庙遗址。县西南的具茨山主峰风后顶,是黄帝成年时期活动的主要场所。该山峻峰突兀,风景秀丽。现有黄帝祠、黄帝避暑宫、御花园、幽胜宫、力牧峰等庙宇古迹。其中以黄帝祠最雄伟,轩辕庙大殿最奇巧,医圣宫的地势最险峻,幽胜宫的环境最幽静。
新密市
打虎亭汉墓 在新密市区西约6公里、绥水南岸台地上。东西两墓并列,高大的土冢相连,犹如土山。西墓庞大,用砖石筑成,分7室,总长25.16米,宽17.28米,中室高4.88米。墓室南有斜坡墓道,长25米。墓底铺煤,厚0.5米。墓内画像石刻丰富,雕刻具独特风格。墓门正背两面刻有铺首衔环和珍禽异兽组成的图案。壁上刻有大幅迎宾图。东、南、北三面耳室刻绘庖厨、烹饪、车辆、馈赠、宴饮等。东墓与西墓毗邻,结构近似,唯形制略小,壁画全系彩绘。后寺郭3座汉墓,在打虎亭东北2.5公里,墓室结构和壁画内容与打虎亭墓基本相同。
战国魏长城 在新密市区西北10公里。从荥密交界的香炉山起,经蜡烛山、沙岗、风门口、五岭,南到茶庵村北,长5.8公里,墙基宽2.5米,现存城墙最高处为2.5米,如同曲曲弯弯的长龙横穿许多险要的山口。墙垣为青石砌筑,保存基本完整。按魏为秦所逼,将都城自安邑 (今山西夏县),迁都大梁 (今开封) 后,为了防御西邻秦国入侵,于周显王十三年 (前356年),由黄河北的阳武 (今原阳),经过郑州西郊,南到新密,修了一条长约100余公里长的城。秦统一六国后,这条长城才被放弃。现存的魏长城遗址,是唯一保护在地面的一段。
郑庄公冢 在新密市区东南30公里王岗村东约1公里。现有圆形墓冢,高10米,周长约有125米,墓建造在土岗上。冢东距郑韩故城仅15公里。郑庄公 (前757-前701),春秋时郑国第二代国君。
后士郭汉墓群 在新密市老城西北后士郭村处。地面上现存4个冢,皆坐北朝南,经发掘可知:墓室为砖石结构,随葬器物非常丰富,有石羊头、镇墓罐、彩绘陶仓楼。墓室正面壁上绘“地主收租图”图案。后士郭汉墓出土的大量随葬器物,为打虎亭汉墓断代提供了佐证。壁画“地主收租图”,则是一幅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也是研究汉代社会经济史的重要资料。墓中的石刻“斗鸡图”壁画,是我国目前发现唯一的汉代石刻壁画,在美术史上有重要地位。
登封市
嵩山 属于伏牛山脉,其主峰在登封市西北,由太室山和少室山组成。东西绵延约60余公里。东周始定嵩高为中岳,五代以后称中岳嵩山。与泰山、华山、恒山、衡山共称“五岳”。这里山峦起伏,峻峰奇异。站立峰顶极目远眺,北望黄河,明灭一线;鸟瞰山麓,名胜古迹星罗棋布。著名胜迹有北魏嵩岳寺塔、汉代嵩山三阙 (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元代观星台及少林寺、中岳庙、会善寺、法王寺塔、永泰寺、净藏禅师塔、初祖庵、嵩阳书院、石淙河摩崖题记、刘碑寺石碑和八方古文化遗址等,均为游览胜地。
少林寺 在嵩山少室山北麓,五乳峰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 (495年)。孝昌三年 (527年) 印度僧人菩提达摩在此首创禅宗,历史上称达摩为初祖,称少林寺为祖庭。唐初,少林寺和尚佐唐太宗开国有功,从此僧徒常习拳术,禅宗和少林拳负有盛名,广为流传。千佛殿内有著名的明代“五百罗汉朝毗卢”壁画约300多平方米,白衣殿内有清代“少林寺拳谱”、“十三和尚救唐王”壁画。
少林寺
白衣殿壁画
达摩亭相传是二祖慧可在此立候达摩,雪深及膝,故又叫立雪亭。寺西的塔林,西北的初祖庵、达摩面壁洞,西南的二祖庵,以及附近的唐代法如塔、同光塔,五代时的法华塔,元代的缘公塔等,在建筑史上都有重要地位。寺内保存有唐以来的碑碣石刻约300余品,其中以唐王告少林寺主教碑,以及苏轼、米芾、蔡京、赵孟頫、董其昌、日本僧人邵元撰文和书写的碑刻最为珍贵。
塔林 在嵩山少林寺西里许。为历代和尚墓地,现存自唐至清千余年间的砖石墓塔220多座。式样繁多,造型各异,是综合研究我国古代砖石建筑和雕刻艺术的宝库。
初祖庵 在嵩山少林寺西北的五乳峰下。现存一殿、两亭和千佛阁等。大殿建于北宋宣和七年 (1125年),木构梁架、斗拱都具典型的宋代风格,是河南现存木构建筑中之杰作。大殿东南有古柏一株,相传为唐初禅宗六祖慧能所植。附近保存有书法家黄庭坚、蔡卞等人书写的赞颂初祖达摩的碑石40余品。
二祖庵 在嵩山少林寺西南4公里的钵盂峰上。二祖慧可 (487-593),北魏时虎牢 (今荥阳市) 人,从菩提达摩学佛,立雪断臂,得受衣钵后,相传在此养伤。其徒众为作纪念,在此建庵。庵内有大殿3楹,碑碣数通。殿前四井,传为慧可卓锡所凿,名卓锡泉,虽近在咫尺,而味各异。庵外有古塔3座,其中以周万岁登封元年 (696年) 所建的唐塔最为挺拔俊秀。南上里许有炼魔台,又名觅心台,为慧可经行处。
达摩面壁洞 在嵩山少林寺西北的五乳峰上。传为达摩面壁十年 (一说九年) 处。石洞幽邃,深约7米,宽3米。
太室阙 在嵩山中岳庙门前500米处。东汉元初五年 (118年) 建。是汉代太室山庙前的神道阙,与少室阙、启母阙并称中岳汉三阙。太室阙高3.92米,东西两阙相距6.75米。阙身用长方石块垒砌而成,上部用巨石雕成四阿顶,南面刻有“中岳太室阳城”六篆字,气势挺拔,苍劲有力。另有汉隶和篆、隶参半的两段铭文,记述吕常等人建阙的因由,是研究我国书法演变的重要实物。雕刻有画像50余幅。
少室阙 在嵩山少室山下的邢家铺村。约建于东汉元初五年至延光二年 (118-123) 之间。少室阙北面上部刻有双线勾勒的“少室神道之阙”六篆书大字,南面的隶书铭文大部剥落。阙身现存画像有60余幅。蹴鞠图雕刻栩栩如生,说明我国早在汉代已有足球运动。
郑州,是河南省省会,地处中华腹地,九州通衢,北临黄河,西依嵩山。全市总面积7446.2平方公里,人口735.6万人。现辖6区5市1县,一个国家级新区,两个国家级开发区、一个国家级出口加工区,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八大古都之一、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是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故里,商朝芦锋开国君主商汤所建的亳都,今河南省政治、经济、教育、科研、文化中心。
郑州历史悠久。早在4200年前,这里就是夏、商王朝的都邑,夏、商、郐、管、郑、韩6次为都(登封、新密、郑州、新郑),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在此设州,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和“世界历史都市联盟”成员。3600年前,这里是商王朝的重要都邑之一。辖区内发现有距今8000年的裴李岗文化(河南新郑)汪纤,距今5000年的大河村、秦王寨等多种类型的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遗址。据史籍记载,中华民族始祖黄帝为“有熊氏”生于轩辕之丘(河南新郑),部分学者认为轩辕之丘指现在郑州下辖新郑市。
20世纪初,由于平汉和陪陵晌陇海铁路在郑州交汇,郑县经济得到较快发展。1923年,郑县爆发了“二七大罢工”。这次大罢工,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团结战斗的伟大力量和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在中国工人运动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为了纪念这次大罢工,在京汉铁路总工会旧址建有“二七”纪念堂;市中心建有“二七”广场和“二七“纪念塔。这是这座英雄城市的光辉象征。因此,郑州就以“‘二七’城”著称。现在市中心已经形成“二七商圈”,是郑州市内商业活动最发达的地区。1913年改郑州为郑县。1928年改郑县为郑州市。1931年撤市复改郑县。1933年为河南省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地。1948年10月2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郑州,设郑州市。1954年河南省人民政府由开封迁入郑州,郑州成为河南省省会。